馬伯庸還記得,自己初中時看的第一本推理小說,是日本小說家松本清張的《點與線》。即便當時對福爾摩斯、波洛這樣知名的探案人物早已耳濡目染,但《點與線》還是令他非常震驚。
故事講的是兩個人,一男一女 ,原本毫無關系,卻在被兇手殺害后,藏在深山里偽裝成情殺。讀者抽絲剝繭地進入這個故事,在看到這個結局后,會忍不住回頭重新再看一遍。因為除了精巧的謎題設置,背后還藏著巨大的社會性。
我們在讀這些偵探、懸疑類的小說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個疑問,它們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在馬伯庸看來,除了作家苦心孤詣設置的神秘謎題,偵探小說最大的魅力,更在于作家如何能夠巧妙地通過懸疑、推理,最終表達出對人性的思考、對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以及對政治、經(jīng)濟等種種不同維度、不同領域事件的探討和思考。
作為一個“80后”創(chuàng)作者,馬伯庸擅長用推理的形式,對歷史真實的史料進行拆解和再創(chuàng)作,融入他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亦莊亦諧。
他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我原來寫很多的小說,就是單純地設了一個大懸疑,然后一個人哐嘰哐嘰推理,尋找。后來我總覺得缺點什么。它應該是在里面有一個主題,不是說因為真相、案子本身去牽引故事向前推進,而是這個案子背后的社會力量在向前推?!?/p>
所以實際上,讀者讀任何一個作品、看任何一部電視劇,看到的都是自己本身。
給我們分享一下讓你印象深刻的偵探、推理小說作家和作品。
比如日本推理小說家森村誠一就說過,當一個作家,必須要關注社會問題,用反省歷史來揭露社會的弊端,追求人生的真諦,這是他寫作的目的,也是他生存的意義。所以他的作品,我們能夠感覺到,里頭有一種濃濃的對社會的關懷和反思。可能謎題會過時,比如說《人性的證明》,我們讀過一遍之后就知道整個故事的概況,知道謎團在哪里,但是沒關系,我們反過頭去看的時候,依然會被里頭的設計,被故事所震驚、感動。
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你覺得一部作品,尤其像偵探類小說,如何才能讓它在讀者中保持生命力?
除去構思一個可以反復讓人玩味的圈套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所謂的“共識性”。一定因為它有某一個點能夠觸動你,是社會性的,能讓大家產生共鳴。讀者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沒想過、內心深處隱藏的點,一下子就產生震動,對這個小說有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