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中
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拒腐防變必須防微杜漸,不僅要從點滴小事入手,而且要從一言一行開始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鍛造堅強的信念,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堤壩。對以下十句不易引起警覺又容易誘人“下水”的話必須特別注意:
1.“賞個臉”
當請客或送禮者被拒時,一些人往往做出可憐兮兮的樣子,似乎你要不答應就是“看不起”,他就沒面子“下不了臺”,以后會抬不起頭,讓你自己感覺太不近人情。其實這正像老話中說的“狐貍為了大公雞開門而唱的歌謠”一樣,只是為了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設下的 圈套。你一旦把持不住,動了惻隱之心,違心地退步答應,就等于“被狐貍抓住的大公雞”,再想掙脫就難了。
2.“幫幫忙”
一些人在強調(diào)要辦某件事的必要性及自己沒辦法的無奈之后,擦眼抹淚地懇求:“我沒別的路了,就靠您了,這個忙您無論如何都得幫!”似乎你要不幫忙就是見死不救。其實,這正是有些人用“人情味”裹著的“柔性炮彈”,看似可憐至極,實則以柔克剛,只要你的防線一松動,馬上就會被“套牢”脫不掉。
3.“都這樣”
當你對他的做法或要求猶豫為難時,常常會引來一句開導語:“現(xiàn)在都這樣!”有時還會舉出一些事實或無法查證的事例。短短五個字,意思卻很豐富:人家“都這樣”,你我隨大流也不用想不開;別人“都這樣”,你我也“這樣”,不必擔心出事;大家“都這樣”,你不這樣豈不成了不合時宜的“另類”?因此,這是一種廣譜“迷魂劑”,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迷倒。
4.“人之常情”
有些“放長線釣大魚”者,利用節(jié)日看望、生日祝壽、婚嫁賀禮、開學壓歲、喬遷“溫鍋”、生病探視、旅游贊助、升遷祝賀、調(diào)動送行等名目跟你套近乎,表達“超常感情”。你若推辭時,他常會用“人之常情”作托詞。其實,“常情”不常,他的這種“常情”怎么不往貧困群眾、失學兒童身上用呢?你若接受了這種“常情”,最終必得用“非常規(guī)”的行為來回報。
5.“小意思”
明明是精心策劃、精心包裝的貴重厚禮,他卻總是非常不在乎地說是“小意思”。似乎這樣一來,就說不到嘴上,擺不到面上,更上不了綱劃不上線。你要在乎的話,就是少見多怪、不隨潮流、神經(jīng)過敏、大驚小怪。其實,即使是真正的“小意思”,也應該警惕“蟻穴潰堤”,“小意思”里潛伏著大預謀。更何況,“小意思”的模糊改變不了其真實的價值和分量,更改變不了黨紀法規(guī)的尺度。
6.“就這一次”
人家就這么一件事求你,你要推三阻四未免太不講情義了。但如果符合政策的話,恐怕不用拿“就這一次”來哀求。而不符合規(guī)定的“就這一次”就是把政策、制度打開了口子。有了“這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可能就更不好推辭了。再說,你“就這一次”,他“就這一次”,原則的堤壩也就難以維系了。
7.“保險沒事”
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保險出不了問題。其實,有事沒事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而不是由當事者的主觀意愿決定的。事情做了就必然存在,什么時候反映出來只是時間和條件問題?!氨kU沒事”只有建立在客觀現(xiàn)實的基礎上才有保證,靠人為表態(tài)發(fā)誓是保證不了的。
8.“別做絕了”
為了讓你放松原則性,有人會開導你:“凡事都要給自己留條后路,別把事情做得太絕了。”聽著似乎還有點辯證法的味道,其實這正是他想突破你思想防線而施放的“腐蝕劑”,只要你的原則立場稍一動搖,認真態(tài)度稍一放松,真正的攻勢就會接踵而來。
9.“趁著現(xiàn)在……”
一是“趁著現(xiàn)在你在位上”和“趁著現(xiàn)在你管這事”,能辦的事趕緊辦,能享受的趕快享受,能解決的問題趕快解決,能為親朋好友出的力快點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二是“趁著現(xiàn)在這個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你若被這種開導激發(fā)起“機遇意識”,無疑只能加快“現(xiàn)在”的消逝。
10.“不就那么點事嘛?”
一些老熟人特別是老同事、老上級,為了促使你干凈利落地給他把事辦了,往往做出一副很不在乎的姿態(tài):“不就安排個人嘛……”“不就調(diào)換個工作嘛……”“不就差那么一點嘛……”但大原則是以小原則為基礎的,違背大原則往往是從違背小原則起步的。因此,原則就是原則,大的要堅持,小的也不能含糊。
(摘自《先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