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語忱
依賴電影《后來的我們》兩種極端化的口碑熱議,也寄望于奶茶的個人魅力,這部電影在三觀備受爭議的當口,依然有大把觀眾爭相一睹為快。
閑來回憶一下,我初識劉若英,是在1998年。
擅長執(zhí)導清宮戲的郭寶昌導演讓劉若英的表演天賦在《日落紫禁城》里光芒畢現(xiàn)。彼時的劉若英其實已二十七八歲了,可是清裝小褂著身、麻花辮一梳,青春氣息竟然直逼女高中生,俏麗非凡。
二十年前,我只有十三四歲,但是對于美丑已經(jīng)有了比較成型的概念,只覺得這個來自臺灣的女演員與其他同時期的女藝人有些不同:她并不漂亮,卻靈氣十足;她并不性感,卻文馨內(nèi)秀。那時候的娛樂圈,還沒有范冰冰、趙薇等熾熱明星崛起,人們對于“美麗”的概念仍舊停留在陳紅、鞏俐、李嘉欣、周慧敏、林青霞……這些面孔或清秀溫婉或亮麗雍容,她們的演技或嫻熟或平庸,但是除此之外,很難從她們身上解讀出別的內(nèi)容。
劉若英不一樣。
劉若英就像是一杯清茶,被靜置于素雅的檀木桌上,茶香清冽香醇。一切都是那么沉靜、安逸。
很少有女明星能給人如此舒適的感覺,所以2000年的《人間四月天》、2003年的《似水年華》,這些文藝底蘊十足的電視劇,都采用了劉若英,使得演員本身的氣質(zhì)與影視作品的寓意絲絲入扣。
從各個角度審視,劉若英的娛樂圈之路都走得那么成功——
她在最合適的時期打入內(nèi)地市場,一早就以文藝標簽錨定了自己的人設,因這標簽提煉于其本人的氣質(zhì)與性格,以至于她不用那么費力就能輕松駕馭好這個標簽并長久以此營生。
而2000年之前的臺灣滾石音樂的輝煌期,劉若英作為其旗下專輯頻頻大賣的歌手,結(jié)合影視劇催生的人氣,輕而易舉地在內(nèi)地占領了市場并贏得口碑,再有幾部文藝范兒影視劇的加持,更是煥發(fā)了她的女神光彩,使得她作為一個獨特的存在,成為娛樂圈的一股清流。
沒有緋聞、沒有黑料,外表清秀,演技絕佳,而且,頗有才華。
這樣的人設,剛剛好。而劉若英出道的時機,也剛剛好——她趕上了滾石的好時期、趕上了好劇本頻出的年頭、趕上了文藝范兒受人追捧的最初那幾年……真的想不成功都不行。應該會有不少女明星在偷偷羨慕劉若英吧。
早在2005年之前,我是聽過劉若英唱歌的,可時間一久,真的無法堅持聽下去,因為這副嗓音實在是不耐聽,在音色和氣聲上的劣勢非常明顯。雖然很多奶茶粉絲頻頻贊揚劉若英唱歌多么用心感人、多么情意充沛,然而我覺得感情在音色與唱功面前,只能靠邊站。
可是即便唱得不夠好,劉若英仍能屢屢舉辦演唱會并繼續(xù)圈粉無數(shù),這也證明了——“演而優(yōu)則唱”,而即便“唱不優(yōu)”,只要人設不變,圈住了粉絲一萬年,怎么唱也都能大賣。
作為一個經(jīng)營得極為成功的明星,劉若英值得其他每一位藝人學習并效仿。
希望你們有她的聰明與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