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伯翰
(廣東松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韶關 512126)
場效應管主要有兩種類型:結型場效應管(簡稱JFET)和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簡稱MOS-FET)。場效應管屬于電壓控制型半導體器件。具有輸入電阻高、噪聲小、功耗低、動態(tài)范圍大、易于集成、沒有二次擊穿現象、安全工作區(qū)域寬等優(yōu)點。場效應管屬于負溫度系數器件,隨溫度上升電流減小,與晶體三極管的正溫度系數特性剛好相反。
場效應管主要有結型場效應管和絕緣柵型場效應管兩大類,根據結構和工作原理不同,結型場效應管和絕緣柵型場效應管還有P溝道和N溝道結構的區(qū)分,此外絕緣柵型場效應管按工作性質區(qū)分為增強型和耗盡型。
(1)結型場效應管
結型場效應管的工作原理是“柵極與溝道間的PN結形成反偏的柵極電壓控制漏極-源極間流經溝道的電流ID”。更確切地說,ID流經通路的寬度,即溝道截面積是由PN結反偏電壓的變化,產生耗盡層擴展變化控制的緣故。如圖1所示。
(2)絕緣柵型場效應管
絕緣柵場效應管的工作方式有兩種:當柵壓為零時有較大漏極電流的稱為耗盡型;另一種是當柵壓為零,漏極電流也為零,必須再加上一定的柵極電壓之后才有漏極電流的稱為增強型。當柵極電壓小于開啟電壓時,不能形成導電溝道,管子處于截止狀態(tài),只有柵極電壓大于開啟電壓時,才有導電溝道形成,此時在漏-源極間加上正向電壓便有漏極電流產生。而且柵極電壓增大時,導電溝道增大,溝道電阻減小,漏極電流增大,這是絕緣柵型場效應管的柵極電壓控制漏極電流的作用[1-2]。
(3)部分場效應管封裝和管腳的排列
國產的型號命名方法與晶體三極管相同,第三位字母J代表結型場效應管,O代表絕緣柵場效應管。例如,3DJ6是結型N溝道場效應三極管,3DO6是絕緣柵型N溝道場效應管。如圖2所示。
圖2 絕緣柵場效應管結構圖
由于場效應管的類型、導電溝道的不同,以及增強型和耗盡型的區(qū)別,共有6種轉移特性曲線,其電壓和電流方向也有所不同[3]。如圖3所示。
方案一:采用CD4053芯片作為電子開關控制。CD4053內部含有3組單刀雙擲開關,3組開關具體接通哪一通道,由輸入地址碼ABC來決定。S2為管型設定:分別有結型N溝道、結型P溝道、絕緣柵N溝道和絕緣柵P溝道4檔選擇。S1與RP一起構成柵極電壓調節(jié)。測量結型管時把S1與RP置0檔,電流表的讀數為漏極飽和電流IDSS,然后調節(jié)S1為第10檔,通過調節(jié)RP(柵極電壓)使漏極電流為零,此時電壓表的電壓為夾斷電壓VP;調節(jié)RP使柵極電壓為整數電壓值,逐級調節(jié)S1得到10級漏極電流,取中間的一段柵極電壓的變量ΔUGS所對應的漏極電流的變量ΔID,即可計算出跨導gm。測量絕緣柵型管時把S1置第1檔,調節(jié)RP使電流表的讀數為0.1 mA,此時的柵極電壓為閾值電壓Vth,逐級調節(jié)S1得到10級漏極電流,取中間的一段柵極電壓的變量ΔUGS所對應的漏極電流的變量ΔID即可計算出跨導gm。當漏源電流IDS為1 A時,用萬用表測量漏源電壓,即可計算出導通電阻Ron[4]。如圖4所示。
圖3 場效應管的轉移特性曲線
方案二:采用用手動撥動開關實現切換功能。電路圖設計如圖5所示。
圖4 方案一
方案三:采用555芯片、CD4040芯片及CD4053芯片實現S2為每級電壓選擇開關,第一檔:0.1 V/級,共63級;第二檔:0.2 V/級,共63級;第3檔:0.5 V/級,共31級。 S3為被測管類型,選擇:1)結型N溝道;2)結型P溝道;3)絕緣柵N溝道;4)絕緣柵P溝道。W1~W3為每級電壓調整電位器。SP1為操作按鈕,每按動一下柵級電壓上升一級。SP2為清零按鈕,按下清零柵極電壓為0 V。U2還可考慮改為加減計數器,如可預置4位二進制可逆計數器CD40193。
電路圖設計如圖6所示。
圖6 方案三
根據場效應管的特點,設計了場效應管應用參數測量電路,該儀器不僅可用于測量各種場效應管的應用參數,還可采用逐點測法繪制出被測管的轉移特性曲線,能很好地應用于教學中。該儀器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理論并實驗驗證和自主探究,目的在于探索一種引導、參與、實踐的教學模式
(1)可用于測量結型場效應管的飽和漏-源電流IDSS;夾斷電壓UP和跨導gm。絕緣柵場效應管的開啟電壓(閾值電壓)Vth;導通電阻Rdss(on)和跨導gm。
(2)采用逐點測量法繪制被測場效應管的轉移特性曲線。
(3)柵極調節(jié)范圍:0~10 V連續(xù)可調、11級步進式開關調節(jié),每一級電壓可設置為0~1 V,每級的誤差≤1%。
(4)漏極電源的電壓可在5~15 V連續(xù)可調,電流≥1 A。
(5)跨導測試電流不小于1 A,連續(xù)可調。
儀器面板如圖7所示,分別設有:(1) 漏極電流檢測電流表,電流表可通過量程開關S4切換20 mA檔(主要用于測量結型場效應管)和2 000 mA檔(主要用于測量絕緣柵場效應管);(2)電壓表的量程為20 V、能顯示電壓的極性,可通過開關S3切換顯示柵-源極電壓或漏-源極電壓值;(3)被測管插座左邊適用于插入TO220等封裝的中功率MOS管,中間插座適用于插入TO92封裝的JFET管和DIP-4封裝的MOS管,右邊適用于插入大功率MOS管。
圖7 儀器面板
面板的下方為被測管管型切換開關S2,漏極電壓可調電位器RP2,以及柵極電壓調節(jié)電位器RP1和步進式調節(jié)開關S1。
(1)被測管管型設定切換開關S2分別有:絕緣柵P溝道MOS-P(VD:-,VG:-);絕緣柵N溝道MOS-N(VD:+,VG:+);結型P溝道JFET-P(VD:-,VG:+);結型N溝道JFET-N(VD:+,VG:-)共4檔選擇。在沒有插入待測管時,可把S3置VDS/VGS進行確認。
(2)漏極電壓調節(jié)旋鈕RP2,測試前可將開關S3撥至VDS,然后轉動該旋鈕,在沒有插入待測管時,通過電壓表進行確認漏極電壓調節(jié)范圍為5~15 V。
漏極電壓調節(jié)旋鈕RP2在測量絕緣柵場效應管的導通電阻Rdss(on)時,可用于調節(jié)(控制)被測管的漏極電流。
(3)RP1與S1一起構成柵極電壓調節(jié),RP1可使柵極電壓從0~10 V連續(xù)調節(jié)后輸出,再經11檔旋轉開關S1進行步進式調節(jié),得到×0、×0.1、×0.2~×1共11檔、每級電壓變化的量值相等的柵極電壓。如圖7所示。
結型場效應管的主要應用參數有“漏-源飽和電流”、“夾斷電壓”和“跨導”測量前需確認被測管的結構是P溝道還是N溝道管,把管型設定切換開關S2設置為JFET-P或JFET-N擋位,把電流表量程開關S4撥至20 mA檔,正確地把被測管的引腳插入測量插座中,然后按以下步驟進行測量。
(1)確定“漏-源飽和電流”:把S1開關S1置0檔,開關S3置VG位置,讀得電壓表的讀數VG=0 V表示被測管子的柵極電壓VG為0 V,此時電流表顯示的被測管的漏極電流ID即為被測管的漏-源飽和電流IDSS;記錄下漏-源飽和電流IDSS(mA)。
(2)確定“夾斷電壓”:旋動開關S1到第10檔,然后調節(jié)電位器RP1使電流表的讀數為0.01 mA,可認為此時被測管的漏極電流剛剛為零,讀出電壓表的讀數則為被測管的夾斷電壓VP,記錄夾斷電壓VP(V)。
(3)測定柵極電壓與漏極電流曲線的相關值:在已知的夾斷電壓值范圍內,均勻地測量出10個柵極電壓與漏極電流對應的測量結果并做好記錄。
(4)繪制轉移特性曲線。
(5)計算出跨導gm。
(6)被測管的應用參數IDSS、夾斷電壓UP、跨導。
絕緣柵場效應管的主要應用參數有“閾值電壓Vth”或者叫“開啟電壓VT”、“導通電阻Rdss(on)”和“跨導”測量前需確認被測管的結構是P溝道還是N溝道管,把電流表量程開關S4撥至2 000 mA檔,絕緣柵型場效應管多為功率管,漏-源電流比較大,因此設置漏極電流表為2 000 mA量程,漏極電壓調節(jié)旋鈕RP2逆時針旋轉到底,開關S3置VD位置讀得電壓表的讀數VD=5 V。
以測量N溝道絕緣柵管K214為例,把管型設定切換開關S2設置為MOS-N擋位,正確地把被測管的引腳插入測量插座中,然后按以下步驟進行測量。
(1)確定開啟電壓(VT):開關S3置VG位置,使電壓表顯示被測管子的柵極電壓VG,把S1開關S1置10檔,然后調節(jié)電位器RP1旋鈕使電流表的讀數為1 mA,可認為此時被測管的漏極剛剛出現有電流,讀出此時電壓表的讀數則為被測管的閾值電壓Vth或者開啟電壓VT。
(2)測定柵極電壓與漏極電流表示曲線的相關值:繼續(xù)調節(jié)RP1使被測管的柵極電壓(VG)變化,讀取電流表的漏極電流值,按下表的電流值變化,讀取對應電壓表對應顯示的電壓值,并做好記錄。如表1所示。
表1 柵極電壓與漏極電流相關值
(3) 繪制轉移特性曲線:由于柵極電壓UG為正值,即橫(X)軸方向為向右,漏極電流為縱(Y)軸向上方向,特性曲線繪畫于第1象限。
繪畫水平直線作橫坐標,在右端繪畫向右的箭頭;并標示VGS表示柵極電壓,單位是V。把0~200 mA對應的柵極電壓分成10段,每均等段作出刻度,分別標示遞增值。
繪畫垂直直線為縱坐標,并且分成20 mA等值的若干段刻度,分別標示20 mA的遞增值,并標示ID(mA)表示漏極電流,單位是mA。
把表中各個柵極電壓VGS對應漏極電流的交點用小點標出,把所有小點用線段連在一起,便構成該被測管的轉移特性曲線。
(4)計算出跨導gm:取曲線中間的一段(相對平直)的曲線,對應柵極電壓的變量ΔUGS和漏極電流的變量ΔID,即可計算出跨導gm。
(5)確定導通電阻Rdss(on):調節(jié)S1和RP1使柵極電壓為10 V,然后把S3撥至VDS檔位,此時電壓表顯示漏-源極之間的電壓值,再把漏極電壓調節(jié)旋鈕RP2順時針慢慢旋轉,并注意觀察電流表和電壓表的讀數,記錄下當電流表讀數為1 A時的電壓表(漏-源極電壓值)讀數,該讀數即為被測管的導通電阻,單位為Ω,記錄導通電阻。
需要注意測量導通電阻時,被測管的電流較大(1 A)如果被測管的通態(tài)電阻較大(≥1 Ω)時,被測管的功耗較大而導致發(fā)熱,因此測量動作要盡量快,或者在電流表讀數為500 mA時,讀取電壓表(漏-源極電壓值)讀數,該讀數×2(÷0.5)即為被測管的導通電阻,單位仍為Ω,一般情況下測量結果相差不大。
本原理性測量儀做到理論教學與實驗相結合,能引導學生針對相關理論進行實驗驗證和展開自主探究,這是很值得采用的一種模式。樣機測試符合教學要求,獲得了師生們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