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山東省寧陽第四中學)
物理作為理科重要學科之一,在高中學習所占比重也日益增長。隨著我國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物理學科的知識理論結構更為系統(tǒng)化,使得學生學習起來也更為吃力。力學乃是學生學習中最容易混淆的部分。其作為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著整個高中物理學,學好物理力學對提高物理學科整體學習效率不容小覷。因此,為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強化其力學受力分析能力是關鍵。
在高中物理中,需要進行受力分析并計算的力包括以下幾種,即重力、彈力、摩擦力、電場力以及磁場力等,并需要借助以下依據,來提高受力分析的速度以及準確率:
根據各種力產生以及存在的條件及其特性進行受力分析。具體來說,想要分析和判斷某個力是否存在,必須要結合該力產生的條件是否完全具備來確定。舉例來說,如果兩個物體并沒有直接接觸,那么二者就不存在彈力以及摩擦力;如果兩個物體直接接觸,但是并沒有直接擠壓,則不存在彈力,也不存在摩擦力;等等。
任何一個力都無法也不能完全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必須同時與兩個物體相聯(lián)系,即施力物體以及受力物體。舉例來說,當子彈從槍口射出時,在跟水平30°仰角的方向向上運動,畫出子彈的受力分析圖。在解題過程中,常常會有學生認為子彈會受到高溫高壓氣體施于子彈向前的力F1,即慣性作用。但是我們應該要認識到慣性不是力。因此,該題的受力分析圖如圖1所示。
物體具體處在怎樣的運動狀態(tài)中,完全取決于它的受力情況,也就是說,物體的受力情況以及運動狀態(tài)總是一致的。
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同時,也必然會受到其他物體對自身的力的作用。換句話說,世界上既不存在只施加力而不受力的物體,同時也不存只受力而不施加力的物體。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可以從力的相互性入手,分析幾個相互聯(lián)系物體的受力情況。
第一,確定具體的研究對象,并將其從系統(tǒng)中隔離出來,一般在解題過程中,會先選取受力少且運動清晰的物體,之后再對受力復雜的物體進行分析。
第二,物體受力的順序通常為重力、彈力、摩擦力,而彈力與摩擦力都屬于接觸力范疇,必須要有接觸點。在解題時,我們可以先找出研究對象具體有幾個接觸面,只有接觸面內才可能存在彈力以及摩擦力。
第三,在受力分析過程中,比較困難的是準確判斷物體受力的個數。對此,我們在做題時,可以從受力物體以及施力物體入手,每個力都能找到施力物體,而受力物體就是研究對象本身。
第四,在受力分析過程中,切記不得盲目進行,需要充分結合物體的運動性質來進行,包括靜止狀態(tài)、勻速狀態(tài)以及勻加速運動等,并借此畫出物體所受的力。舉例來說,建筑工人在施工時,如圖2所示采用定滑輪裝置運送建筑材料,假設站在地面上的工人自身質量為70kg,通過定滑輪將質量在20kg的建筑材料以0.5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繩子與定滑輪本身的質量以及定滑輪的摩擦力,問建筑工人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為( )(g取10m/s2)。
A.510N B.490N C.910N D.890N
解析:第一步要選取研究對象,這一題中僅出現(xiàn)了兩個可研究對象,即工人以及建筑材料。其中,建筑材料只有一個觸點,受力較少且運動狀態(tài)清晰,因此,其受力分析就如圖3所示的那樣。由于建筑材料處于勻速上升狀態(tài),所以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解題:F1-mg=ma,據此計算得出繩子對建筑材料的拉力為F1=210N。之后對工人受力進行分析,其受力較多且處在一個靜止狀態(tài),具體如圖4所示。因此,可知F2+FN=Mg,再加上F1與FN是處在同一根繩上的力,所以大小相同,由此得出:FN=490N,故選B。解答這道題的關鍵在于研究對象的選取順序,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不要急于求成。
在高中物理學習中,整體法與隔離法是比較常見的受力分析法之一。整體法,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從局部到全局的思維過程。利用整體法可以讓學生明白系統(tǒng)的整個受力情況,完整而又全面的顯示事物的本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有效減少推算步驟,幫助學生更加靈活地處理問題。而隔離法則不同,它首先會將要研究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物體體系中隔離出來,只針對該研究對象分析其他物體對它的作用力,而不考慮研究對象對其他物體的作用力。借助隔離法可以比較容易的判斷出單個物體的受力情況,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比較簡便,容易理解。另外,如果研究的是系統(tǒng)外力就可以采取整體法,而隔離法則更多地應用于研究系統(tǒng)內力。舉例來說:假設一個粗糙水平面上放置了一個三角形木塊a、b、c,如圖5所示,之后在木塊的兩個粗糙面上分別放置質量為
m1以及m2的木塊,且m1質量大于m2。由題能夠得出,三角形木塊以及兩物體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那么粗糙的水平面對于三角形來說( )。
A.有摩擦力的作用,且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B.有摩擦力的作用,且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C.有摩擦力但是摩擦力的方向不確定,因為m1、m2以及θ1、θ2的數值沒有給出;
D.上述說法均不對。
解析:對于這類型的習題,首先要考慮使用整體法。由于三個物體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因此可以將它們看作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整體。再加上其靜止于水平面上,根據力的平衡原則,很容易得出水平面對三角形木塊并沒有摩擦力,而且整個物體只受重力以及支持力作用,故選D。
綜上所述,作為高中物理中的重點以及難點,學習和掌握受力分析的相關知識以及方式方法,對學生今后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對此,在遇到分析物體的受力問題時,要掌握科學的物體受力分析方法與步驟,加強基礎順序法、整體法與隔離法的練習和使用,從而在打破原來物理學習桎梏的同時,奠定良好學習物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