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國語學校北城分校 任翔杰
在學習了有關“聲音”的知識后,有兩位同學一起去室外用水桶接水,隨著桶內水量的增加,她們聽到的水聲出現(xiàn)了變化。于是,我指導她們進行了下列的實驗探究活動。
我們準備的實驗器材有:8個500 mL的量筒、1根玻璃棒、1個正常的碗、1個有裂紋的碗、1把茶壺、1個暖水瓶。
實驗1:在8個500 mL的量筒中分別裝入不同高度的水,然后讓一名學生分別向各個量筒內吹氣,可以聽到每個量筒發(fā)出的聲音都不同。(見圖1)
圖1
實驗2:繼續(xù)用實驗1中的8個裝水的量筒進行實驗,拿一根玻璃棒分別用相同大小的力去敲擊它們,也會聽到它們所發(fā)出的聲音都不同。(見圖2)
實驗3:將1個正常的碗和1個有裂紋的碗放在實驗桌上,分別用玻璃棒敲擊兩個碗時,能夠聽到有裂紋的碗發(fā)出沉悶的聲音,而正常的碗發(fā)出清脆的聲音。(見圖3)
圖2
圖3
實驗4:將暖水瓶放在桌子上面,用茶壺向其中倒水,隨著暖水瓶內水量的增加,聽到的聲音變得越來越急促。(見圖4)
圖4
聲音的三要素是音調、響度、音色,它們分別與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振動幅度和材料、結構相關。
實驗中,我們用玻璃棒去敲擊裝有水的量筒,發(fā)生振動的是量筒和其中的水。水越多,振動得越慢,則音調越低;水越少,振動得越快,則音調越高。這樣就造成我們聽到的聲音不同。
如果是對著量筒吹氣,則振動的是里面的空氣柱,音調的高低取決于空氣柱的長短。空氣柱越長,振動越慢,音調越低,反之則音調越高。
敲擊有裂紋的碗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色遠比正常的碗差,因此通過音色這一點就能把壞碗鑒別出來。當然,在實際操作時還可以用辨別音調、觀察形態(tài)等方法,但主要還是通過音色來鑒別的。
不同長度的空氣柱,振動發(fā)聲時的頻率不同,空氣柱越長,發(fā)出聲音的音調越低。暖水瓶中水越多,空氣柱就越短,發(fā)出聲音的頻率就越高,音調也就越高。特別是在水剛好倒?jié)M的瞬間,音調會陡然升高。通過聽聲音的高低,我們就能判斷出水是否已經(jīng)倒?jié)M了。
聲音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它傳遞給我們的可不僅僅是語言,還有很多隱藏的信息。比如我們可以利用超聲波來做B超檢查,從而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聲音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應用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