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 然
日前,蘇州禾昌聚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昌聚合”)披露了第二版的招股說明書。作為新三板上市,主要從事改性塑料粒子和塑料片材生產的禾昌聚合,在競爭激烈,群雄爭霸的改性塑料行業(yè)頗有實力,但轉板之路似乎并不順利。
股市動態(tài)分析周刊記者通過研讀禾昌聚合兩版招股書發(fā)現,第一版招股書前平穩(wěn)的運營狀況在第二版招股書發(fā)布后突生變局,經營活動現金流大幅凈流出,短期借款陡升,且應收款長期高位運轉,占營收比重持續(xù)走高,在2017年上半年達到驚人的93.87%。陡然變化的財務數據,需要市場高度警惕。
招股書顯示,2014年至2016年以及2017年上半年,禾昌聚合營業(yè)收入分別為:3.54億元、2.91億元、4.32億元和2.29億元。同期公司應收賬款分別為:1.78億元、1.64億元、2.13億元和2.15億元。占當期營業(yè)收入比例分別 為 :50.33%、56.34%、49.25%、93.87%。除去2015年禾昌聚合表示的行業(yè)性問題外,應收賬款均保持增長,且穩(wěn)定性遠高于營業(yè)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上半年,禾昌聚合應收賬款相比2016年全年還多出近200萬元,占當期營業(yè)收入比例高達93.87%。2017年上半年應收賬款增速不可謂不迅猛。值得玩味的,是禾昌聚合在招股書中的解釋:
“2016年度、2017年1-6月公司應收賬款賬面余額的增長速度均小于營業(yè)收入的增長速度,其中2017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了22.13%,而2017年6月末的應收賬款相較于2016年末僅增長了1.39%?!?/p>
圖:禾昌聚合應付票據解付情況 單位:萬元
此種繞彎子的說法,可以說略顯低級。禾昌聚合在營業(yè)收入上的2.29億元,利用同比的形式,對比2016年上半年,但是在應收款上,卻以環(huán)比的形式,對比2016年末。然后將兩種不同的比較結果放在一起,以顯示應收款增長速度的緩慢。這一比較顯然并不合理,遺憾的是,禾昌聚合并未披露2016年上半年應收款數據。如此繞彎子,玩文字游戲,而又不披露相關數據的做法,是否隱藏了2017年上半年應收款實際狀況的惡化呢?我們不得而知,且股市動態(tài)分析周刊記者發(fā)送的提綱一直未有回復,數次聯系其證券部電話也一直無人接聽。
與上文中,禾昌聚合在2017年上半年突然間“收不到錢”相對應,2017年禾昌聚合經營活動現金流大量凈流出,且短期負債陡增。多個財務數據“巧合性”的聚集在2017上半年,值得市場認真審視。
報告期內禾昌聚合短期借款分別為:1.17億元、0.58億元、0.48億元和1.38億元。一直平穩(wěn)緩慢下降的短期借款,在2017年上半年陡然上升。而流動負債一直占禾昌聚合總負債的99%以上,這意味著,公司2017年上半年幾乎超70%的負債,都是急劇攀升的短期抵押借款和信用借款。收不到錢的同時,大比例增加短期負債維持流動性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釋。
雖然禾昌聚合稱是因為看好未來市場發(fā)展,大比例增加原材料所致。不過,2017上半年其原材料相比2016年末僅增加3525萬元,但短期借款增加金額卻高達9000萬元。顯然,借款的大部分金額,并未流入存貨中。這其中2016年和2017年大量到期的應付票據或許才是其大比例增加短期借款的原因。
2016年,禾昌聚合到期解付應付票據9103.28萬元,2017年上半年到期解付9678.52萬元。而2017年上半年,禾昌聚合1.38億元短期借款,若按照3535萬元流入存貨,則剩余1億元的金額剛好覆蓋當期到期應付票據金額。
判斷短期借款用以解付應付票據并非空穴來風。多年數據看,禾昌聚合的經營活動實在是不產生現金流。2017年上半年,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比2014年增加不到300萬,除籌資活動外,投資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都呈現凈流出態(tài)勢。其中,2017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更是凈流出高達8606.86萬元。這不得不令人懷疑,禾昌聚合2017年上半年陡增的短期借款的真實流向。
首先,2017年上半年,禾昌聚合經營活動現金流金額大比例凈流出,同時應收賬款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其是否有利用應收款虛增營收的情況,或提前大比例確認收入,放寬客戶標準,大比例賒銷等情況呢?禾昌聚合并未就此解釋。
其次,應付票據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解付分別高達9103萬元和9679萬元。是否是短期借款的主要投向?如果是,雖然短期解決了應付票據問題,但禾昌聚合如何解決陡升的短期借款問題?疊加經營活動現金流突然大幅凈流出,貨幣資金的大幅下降,禾昌聚合是否正陷入流動性危機中呢?股市動態(tài)分析周刊記者對此詢問禾昌聚合,一直未接到相關回復。
通過與可比上市公司的壞賬計提比率可以看到,禾昌聚合壞賬計提比例,在1-2年、2-3年的檔次中10%和30%的計提比率,明顯低于同行較為普遍的20%和50%,若以同行普遍的數據計算,禾昌聚合壞賬計提增加的數額在2017年上半年為238.84萬元,這占據了當期凈利潤的12.71%。這與禾昌聚合聲稱的:“部分應收款金額占比不高,影響較小?!钡恼f法不相符。同樣,禾昌聚合長期沒有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設定為浮動值,相比同業(yè)而言也比較模糊,上述行為是否有調節(jié)凈利潤嫌疑?
此外,成立于2001年的蘇州榮昌,是與禾昌聚合存在關聯關系的公司。持有蘇州榮昌50%股份的股東朱正華為公司控股股東、禾昌聚合實際控制人趙東明的妹夫。同時,蘇州榮昌的主營業(yè)務同樣為改性材料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且在客戶和供應商上、客戶等重要環(huán)節(jié),存在重疊。
其中是否構成同業(yè)競爭呢?蘇州榮昌發(fā)家史不得而知,不過,其中禾昌聚合是否扮演過重要角色,且與蘇州榮昌在技術上是否相互獨立呢?如果雙方相互獨立,但在供應商、重要客戶等都出現重疊的情況下,相比蘇州榮昌的技術優(yōu)勢從何而來?禾昌聚合在招股書中所宣稱的行業(yè)地位,似乎并不那么牢靠。
圖2:禾昌聚合與同行壞賬計提比例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