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丹
摘要: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過程中,公民的法治意識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前提,公民的素質得不到提高,也就很難建設高素質的法治國家,也無法促進公民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法治意識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國社會走向法治道路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公民自身也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當前來看,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還有很大的缺陷,所以,如果想使公民這方面的意識很大的提升起來,就要考慮采取有力的措施來培養(yǎng)他們的法治意識,認識到法治社會的重要性。
關鍵詞:法治 法治意識 法治教育
0
法治意識其實就是公民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其認知的過程,它所體現(xiàn)的是對法的本身的方法與功能的認識程度,法治社會能夠得以實現(xiàn)重要因素其實就是法治意識,也只有公民對社會共同價值可以做出普遍了解與認知,才有希望形成非常好的社會秩序。
一、公民法治意識所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我國近幾年來正在不斷的向轉型做出努力,因此,在法律制度的層面上也在潛移默化的發(fā)生著變化,在這期間,所顯現(xiàn)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明顯的,公民的法治意識也是比較薄弱的,具體問題分析有以下幾點:
(一)我國公民法治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問題
1.現(xiàn)代意識與傳統(tǒng)觀念的融合。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歷程是比較艱辛坎坷的,究其原因是在于儒家禮法的思想當中,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縷不清楚,而西方法律史完全不同,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非常清晰明了。
2.公民權利意識薄弱。很多公民并不知道什么是合法的權益,更不懂得怎么利用,甚至會懷疑法律的真實性,抱著消極的態(tài)度看態(tài)法律問題,更不會合理的使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司法與法律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樣也就直接影響到了法律的權威性,因為在這國,法律并沒有成為公民生活的必需品,不了解法,更不會去崇尚法,他們對法律規(guī)避與疏遠,而在我國一直有一個習慣,就是輕視法律而重視政策。而法律的公正形象一旦被觸動,公民的法律意識更難去完善。
(二)公民法治意識培養(yǎng)現(xiàn)實問題
1.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缺失。道德資本,從意義上分析,是在從事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以內心信念與社會輿論為主要方式,幫助創(chuàng)造剩余的價值。我國公民法治意識的缺失不光是指自身對法律的認識不夠,還體現(xiàn)對于他們的道德素質的培育不夠全面,由此可見,若想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就要從公民的法治意識上來培養(yǎng)。還有一方面,公民的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升,也需要更進一步的加強理想道德方面的精神培養(yǎng),這樣也就需要公民積極的配合,來實現(xiàn)社會文明的穩(wěn)步發(fā)展。
2.我國社會法律生活的失調。就目前社會形勢來看,公民對于法律的認識并不是很具體清晰,雖然我國也給公民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是實際上公民的價值觀念與現(xiàn)行的法律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體現(xiàn)出來的狀況是,制度是現(xiàn)代化的,意識方面卻是非常傳統(tǒng)的。
3.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決定。在我國封建帝制的年代,社會政治結構是非常不平等的,獨立性也無法得到延展,人們只能選擇在一定范圍內通過一些途徑去保護自己。因此來說,每一個時代的經濟結構都需要現(xiàn)實的基礎,這個基礎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4.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近些年來不斷的受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因此也會導致法律與倫理上的配合非?;靵y,我們與西方社會的意識差異非常大,因此在立法文化中也很難實現(xiàn)標準化與正義化,中國人在發(fā)展的歷程中,是非??部琅c艱難的,這與我們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態(tài)度有關系,如果想改變這一根本情況,還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
二、提高現(xiàn)代公民法治意識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法治教育,培養(yǎng)法治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生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之中。培養(yǎng)以提高公民法治意識為核心的法治文化,是推進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施依法治國是在法治實踐中培養(yǎng)和提升公民法治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要大力開展學校普法、社會普法等有切實可行的措施,逐漸提高公民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1.大力開展學校法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為達到社會化目的將學校設立成學習教育機構,學校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擁有較高的法治意識以及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對我國貫徹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戰(zhàn)略和推動中國法制進程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提升整個公民的法治意識。普法宣傳教育是指通過各種方式來宣傳普及法律知識,使廣大人民群眾熟悉法律知識,養(yǎng)成遵守法律的習慣,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已權益的意識。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基數(shù)眾多、法制意識相對薄弱的國家,普法宣傳對提高全民族法治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拓寬公共治理渠道,引導公民依法有序參與
1.公民參與有利于促進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形象。
2.公民的自覺性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隨著我國近年來的社會與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我國公民己經漸漸成為了公共治理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對自身的利益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因此來說,公民的自覺性要靠他們自身的認知與努力,最基本的底線不觸犯法律與違反法律,這樣的話,綜合方面的意識才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莉.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yǎng)[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4]黃一軒.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及其培育路徑[D].延邊大學,2013.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市黨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