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大能具體地說清楚。自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寫東西的。
有印象的是小學五六年級,好像一夜之間“中二”少年們突然覺得自己的青春明媚又憂傷,就互相約著寫小說。我是那撥少年里,運氣最微妙的一個。
那陣子我在新浪讀書追一部小說,看著看著自己也想寫,于是就把文章發(fā)了上去,然后神奇地簽約了。但并不是同新浪簽。而是同一個在我評論區(qū)留言——“你的文章很棒哦,想不想到我們網(wǎng)站尋求更好的發(fā)展?請加我的QQ號……”——的網(wǎng)編。
擱現(xiàn)在這種拉作者的方式根本沒人愿意理,但偏偏那時候無知的我還真就信了,傻樂傻樂地簽了合約。
十三歲的我什么都不懂,也無法保證文章更新,斷斷續(xù)續(xù)地寫,埋著頭自顧自地往上發(fā),沒什么人看,自己也不甚在意。我用一年半的時間,在沒有上架沒有收入也沒什么讀者的情況下,懷著現(xiàn)在看來也感到不可思議的熱情和毅力,大修七次,寫完了那個二十二萬字的故事。之后便再也沒能停下來。
初中時我與老師、同學關系不算好,現(xiàn)在回頭看倒也都是些小事,可對于十五歲的我來說,是無法排解的頭疼的事。在那個時候,寫作除了“傾訴”,還有“解構”的作用。筆桿子最易讓人清醒,既是記錄也是自省,年歲愈長,我便愈發(fā)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地去與過去的自己相遇,然后理解她,原諒她,再與她告別。
所以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我更偏向于,寫作于我而言是一種治療孤獨癥的解藥。我想同許多人說話,也想得到對方的回應。
升入高中那一年,我才知道原來是可以向雜志投稿的,便開始用“南書百城”這個筆名投稿,但并不順利,最開始沒編輯理我,簡單的“退稿”二字也不愿發(fā),郵件總是石沉大海。
朋友安慰我。向我推薦了那個叫新概念作文大賽的比賽。我在高二那年第一次參賽。意料之中地鎩羽而歸。作為一個沒什么自信的人,我很想夾著尾巴逃跑。我有些迷茫,開始認真考慮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寫作,可念頭剛起,就收到了兩件禮物——新概念的入圍獎證書和《中學生百科》的過稿通知。
我一直覺得,是編輯老師的那個過稿通知給我轉了運。一切突然變得明朗了,投給另一本雜志的文童也收到了錄用通知,而我第二次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時終于捧回了一等獎的獎杯。
到現(xiàn)在,我仍然會經(jīng)歷被退稿,當然會覺得沮喪,可我也開始收到類似“很喜歡你”和“你的文章給了我很大鼓勵”的私信,它們像越過重洋傳到耳畔的話,讓我得到了十六歲時最想要的鼓勵與陪伴。
在寫作這件事情上,雖然我依然認為自己是沒有天賦的人,可好像總有股少年的沖勁兒刻在骨子里,它告訴我不要停下來,還能再試一試。
我想要天馬行空的自由,想要擁抱過去的自己,想要與過往和解。而所有的這些“我想要”,只有寫作能幫我實現(xiàn)。
所以我一直慶幸自己既有深愛,也有所得。未來雖然不可預估,但有所期待有所愛,總是讓人愉悅,也能讓我在未來的日子里,一直一直這樣“試下去”。
編輯/胡雅琳
王書婭,筆名南書百城,95后,新聞系在讀。一個永遠十八歲的可愛少女。曾獲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在《中學生百科》發(fā)表過《當所有的故事都老了》《溫暖得一如初見》《一座城,名曰長安》《何以離人無歸期》等作品。
微博:@南書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