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宏 郭秀錦 西北大學附屬中學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曾指出命題要體現(xiàn)高考的思想性,要體現(xiàn)高考的育人價值,要側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考查。2018年全國Ⅱ卷無疑充分地體現(xiàn)這一宗旨,該卷是一份聚焦立德樹人、弘揚核心價值觀、凸顯學科素養(yǎng)的好試卷。
例如,第24題,題干通過引用《史記》中關于商湯的記載,說明“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同時滲透對生態(tài)文明的保護之意;第47題,通過回答三娘子的功績,肯定三娘子對民族交融所作出的貢獻,引導學生做事要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第35題展現(xiàn)歐洲經(jīng)濟一體化的積極影響、第41題展現(xiàn)中國大豆傳入北美對世界的貢獻、第46題展現(xiàn)中國參與聯(lián)合國創(chuàng)建過程的活動等,這與中國今天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吻合,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大局觀念。
例如,第31題通過漫畫反映新中國初期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第34題通過俄國戲劇家果戈里的《欽差大臣》中的材料抨擊專制體制的腐朽,意在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愛國、敬業(yè)、民主等觀念的滲透。
第27題呈現(xiàn)了傳統(tǒng)戲曲昆曲的精美與雅致,第29題通過孫中山的認識轉變體現(xiàn)無產階級革命比資產階級革命可行性強,第30題呈現(xiàn)出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政策激發(fā)了農民的抗日熱情,第41題體現(xiàn)了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大豆,第45題彰顯出科技政策改革的積極意義,第46題強調了中國在聯(lián)合國發(fā)展中提出“中國建議”的重要性,從而突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增強考生的國家認同,激發(fā)考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2018年全國Ⅱ卷緊扣學科主干知識,但材料類型多樣,卷面圖文并茂,體現(xiàn)了濃厚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素養(yǎng)要求。除此,其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也較為突出。例如第41題,題目要求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從材料中可得出我國人民“最早”培育大豆、“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等的特點,體現(xiàn)了“時空觀念”的素養(yǎng)要求。第42題要求從材料中提煉一個現(xiàn)代化的啟示,體現(xiàn)了“家國情懷”的素養(yǎng)要求。此外,整套試題的解答還要求考生從深層次辨別歷史事實與歷史記述、理解歷史記述與歷史結論、區(qū)分歷史現(xiàn)象與歷史觀點的關系等,體現(xiàn)了考綱中的能力要求,也是對“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深化。
該套試題還突出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選擇題的問題設置和答案選項來看,要求考生必須以情境中的具體材料為依托,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進行時空定位,知識激活,然后進行邏輯推理、概念的比對等。例如第27題:
27.昆曲在明朝萬歷年間被視為“官腔”,到清代被譽為“雅樂”“盛世元音”,宮廷重要活動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區(qū)“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戲必請昆班,以示府城中廟會之高雅”。這些史實表明,昆曲在明清時期的流行是因為
A.陸王心學廣泛傳播
B.吸收了京劇的戲曲元素
C.社會等級觀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題目要求“這些史實表明,昆曲在明清時期的流行是因為”,“這些史實”指題干材料中的史實,關鍵信息是“官腔”“雅樂”“宮廷”“大夫宴”,這些都說明昆曲得到了官方和士人的認可,故D項“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正確;題干材料只是提到昆曲在當時官員、士人中流行,并沒有提到昆曲的“內容”——宣揚什么、鞭撻什么,所以A項“陸王心學廣泛傳播”與材料史實無關,B項“吸收了京劇的戲曲元素”,C項“社會等級觀念弱化”在材料中更無體現(xiàn),且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因此,B、C、D三項不符合題意。
第34題,通過俄國戲劇家果戈里的《欽差大臣》中的一段材料,揭露了專制制度對人的扭曲,進而抨擊專制體制的腐朽。
第33題通過16—18世紀歐洲向美洲販運的奴隸數(shù)量,說明奴隸貿易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進而體現(xiàn)了對奴隸貿易的批判。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此題引導學生思考,資本主義國家今天的發(fā)達與它們過去的骯臟之間的關聯(lián)。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全面地看待、分析問題,激發(fā)理性思維。
第30題,通過外國記者的記述呈現(xiàn)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將老百姓真正作為人來對待,使得農民的抗日熱情得到激發(fā)。正如《共產黨宣言》所宣告的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落實馬克思主義理想的探索。
以上三個題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對“自由”、“公正”等要求的回應,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學實踐中的進一步落實。
在我們看來,2018年全國Ⅱ卷也存在一定的瑕疵。例如第31題:
圖5為1956年的一幅漫畫《兩把尺》(畫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測量祖國,建設社會主義。”)該漫畫反映了
A.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yè)化為中心
B.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運動蓬勃開展
D.城鄉(xiāng)差別發(fā)生根本性改變
該題答案為B項“該漫畫反映了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此題可以從“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測量祖國,建設社會主義”推出“該漫畫反映了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力量”,但無法推出女性是“重要力量”。因為重要與否是在比較中確認的,本題為宣傳性的漫畫,依據(jù)“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的原則,根據(jù)畫面內容我們只能得出當時應該有女性走出家門,參與國家建設的事,但無法得出女性(相對的概念是非女性—男性)在整個國家建設中所發(fā)揮出的作用是否重要。因此,此題答案選項的表述邏輯不夠嚴謹。
再如第32題:
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和貴族展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斗爭,斗爭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為其間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評論說:“氏族貴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國家中了?!边@一長期斗爭的結果是
A.貴族的特權被取消
B.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
C.公民與貴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獲得相同的權利
第32題的答案為C項“公民與貴族法律上平等”。該項的表述邏輯上有瑕疵。羅馬共和國時期,公民包括貴族與平民。因此“公民與貴族”在邏輯上是包含關系,而非并列關系,本題卻以并列關系進行表述,故不嚴謹。
2018年全國Ⅱ卷對深化歷史課程改革,優(yōu)化教學方式,具有導向作用和借鑒意義:
1. 落實國家要求。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考試說明、考試大綱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應關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著力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 關注現(xiàn)實生活。高考題不回避熱點,如第41題“‘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教學需要關照當下,通過引領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反思追問,幫助學生提升歷史意識,促進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
3. 增強自信意識。2018年全國Ⅱ卷凸顯“四個自信”,在我們今后的高考備考中,應該充分挖掘資源,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提升四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