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菁
“七一”前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弋陽縣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出品的電影《信仰者》在京舉辦了“以信仰之光照亮新時代民族復興征程”口碑專場活動。活動期間,導演楊虎接受了《中國名牌》專訪,暢談拍攝影片的有關思考。
Q:影片中的方志敏,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形象?
A:方志敏是一個軍事家,紅軍時期的高級將領,曾任閩浙贛省蘇區(qū)主席、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司令,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同時,他才華橫溢,曾在教會學校學習英語,并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向當地的群眾宣傳新思想。他在1924年完成的白話小說《謀事》,與魯迅、郁達夫、葉圣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選上海小說研究所編印的小說《年鑒》,就是這么一個活生生的、有魅力的人物。
上了一定年紀的人,一定對方志敏作為一名紅軍時期高級將領在軍事中的重要地位很了解,他任主帥的幾場戰(zhàn)役的戰(zhàn)略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1934年,由方志敏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譚家橋鎮(zhèn)遭到國民黨王耀武部隊追剿。近1萬人的紅十軍團被蔣介石派出的近2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追擊包圍,戰(zhàn)況慘烈,卻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敵軍
注意力,讓中央紅軍最后安全沖出包圍。被捕入獄后的方志敏,實踐了“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誓言,彰顯了信仰的力量。
我們選擇的演員黃少祺,對人物的塑造和刻畫入木三分,這是基于演員本身對這一民族英雄的事跡了解?!缎叛稣摺愤@個片子里用了幾張方志敏的真實照片,是美國人拍攝的。從很多角度看,如今詮釋他的演員黃少祺與方志敏非常相像。
Q:如何把握歷史真實與藝術手法的關系?
A:要用當代視點去回顧歷史,整體采用“大事真實、小事不拘”的拍攝手法來體現(xiàn)。影片中展現(xiàn)的是80余年前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沒有見證的機會,都不在方志敏的身邊,但可以從一些回憶錄中捕捉內容去揣摩人物。
我們有一個片段,方志敏在監(jiān)獄中與胡逸民相遇了。真實歷史中,胡逸民是國民黨元老人物之一,曾擔任過國民革命軍軍事法官等職,由于與蔣介石政見不同,后來被關進了自己建造的監(jiān)獄。但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也與方志敏心心相惜,成為方志敏手稿《可愛的中國》《清貧》《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的傳遞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方志敏被關押的監(jiān)獄里,竟然有十個人都曾為其服務,但他們互相之間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們均被方志敏的信仰、人格魅力所吸引和打動,所以才有后來方志敏最后留下的文稿,被幾位相識相知帶出了監(jiān)獄的結局。
為了追求歷史真實感,我們在拍攝江西蘇維埃地區(qū)的時候,就在江西一些山區(qū)、老宅內取景。歷史遺存下來的一些物件,包括方志敏的辦公室、蘇維埃駐地,都是用的實景。所以影片中呈現(xiàn)的這個地方,就是當時的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廣場、辦公室等都是很好的情景再現(xiàn)。當地老百姓的生活,也是選擇了山間去拍攝,稻田中的土地生產等勞動場景也得到了還原。
Q: 如何讓觀影人群深刻認知信仰的力量?
A:國力昌盛,讓現(xiàn)在的中國人幸福地生活在這個國度中,不受戰(zhàn)亂侵擾。但這個太平的國家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過來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們,有十八九歲的,有二三十歲的青年人,他們曾如此渴望著打破舊世界,改變國家命運。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我們現(xiàn)在才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中,我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和年輕人應該去接觸一些歷史,能使他們快速成熟起來。
我們的片子所做的,就是真誠地還原歷史,呈現(xiàn)出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一群年輕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影片中有一個軍團長尋淮洲,他21歲當軍團長、22歲犧牲,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帶兵打仗。這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們,愿意為了心中的信仰而生,為信仰而死,“你可以砍下我們的頭顱,但是絕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擲地有聲地反映了革命者的信念。如果他們活著,應該是目前90后、00后們的太爺爺、太奶奶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我認為,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追憶這段歷史,理解革命者、奮斗者所開創(chuàng)美好世界的不易,并在這種邏輯關系下構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Q:目前專門講述紅十軍團的片子并不多,您覺得片子最有意義的社會價值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A:李大釗寫就《青春中國》,方志敏寫了《可愛的中國》,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把這三個往那一羅列,共產黨人的初心,就體現(xiàn)出來了?,F(xiàn)在我們反復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什么呢?這要從共產黨的歷史中去找尋,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的影片中體現(xiàn)了信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脈絡,就是心系人民的國之大愛。
從電影從業(yè)者角度看,我們應該給國家多留一些歷史的真實影響。目前看來,表現(xiàn)紅十軍團的影片并不多,我們的片子是很好的補充。具體拍攝過程中,因為需要有實際的歷史線索,需要找尋真實的生存情境,甚至可以說與考古還有一點相似。我們從遺物、標語中捕捉到很多人物脈絡和關聯(lián)細節(jié)。
影片中,紅軍師長胡天桃和國民黨將領王耀武的一段對話,便是從王耀武回憶中所得的信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21師師長胡天桃在寒冬中衣衫襤縷、腳穿兩只各異草鞋、干糧袋內只有一個破洋瓷碗,與一身將校戎裝的王耀武進行思想交鋒。這位紅軍青年將領把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意志決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震撼影響了王耀武此后的人生軌跡。
我認為,歷史在前進,民族在繁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卻不能復制。只有通過一批批革命先烈犧牲奉獻、英勇奮斗,才能繪就出一幅幅壯美鮮活、大氣磅礴的歷史畫卷,演繹出一部部氣勢恢宏、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為民族脊梁般的英雄們樹立起崇高的價值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