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利·德盧
海上求生
史蒂芬·卡拉漢年少時就癡迷航海,長大后成為一名船舶工程師。他在1982年1月實現(xiàn)了一個夢想:獨自一人穿越大西洋。這個美國人從摩洛哥外海的加那利群島啟程。航行的最初幾天,一切都很順利,可到了第六天夜里,他的帆船撞上一頭鯨魚,迅速沉沒。史蒂芬·卡拉漢只來得及把一個直徑1.7米的救生艇放入海里,并轉(zhuǎn)移了一些食物、一個睡袋和魚鉤。接下來的一周,史蒂芬依靠這些食物過活。但儲備告急,他只能靠釣魚維生。所幸,不少鯛魚一直跟隨著他的救生艇,所以他還不至于忍饑挨餓。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始終看不到陸地。一個月后,史蒂芬的處境更糟了:他抓到的一條魚拼命掙扎,結(jié)果一不小心,魚鉤劃破了救生艇的氣囊!小船漏氣了,每天都在進水,必須不斷往外舀水。禍不單行,還有一條鯊魚鐵了心似的追著救生艇不放……1982年4月,當(dāng)幾個瓜德羅普漁民在加勒比海上救下卡拉漢的時候,他看上去危在旦夕:此時,他已經(jīng)漂流了3300千米,在海上度過了76天!
1.絕望
必須排除負(fù)面想法,因為漂流者很容易因此沮喪消沉。相反,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正如史蒂芬·卡拉漢在自述作品《漂流》中解釋的:“我試圖轉(zhuǎn)移注意力,集中精神去想如果能逃生我要干些什么。”卡拉漢想象他回家后如何打造新帆船,一想到以后能來一場“雷龍燒烤”野餐,他的心情就轉(zhuǎn)好了。另外,他讓大腦和雙手都盡量忙碌,避免胡思亂想。每天,他都留出一些時間來洗澡、釣魚,以及維護救生艇,并堅持鍛煉,維持肌肉,以此來支撐自己的意志。
2.脫水
在海上漂流時,只能期待淡水從天而降。必須利用手邊所有的容器來收集雨水??梢詫⒎蓟蛞路归_,或者利用塑料桶。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下,如果一直不下雨,可以喝少量的海水:每天最多500毫升。千萬不能超量,否則海水里的鹽分會加速細(xì)胞脫水的進程。
3.饑餓
船只下沉?xí)r,如果來得及的話,應(yīng)將食物都搬運到救生艇上,每日定量配給,以求維持盡量長的時間。如果儲備耗盡,那別無他法,只能釣魚。所有的漂流者都聲稱,魚群會在救生船周圍聚集。原因很簡單:有藻類黏附在小艇上,而這一天賜的食物首先會吸引大海中的甲殼類生物,然后是一些小魚,小魚又會成為大魚的誘餌。只需制作一根魚竿,再用線和金屬做一個魚鉤即可。魚不僅可以果腹,還可以提供水分。雖然聽上去令人反胃,但是生存第一?。?/p>
沙漠求生
意大利警察毛羅·普羅斯佩里于1994年投身于一項艱巨的挑戰(zhàn):在撒哈拉沙漠腹地跑250千米!比賽分6個階段,且參賽者需自帶足夠食用一周的食物(每個賽段都有補給點提供淡水)。開始的幾天,毛羅一直遙遙領(lǐng)先。但到了第四天,他遭遇了一場沙塵暴,被困8個小時。早晨他睜開雙眼一看,所有的沙丘都移動了位置,寶貴的參照地標(biāo)也蕩然無存。雖然毛羅有指南針和地圖,但他很快明白自己陷入了絕境。所幸,他找到一個廢棄的墓穴,可以躲避毒辣的日頭。問題是,他身邊只有少量飲用水,于是,他不得不精打細(xì)算——在處理脫水食物時只好使用尿液!連續(xù)幾天,毛羅都躲在這個掩體里,他堅信救援人員會很快到達(dá)。事實上,大家的確在尋找他,但沒能找到。幾天后,他絕望了,試圖割開血管自殺,但是由于脫水,血液變得濃稠,很快凝固……最后,他決定利用圖瓦雷克人(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的游牧民族)教他的一個古老訣竅來尋找綠洲。在他迷路10天之后,筋疲力盡、口干舌燥的他終于找到一處水源,逃出鬼門關(guān)。
1.中暑
“永遠(yuǎn)不要讓頭部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如果身上只有一件T恤,也要脫下來包在頭上?!笨死锼沟侔病た寺逭f。如果感到太熱,應(yīng)該立即尋找遮擋,避免太陽直射。如果周圍只有沙丘,就挖洞,當(dāng)然要記得在沙丘的背陰處挖。千萬別移動——在沒有遮擋的地方,溫度可能超過50℃,在這樣的酷熱環(huán)境下走動,無疑是自尋死路。要在還不算太熱的清晨或傍晚趕路,盡可能穿輕薄的衣物。
2.饑餓
毛羅·普羅斯佩里在他藏身的廢棄墓穴里抓到了一些蝙蝠。他喝蝙蝠血解渴,吃蝙蝠肉果腹。隨后的日子里,他也生吃蜥蜴和蛇。同一策略在2006年拯救了瑞奇·梅吉。他在澳大利亞北部的沙漠地帶迷了路,整整70天里,靠吃青蛙、蚱蜢、毛毛蟲、蜥蜴,甚至螞蟥來充饑——他不得不用牙齒一下子咬碎螞蟥,免得它們牢牢地吸附在自己的舌頭上!
3.迷路
可以通過太陽的位置來辨別方向。同時也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一條小路、一個腳印、牲畜糞便都預(yù)示著附近有村莊。毛羅就回憶起了一條圖瓦雷克人的忠告:“觀察日出時出現(xiàn)在地平線上的云,朝著那個方向走,就能找到人煙?!币驗樵凭褪抢淠乃畾猓@種水氣只可能來自綠洲里的水源。但是要想鎖定方向,必須清晨即起。因為當(dāng)太陽爬升到高處時,因水氣蒸騰而形成的云朵就會消失,氣溫也會節(jié)節(jié)攀升。
叢林求生
尤奚·金柏格和他的同伴凱文·蓋爾一起,試圖尋找玻利維亞的一個不知名部落。兩名外行冒險家乘木筏沿著湍急的河流順?biāo)?,結(jié)果上路才一天,木筏就在激流里傾覆,掉落河中的凱文和尤奚就此失散。尤奚最后爬上河岸,雖然保住一條命,但他孤身一人,身上也沒有食物。于是他鉆入?yún)擦稚钐帲揽克网B蛋填飽肚子。他始終擔(dān)心會遭逢不測,因為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陌生動物的叫聲此起彼伏,卻不見蹤影。尤奚的擔(dān)心不無道理——有一天夜里,他迎面遇上一只美洲豹。他用打火機點燃?xì)⑾x噴霧器噴出的氣體,奇跡般地嚇跑了對方。在叢林待了3周后,尤奚感到末日將近:因為長時間步行,他的雙腳鮮血淋漓;因為缺少食物,他日漸消瘦。幸運的是,他又掉入那條他千辛萬苦爬出來的河里——其實,他從一開始就不該上岸——他的朋友凱文和當(dāng)?shù)厝艘黄鸢l(fā)動大搜索,終于找到了他。尤奚雖然奄奄一息,但撿回了一條命,與死神擦肩而過。
1.毒蟲
為確保你的露營地附近沒有蜘蛛或蛇,必須用一根木棒清掃臨時露營地的地面,然后才能安放睡袋。安全起見,最好點燃篝火,用煙霧驅(qū)趕蚊子或驅(qū)散野獸。
2.脫水
一部分雨水在落下時會被樹葉接住。這些水要善加利用。還有一個安全的飲用水來源:某些種類的藤蔓,割開藤蔓就可以釋放其中的水分。而竹子這樣的植物告訴我們,地下水源就在附近,只需挖掘便能收集到(最好煮沸再飲用)。相反,永遠(yuǎn)不要從水潭里舀水喝。死水里寄生蟲泛濫成災(zāi),只要喝一口,就一定會腹瀉——生病會消耗體力,也就降低了生存的概率。
3.迷路
最理想的是隨身攜帶一個指南針。即使沒有,仍然可以從這座植物迷宮里脫身。有個訣竅百試百靈,救過朱莉安娜·克普克的命。1971年,在一起空難中,這個年輕的德國人奇跡般地在飛機墜落的秘魯叢林中幸存。完全不辨方向的朱莉安娜回憶起她父親的一句忠告——沿著遇到的第一條河的流向走,它十有八九會引領(lǐng)你到另一條更大的河流,如是繼續(xù)。在河邊,遇到人的機會大大增加。事實上,朱莉安娜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在流浪10天后走出密林。
冰原求生
道格拉斯·莫森是一個英國探險家,他發(fā)愿成為第一個測繪和研究南極洲未知區(qū)域的人。1912年11月10日,他和兩名同伴乘坐雪橇,前往南極洲內(nèi)陸。迎著嚴(yán)寒和暴風(fēng)雪,3個人在短短一個月內(nèi)跨越500千米。12月14日,悲劇發(fā)生了:有一架雪橇連人帶狗一起消失在一道幽深的罅隙里。不巧的是,那架雪橇運載著幾乎所有的食物。只有極少量的食物留了下來,而返程起碼需要一個月……兩個饑腸轆轆的幸存者百般無奈之下只好開始?xì)⒐?,在后來的幾周里勉強維生,但是他們失策地吃下了狗的肝臟。要知道,狗的肝臟富含維生素A,劑量大到足以致人于死地。隨后,兩個人都病倒了。1913年1月8日,莫森的同伴去世了,所有的狗也都死了。莫森身邊只剩下幾塊肉、一頂帳篷和一點裝備物資,他不得不自己拉著雪橇徒步返程。返程之旅苦不堪言:莫森遭遇了可怕的暴風(fēng)雪,差點葬身深淵,但是多虧了他無與倫比的堅強意志,再加上寶貴的指南針的協(xié)助,他終于在2月初重返基地,找到食物補給,死里逃生!
1.脫水
在東西伯利亞這樣的地方,因為疾風(fēng)勁吹,加上常年不降雨,氣候十分干燥。這樣一來,便和沙漠里的情形相仿,人體會很快脫水。所以每天都應(yīng)該喝幾升水。取水的手段一點也不神秘——把冰塊放在器皿里,生火加熱使其融化,所以要攜帶火柴(打火機在這樣的低溫環(huán)境中會失效)。如果沒有火柴,就要用其他更復(fù)雜的方法:用一段柔軟的樹皮摩擦干燥的木頭,直到變熱,同時在富含鐵的巖石(比如黃鐵礦或白鐵礦)上擊打燧石,迸出火星……但前提是得找到足夠干燥的苔蘚或草葉,讓火著起來,以及有足夠多的木柴來不斷補充。最保險的一招是隨身攜帶燃料,向未雨綢繆的克里斯蒂安·克洛學(xué)習(xí),身邊常備汽油。
2.失溫
首先要尋找緊急庇護所。2013年,法國大學(xué)生加埃爾·卡瓦利耶在阿爾卑斯山的經(jīng)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遇到暴風(fēng)雪,被困在海拔3800千米處。她當(dāng)時的反應(yīng)是,躲到一處罅隙里,用背包堵住洞口。洞外是-10℃,洞里是0℃左右。這樣,體溫下降得就沒那么快了。雖然她失去了凍僵的腳趾,但是這一行為救了她一命,因為她原本可能會很快失溫。她堅持了4天,最終等到救援人員。如果周圍沒有罅隙,還可利用樹木??死锼沟侔病た寺逯v述了自己在西伯利亞的經(jīng)驗:“比如,可以削平樹枝蓋在自己身上。當(dāng)寒風(fēng)吹過,最糟糕的情形不過是被埋在雪里。”哪怕外面氣溫降到-10℃或-20℃,樹枝下的溫度仍能維持在0℃。
(陳振輝摘自《新發(fā)現(xiàn)》2018年第6期,本刊節(jié)選,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