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際根
我們研究的結果,商王朝是分不同時期。早年剛剛創(chuàng)國之初,它不可能有很大的力量,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力量壯大了,它就要朝外擴張,比方說從中原出發(fā)往南擴張,或者從中原出發(fā)往四周擴張。早期它比較小,到中期的時候跨過了長江,這個過程它要不要打仗?它一定要打仗,它有征伐。
這片甲骨里面記錄的就是一場戰(zhàn)爭,字很多,把它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五月的某一天,西邊有不幸的消息傳來,有個人跑過來說,工方來了,出兵了,占了我的田地,掠走了幾十個人。過了一段時間,到了辛卯這一天,又有人報告說又有不幸的事發(fā)生了,因為什么,土方一看工方打我來了,土方也出兵了,他也沖過來抓了我十幾個人。我們都聽說過婦好,婦好被稱為女將,實際婦好的一生就參與了戰(zhàn)爭。
電影《英雄》中的萬箭齊發(fā)是不真實的
這片卜辭記錄了婦好當年征兵打仗的這么一個事例:婦好率領一萬三干軍隊伐羌方的卜甲:辛巳卜,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
這片卜辭在英國愛丁堡,曾經(jīng)在臺灣展覽過,我看到過這片卜辭的原件,上面確實寫著婦好征兵,字口什么的都沒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片甲骨,我沒見過實物。這片記錄了另一個事情:婦好、商王、將領泄戛征戰(zhàn)巴方的卜甲:辛未卜,爭貞:婦好其比沚戛伐巴方,王自樂深伐,戎陷于婦好位。就是婦好跟她丈夫—一商朝的國王武丁,兩個人相互配合,打了一場戰(zhàn)爭。婦好在某個地方設一個埋伏,武丁國王就帶著兵深入敵陣,跟別人打仗,然后把他們引到婦好這個地方來,婦好跟丈夫一起配合,應該是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
那么商朝的仗怎么打呢?我們先看看商朝人打仗有什么兵器。商朝的兵器,首先我們看這個符號:一個人,右手拿的是什么?一把戈,左手拿的是一個盾牌。這是我們圖像上看到的。我們看看實物。我們曾經(jīng)挖過一座墓葬,打開以后,墓葬里擺滿了青銅器,一部分是炊器,一部分是酒器。但是你要仔細看,上方那一片出土的都是銅矛、銅戈,都是兵器。除此之外,還發(fā)現(xiàn)過這樣的兵器。這叫鉞,鉞干什么用的?你看這個圖像就看得出來,砍頭用的。尤其是最右邊這個,一個人拖著一個死尸,然后這只手拿著一把鉞。他干嗎去?根據(jù)我們現(xiàn)在的理解,他應該是砍頭去。
實際上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在鐵器發(fā)明之前,砍頭是不太容易的。我們現(xiàn)在的刀可以很快,就像電影里拍的似的,削鐵如泥,腦袋過來一下就削掉了,那個時候不太容易。在沒有鐵器的年代,砍頭是要先把人打昏,然后拖到一個地方,把頭給它擺好了,拿著鉞掄圓了,“咔嚓”給它砍下來。這個不是我說的,這是我一個朋友研究出來的,當然他沒做實驗了。但是他有考古證據(jù),因為商朝出土的人頭骨有好多是王陵區(qū)出的。王陵區(qū)出的人頭骨我曾經(jīng)看過,在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那個人頭骨我一個個拿出來看,有一些直接就是脖子這兒齊刷刷地砍斷。鉞快的時候,掄圓了一鉞下去,可以把牙齒都給劈掉。但是前提是要把人打昏,所以右邊這個圖像是拖了一個尸體去砍頭去了。
這種兵器當然出土的不止一件。這種兵器在戰(zhàn)爭里頭是什么呢?當然是行刑,這是一方面。有誰能行刑呢?有權力的人才能行刑,所以他是軍隊里頭權威的象征,可能也是社會上或者是政治權威的某一種象征。
除了鉞之外,商朝人打仗用什么兵器呢?其實是分防護兵器和進攻兵器兩種,攻擊性的兵器主要是銅戈,還有銅矛,左邊是戈,右邊是矛。
防護兵器一個是盾牌,安陽殷墟挖過盾牌,只不過它朽爛了,我們看到過痕跡。還有頭盔,保護頭的。除了這些兵器之外,還有一種打仗的東西,它不是兵器,但是可能比兵器還重要,是什么呢?馬車。
你看下邊是輛馬車,馬車后邊有一個車斗,其實我們叫車輿。車輿里頭有個器物。它是一個帶三個彎的器物,我們把它叫弓形器,弓形器是趕馬車用的??催@個圖,人的腰部是一個弓形器,但是你看這個地方是什么?箭頭,也就是說,弓形器中間會有一個箭頭突出,因為箭頭是兵器,反過來證明馬車可能用于打仗。
這個仗怎么打呢?應該是有人搭上弓箭,在戰(zhàn)車上站著,然后掛韁鉤把兩根韁繩掛住了,這樣我可以把兩個手騰出來,必要的時候搭上弓箭,可以進攻。這個里頭有一個點,我覺得好多朋友可能會誤解,一定會認為在所有兵器里頭最重要的是弓箭。實際上弓箭在(商朝)戰(zhàn)爭里頭它的作用是比不上戈、矛這些東西的。為什么呢?我們看電影《英雄》,電影里頭萬箭齊發(fā),特別厲害,這個是不真實的。弓箭只有在弩機發(fā)明以后才很厲害,因為弩的距離射得很長,但是靠人力射弓箭射不遠。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