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紹 祖
(南開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天津市 300350)
明清以來,無論是地方志還是文集、碑刻、家譜等資料都保存有不少的商人傳記。商人傳記的大量涌現(xiàn),成為一種嶄新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其中地方志中商人傳記的數(shù)量和價值頗為可觀,地方志商人傳記已經(jīng)引起一些學(xué)者的關(guān)注[1]。作為“一地之史”,方志《藝文志》收錄有各類可能已經(jīng)佚失的文人作品,某種程度上能夠彌補文集、碑刻缺失的局限,尤其是在“文獻(xiàn)不足征”的情況下顯得彌足珍貴。由于不同類型的文獻(xiàn),在制造商人傳記文本時具有顯著的差異,比較不同商人傳記文本,對于深刻了解商人傳記的撰寫思想、蘊含價值以及合理利用此類史料不無裨益。本文即以在地方志中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馬理《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和皇甫沖《王義士傳》,并結(jié)合明清民國方志傳記的各種文本做一微觀具案考察,分析不同傳記文本的生成,考察王海的歸屬問題與書寫話語內(nèi)涵,以及王海傳記寫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并對商人傳記的書寫差異提出思考。
明代山西商人多出自平陽府、澤州、潞安府等地,山西、河南兩省毗鄰,因有近水樓臺之便,山西商人大多前往河南貿(mào)易[2]。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市場層級日益完善,集鎮(zhèn)貿(mào)易興盛,傳統(tǒng)商人的經(jīng)營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商人從客販轉(zhuǎn)向定居成為新的趨勢[3]。不少山西商人選擇入籍河南,王海即是眾多山西商人入籍河南的一員。
自明中期以后,商人的社會影響力日漸加深,士商互動頻繁,一些士大夫也熱衷于撰寫商人傳記,甚至影響了地方志書寫中的人物取向,是以地方志纂修者樂于將一些著名文人學(xué)者書寫的傳記收錄到方志中。明清以來地方志的纂修極為普遍,作為僑居河南并最終入籍的山西商人,王海的事跡同時被原籍地、入籍地和居住地三地的方志編入人物傳中,這在方志的入傳慣例上是極為罕見的。通過考察山西和河南方志的記載,王海傳記文本情況如下所示:
表1 山西、河南地方志中所載王海傳記一覽表
根據(jù)統(tǒng)計資料顯示,嘉靖二十一年(1542),時任光祿寺卿馬理作有《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據(jù)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藏明萬歷十七年刻清乾隆十七年補修本馬理《溪田文集》未將此傳收錄[4],而在嘉靖《夏邑縣志》和康熙《陽城縣志》均有收錄。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纂修的《永城縣志》之前,皇甫沖作有《王義士傳》,因其著作集《皇甫華陽集》今已極難見到,但可以確定的是皇甫沖確有此作。據(jù)其弟皇甫涍《皇甫少玄集》記載:“義士事,余兄傳之悉矣,余復(fù)嘉之而為之詩”[5]王義士詩?;矢邔iT為王海撰寫有詩文,并交代了其兄撰寫有王海傳記的關(guān)鍵信息?;矢_作有《王義士傳》,該傳被收錄在嘉靖《永城縣志》,此二篇傳記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了解王海的生平事跡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jù)。
陽城縣志在明代得到多次纂修,堪稱頻繁。據(jù)當(dāng)代所編《山西通志》載陽城縣在明代即有嘉靖、萬歷、天啟等多個版本,遺憾的是大多今已不存[6]。僅有尚存的萬歷《山西通志》對王海的事跡有簡要記載。至清代,陽城縣的方志譜系保存相對完整,清人纂修的方志如康熙《陽城縣志》、雍正《山西通志》、雍正《澤州府志》、乾隆《陽城縣志》、同治《陽城縣志》、光緒《山西通志》均為王海作有傳記。馬理撰寫的傳記還以碑刻的形式留存在陽城縣,歷代方志均將馬理撰寫的傳記碑文予以收錄??梢娡鹾饔洷脑陉柍强h的影響力。
在王海的僑居地河南,其傳記自嘉靖時起即被載入《永城縣志》。王海方志傳記始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永城縣志》卷五《人物志·功烈》。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考察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夏邑縣志》卷七《人物志·義民》條目為“王倫”單列有傳,且傳記內(nèi)容與王海事跡極為相似。據(jù)《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記載夏邑現(xiàn)存有嘉靖《夏邑縣志》、康熙《夏邑縣志》和民國《夏邑縣志》三部,康熙《夏邑縣志》和民國《夏邑縣志》的記載都將傳主王倫的名字改為王海,可見兩人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
王海(1459—1523)*據(jù)嘉靖《夏邑縣志》載馬理所作傳記《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稱王海“生于天順己卯,卒于嘉靖癸未”。,原籍山西陽城縣上佛里,主要活動于明朝正德、嘉靖時期。幼時隨父經(jīng)商于河南商丘地區(qū),入籍于永城,定居于韓家道口。作為從商河南的僑居商人,王海的生平事跡被原籍地、入籍地和居住地的方志收錄,本身就不可思議。此外,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歷史人物,還引起當(dāng)時著名理學(xué)家馬理和文人士大夫皇甫沖的關(guān)注和重視。下面將結(jié)合不同傳記文本,對王海與王倫的關(guān)系和王海的歸屬問題予以考辨。
據(jù)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王海方志傳記最早的生成文本為嘉靖二十三年(1544)由鄭禮等編修的《永城縣志》,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王海的早期傳記文本。
王海,字大量,義民璘之子也。輕財好義,遠(yuǎn)近知名。正徳辛未,流賊楊虎等陷永城,海乃糾韓家道口居民千余家,浚濠塹,筑圍垣,募敢死士,給以月糧,為守御計。賊聞之怒,率眾數(shù)萬人往攻之三日,海乘其懈,遣子鯨率壯士突岀,斬賊首三人,賊大潰夜遁。時總制諸公聞其名,多籌策于海。嘉靖壬午,盜發(fā)山東,旁掠郡邑,咸畏海威,不敢近。中丞何公檄海,海遣驍勁二家人從征,而赍金百兩以犒軍士,何公嘉其義,乃疏其前后事功以聞。詔表其門曰:好義。且將大用。命甫下而海卒,時縉紳諸公往來其家,留題者甚眾,有好義集行于世。[7]p465
將該文本傳記與同書《藝文志》中收錄的皇甫沖《王義士傳》相比,不難發(fā)現(xiàn)皇甫沖《王義士傳》是縣志編修者鄭禮參考的重要史源。因此,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完整信息,就必須結(jié)合文人士大夫所作傳記的原始記載。另外,如上文所述,在成書稍晚的嘉靖《夏邑縣志》中,撰寫者鄭相筆下的王倫與嘉靖《永城縣志》所述王海的活動情況極為相似。
王倫,十三里民。其先山西陽城著姓,因父茂商河南,遂家于韓家道口。自幼剛毅多才略,勇于為善。鄉(xiāng)人有不平者,剖分曲直,無不悅服。貧民無葬地者,慨然以地葬之。尤樂于周貧恤孤,遠(yuǎn)不能歸如山西賈環(huán),單縣王泗,濟使歸之。遺糧逋負(fù),如張整、王聚、盛廣,則會眾代之。鄰人齊昶、黃宣宅產(chǎn)盡賣于倫,憐二家子孫不給,各以其半與之,使守為己業(yè)。正德六年,群盜王世杰、喬景文等大肆劫掠,倫設(shè)計誘捕而賊平。正德七年,流賊賈勉、劉七作亂,倫筑樓墻,修濠塹,募壯勇以拒之。時避賊依倫乞食者千余人,皆得存活。賊竟敗去。后賊破碭山南歸,命其子軏率義勇靳廷玉等要獲驍賊王荒兒送縣,當(dāng)?shù)勒呗勂涫掠诔?。詔給賞功銀十二兩,堅辭不受,輸之以修邑庠。正德十六年,碭山群盜邵和等劫永城縣庫,巡司捕之不能獲。倫出財募人訪而獲賊,永城德之,酬以金帛,不受。永城知縣張渝,開封府捕盜通判賴聰皆有文以頌其義勇,有“著一方官民仰戴,磊落腦中十萬兵”之語。嘉靖元年,流賊王堂寇擾本縣,委倫拒之。時總制于公駐節(jié)夏邑,倫擒獲賊首王龍等三人。于公重加賞賚,辭不允,以其所賞重修鎮(zhèn)之東北二門。嘉靖初歲大饑,詔民出粟賑濟者,榮以官帶,倫輸銀五十兩,仍固辭。積德累善皆若此類,且性喜自晦,不求人知。故鄉(xiāng)人以隱君子稱之,乃為立傳。[8]卷7,人物志·義民,p18-19
通過比較以上兩個版本的表述,兩位傳主至少在三個方面極為相近:一、事件的發(fā)生地均在韓家道口;二、兩人分別于正德六年和嘉靖元年抵御農(nóng)民軍進(jìn)攻;三、面對進(jìn)攻時,表現(xiàn)主要為修筑城垣和濠塹,派遣兒子主動出擊。有所不同的是,王海在正德六年率眾成功抵御楊虎的進(jìn)犯,在鄭相的筆下,代之以王世杰、喬景文、賈勉、劉七等,其實楊虎所部與賈勉、劉七屬同一支農(nóng)民軍。嘉靖元年(1522),鄭禮稱“盜發(fā)山東,旁掠郡邑,咸畏海威,不敢近”,在鄭相筆下替換為“流賊王堂寇擾本縣,委倫拒之”。兩人所言的“盜賊”均指山東起義礦工王堂所部。正是由于二人的生平事跡基本相同,故后來編修的康熙和民國縣志認(rèn)為王倫即王海,都對傳主的姓名進(jìn)行修正。況且在嘉靖《夏邑縣志》卷八載有馬理撰寫的《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王倫傳記與馬理記述的王海傳記內(nèi)容呈基本吻合之態(tài),故可以確定王倫即王海。
在編修康熙《夏邑縣志》時,出于沿襲的傳統(tǒng),新的寫作者更正為王海后,王海的入籍地便出現(xiàn)分歧。此后民國時,縣志的修纂者黎德芬在編修民國《夏邑縣志》時也將王倫更正為王海,而其子王軏為王軓*二字系形近之別,按馬理《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其子有二,王鯨和王鰲。另據(jù)皇甫沖《王義士傳》記載,還有義子王洪,疑王軏亦為其義子,或者是王鯨化名。,傳記的具體內(nèi)容除傳主姓名外沒有顯著變化。參照馬理的《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和皇甫沖《王義士傳》,我們可以推斷,由于夏邑和永城系臨近之縣份,方志在撰寫人物時又往往遵循本籍人士的原則,因王海入籍地在河南永城,永城在人物的歸屬更具合法性。鄭相在編寫嘉靖《夏邑縣志》時,為避免與之前已經(jīng)編成的嘉靖《永城縣志》重復(fù),將傳主化名王倫,王倫和王海系同一人,文本的寫作者在王海的歸屬上存在明顯的認(rèn)知差異。
傳記寫作者因各自的立場和主觀傾向不同,在對傳記文本進(jìn)行生成和制作時具有明顯的差異。圍繞王海的歸屬地問題與形象塑造,明清以及民國編纂的方志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各傳記的記述和認(rèn)知反映了寫作者的思想傾向。
1.陽城上佛里和上義里
明中后期,在山西陽城縣曾出現(xiàn)兩個完全重名的王海,其一在上佛里,其一在上義里。據(jù)康熙《陽城縣志》載:上佛里位于陽城縣東北方向,上義里位于陽城縣西南方向。[9]卷4,賦役志·里甲,p2-3兩里相近而不同,康熙《陽城縣志》對兩人的傳記有所記述。
王海,字大量,上佛里人。幼從父賈河南,倜儻有大節(jié),輕財好施,雖未嘗讀書,才性穎敏,智謀勇略雄一方。賑貧好士,立義學(xué)、義冢,濟婚喪,周病困,為善若渴,詳表閭碑,見藝文。[9]卷6,人物志·義俠,p45
王海,上義里人。萬歷丙戌歲大饑,輸粟五百石,當(dāng)事者義之,請于朝詔表其門。[9]卷6,人物志·義俠,p46
然而在王海史事流傳過程中,后世方志撰修者誤將二人混為一團。尤其是乾隆《陽城縣志》作者在缺乏調(diào)查了解的情況下,將二人混淆,而省略掉后者上義里的王海傳記,僅有前者傳記,如下所示:
王海,幼從父賈河南,倜儻輕財,雖未讀書,特多智略。賑貧好士,為善若渴。官表其閭。三原馬理為之文以紀(jì)其事。[10]卷10,義行,p11
乾隆《陽城縣志》的寫作者不忘在傳文背后進(jìn)行一番注釋“舊志有兩王海,一上義里,一上佛里。蓋即一人,而里名義、佛有誤記者”[10]卷10,義行,p12。此錯誤的造成固然是因?qū)懽髡叩膫€人疏忽。其實對比兩人在康熙《陽城縣志》中傳記的表述,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活動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具體言之,在寫作者的認(rèn)識中,王海是位能夠賑濟百姓的義士,而且都受到過朝廷的表彰,傳記寫作者利用自身掌握的“文化權(quán)力”,刻意塑造施善的形象,旨在推行教化,才誤將兩人視作一人。
為了還原歷史真相,其后修纂的同治《陽城縣志》作者對此錯誤予以糾正,并做出考辨:
上義里之王海,以為即上佛里之王海,謂佛、義二字或有訛,今考郭文會府志,以為正統(tǒng)時,而康熙舊志王海系萬歷丙戌歲賑饑者。張垂芳亦萬歷間人,陳大億列王海、張垂芳間,則亦系萬歷時人可知。然則惟栗文輝或系成化時人,爾舊志誤以數(shù)人事為一時事,又誤以兩王海為一人。考上佛里之王海旌于正德嘉靖之間,而上義里之王海旌于萬歷時,非一人也。[11]卷11,人物·義行,p565-566
作為民國鄉(xiāng)土教材的《陽城縣鄉(xiāng)土志》,也對于兩個王海的混淆問題做進(jìn)一步的補充,其曰:“上佛里、上義里,王海同名而樂施無異。上佛里王海作賈河南,義氣激發(fā),目無艱巨,生平未讀書而好與名士游,立義塾,設(shè)義冢,為善若渴,官表其門。上義里王海萬歷丙戌大饑,輸粟五百石,有司以聞,詔表其門”[12]不分卷,耆舊錄·義行,p59,可見在陽城縣的地方志書寫中,撰寫者極力塑造的王海是施行義舉、為善若渴的形象。
2.夏邑和永城
王海原籍山西陽城縣,幼年時隨父王璘到河南經(jīng)商后,入籍河南永城,居于韓家道口。韓家道口屬夏邑縣,位于夏邑、永城、碭山三縣交界處,是開封府和歸德府通往徐州的重要貿(mào)易集市。明中后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士商互動和融合的趨勢,而地方士人在構(gòu)建基層社會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中占有主導(dǎo)地位,他們通過對地方志的編纂,為外來商人逐漸融入地方社會提供了契機。王海在河南經(jīng)商,分別被列入夏邑和永城兩地的方志中,彰顯了其中的微妙關(guān)系。
王海寓居韓家道口,據(jù)嘉靖二十七年(1548)《夏邑縣志》載:“韓家道口集,縣東五十里”[8]卷1,地理志·集店,p6。故此時屬夏邑管轄。在嘉靖《夏邑縣志》中作者所列王倫的傳記與王海的相關(guān)記述存在明顯的相似性?!巴鮽?,十三里民。其先山西陽城著姓,因父茂商河南,遂家于韓家道口”[8]卷7,人物志·義民,p18。如前文考述,王倫和王海當(dāng)為同一人。方志在人物入傳的標(biāo)準(zhǔn)上具有極強的屬地原則,嘉靖《夏邑縣志》出于標(biāo)準(zhǔn)的束縛,賦予王海以新的名號,將王海的事跡納入本縣人物,儼然將王海作為本地人處理,無怪乎寫作者將其列入本縣志中。在藝文志部分,方志的纂修者將馬理《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納入其中,實乃由于王海僑居的地方在建制上屬夏邑管轄。
在王海卒于嘉靖元年(1522)后不久,歸德地區(qū)的行政建制有重大變動。明洪武元年(1368),歸德降府為州,屬開封府管轄。嘉靖中期,由于豫東地區(qū)騷亂頻繁,嘉靖二十四年(1545),嘉靖皇帝聽從撫按官的奏請,“升河南歸德州為府,增設(shè)附郭縣為商丘,割睢州及考城、柘城隸之,其原轄寧陵、鹿邑、虞城、永城如故”[13]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庚子,p5703。升州為府后,歸德在建制級別上得到提升。在地域社會重新整合前后,永城和夏邑縣志得到重新修訂。嘉靖《永城縣志》刊刻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在建制調(diào)整前已創(chuàng)作完成并刊印。據(jù)歸德知府李念稱:“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冬,天子以守臣議,詔改歸德為府,越明年丙午,予承乏來守是土?!居浉?,后將何所考述,遂諭各邑長及師修志,以重茲彛典”[8]序,p1。嘉靖《夏邑縣志》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完稿,刊刻于嘉靖三十年(1551)。嘉靖《夏邑縣志》載:好義坊,韓家道口集西南北街,為永城義士王海立,緣集屬夏邑地方也,故附志之[8]卷2,建置志·街坊,p6。可見,雖然王海在籍貫上屬于永城,但是實際居住地在夏邑韓家道口。《夏邑縣志》的寫作者趁著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之機,以縣志為載體將居住于境內(nèi)的王海事跡納入本縣方志。
永城之說,亦始于明嘉靖年間。在嘉靖《永城縣志》卷六《藝文志》部分,收錄的皇甫沖《王義士傳》稱:“海,字大量,其先由山西陽城商于雒,占永城,為永城人,居韓家道口”[7]卷6,皇甫沖·王義士傳,p588-589。這也在客觀上佐證了王海屬于永城人士的史事。其后順治《歸德府志》載:“王海,字大量,永城人。義民璘之子也”[14]卷7,人物·永城,p138。王海的永城籍貫,也得到府志的認(rèn)可,至于其原籍何處,只字未提。在方志的纂修上往往存在嚴(yán)重的沿襲問題,此后纂修的康熙《永城縣志》和光緒《永城縣志》均省略了“永城人”字樣,與此前方志一再強調(diào)王海入籍永城的事實相比,此時的寫作者們認(rèn)為沒必要刻意強調(diào)王海的永城籍貫,至于其原籍更加忽略不記。
按照方志編寫的慣例,方志人物傳基本遵循本籍人士的原則,非為本籍則別為職官、名宦、流寓、寓賢等條目。在地方志的編纂中,嘉靖《夏邑縣志》在《人物志·義民》未將其列入“寓賢”條目,此后的《永城縣志》和《夏邑縣志》均未按照此慣例,而是編入“義行”條目。王海跟隨父王璘經(jīng)商至韓家道口,在當(dāng)?shù)亟⒓彝?,置辦產(chǎn)業(yè),逐漸世代定居下來。在永城縣的方志中為王海的兒子王鯨和兒媳楊氏列有傳記,完全把他們父子兒媳當(dāng)作本地人對待。王海憑借在社會危機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膽識和勇氣,在地方社會樹立了威望,積極投身于地方事務(wù)的協(xié)調(diào)和管理,能妥善化解糾紛矛盾。“鄉(xiāng)人有不平者,剖分曲直,無不悅服”[8]卷7,人物志·義民,p18。王海及其家庭聚族而居,在地方社會的影響力日漸加深,有韓家道口“南王氏”之稱,以與本集北部的王氏相區(qū)別。韓家道口的地方民眾已經(jīng)不再將其當(dāng)作是山西人,而是與本地命運休戚相關(guān),能夠參與地方事務(wù)的商紳,這在河南的地方志書寫得到深刻反映。
王海的地方活動還得到國家及各級官僚士大夫的認(rèn)可。嘉靖初年,山東農(nóng)民軍四處攻掠,王海積極招募鄉(xiāng)兵,響應(yīng)巡撫都御史何天衢的號召,并赍金百兩以犒官軍,動亂平定后何天衢上奏朝廷,王海蒙敕賜表閭,建“好義坊”于其寓居地。誠如嘉靖《夏邑縣志》評論言:坊牌所以昭人賢而表宅里也[8]卷2,建置志·街坊,p6。國家層面的表彰使王海聲名卓著,其社會政治地位提高,更加速了其在地化進(jìn)程。當(dāng)時社會各界名流贈送的文墨足以彰顯其地方影響。知名學(xué)者和文人為其寫有傳記,還有各類贈送的作品。如曾任永城知縣的丘岱《贈義士王海破賊》詩,皇甫涍《王義士詩》,都御史胡纘宗、光祿卿邵銳、布政使顧應(yīng)祥等贈有詩文,所有作品匯集成《好義集》傳于世,可惜今已佚。《好義集》內(nèi)容大部為各種歌頌王海的詩歌和文章,頗具濃厚的地域認(rèn)同色彩。王海在韓家道口的種種舉措,贏得了官方和百姓的認(rèn)同,其后代子孫主動融入當(dāng)?shù)厣鐣?,漸為地方社會所接受。
3.不同地域的話語
馬理為王海所作傳記被陽城縣志和夏邑縣志收入,不同時期方志作者受生活地域的制約,記述的傳記篇名有顯著不同。在康熙《陽城縣志》記為《明義士王海表閭記》,雍正《山西通志·藝文志》中載為《義士王海表閭記》,兩者大體相同,都未曾提及“陽城”字樣。而在稍后的方志記載中,雍正《澤州府志》載《陽城義士大量王海表閭碑》,乾隆《陽城縣志》載《義士陽城王海表閭記》,同治《陽城縣志》中篇名為《義士陽城王海表閭記》,此三部方志的強調(diào)重點都在“陽城”。就河南地方志收錄馬理所作傳記而言,嘉靖《夏邑縣志》記載,馬理所作王海的傳記篇名為《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康熙《夏邑縣志》和民國《夏邑縣志》刪去“欽賜表閭”的名號,均記載為《王義士行實記》。作為夏邑縣志的編修者,他們自然不會將篇名冠以“陽城”字樣,而是采取將此傳記收錄“藝文志”的辦法,實際上透露出他們默認(rèn)傳主屬于本地人物的心理。
對比山西與河南地方志中關(guān)于王海的歸屬問題,修志者使用的詞語是相當(dāng)講究,彼此的關(guān)注點各有側(cè)重。陽城地方志的寫作話語基本為“幼從父賈河南”“上佛里人,幼從父賈河南”“從賈河南”。山西的地方志對王海屬于陽城上佛里予以交代,而對入籍河南的事實則較為隱晦,基本上絕口不談。河南地方志中,嘉靖《夏邑縣志》載:“其先山西陽城著姓,因父茂商河南,遂家于韓家道口”、順治《歸德府志》和康熙《永城縣志》載:“永城人,義民璘之子也”,光緒《永城縣志》載:“義民璘之子也”。河南地方志起初還對王海的原籍地進(jìn)行介紹,后來有些方志編纂者則干脆忽略其原籍,直接稱其為永城人士。
總體而言,在山西與河南方志纂修者的筆下,越在后期,陽城縣志寫作者越發(fā)重視人物的本地歸屬問題,而夏邑和永城縣志的寫作者則逐漸忽略了人物的原籍,直接將其當(dāng)作本地人物看待。由此看來,透過不同地域?qū)懽髡叩脑捳Z,傳遞的是寫作者對王海與本地歸屬關(guān)系的認(rèn)同理念。
王海商人傳記文本的生成與理學(xué)家馬理和士大夫皇甫沖有重要關(guān)系。傅衣凌先生曾言:“在明清兩代的文獻(xiàn)中,有關(guān)商人的傳記固然有許多,但是他們之所以被文人儒者記載而流傳下來,似乎不是他們的工商業(yè)行為,而大多是他們從事工商業(yè)之后的行為,符合于儒家思想,符合于社會的倫理道德,而值得時人的留念。是以在地方志中,商人們的傳記,絕大部分收在《孝義》、《篤行》等志類中,在各種文集中,他們的事跡,亦大多以所謂孝義、篤行而被津津樂道?!盵15]p198其實,對于外來商人而言,通過行善義舉來融洽與地方民眾的關(guān)系,提高自身的威望,是積極融入地方社會的有效途徑。馬理所作傳記,著重記述了王海孝事父母,慷慨施義,扶危濟困,竭力樹立王氏以孝子義士的角色,這些都比較符合儒家思想。皇甫沖浮光掠影,對此輕描淡寫,注重記述王海在抵御農(nóng)民軍起義的軍事才能。如果說馬理撰寫的王海傳記與傅衣凌先生的分析暗中契合,那么皇甫沖所撰《王義士傳》則完全是另外一種目的。此差異與二人的家庭背景、生平閱歷、人際交往不無關(guān)系。
馬理(1474—1556),字伯循,號溪田,陜西三原人,是著名的關(guān)中理學(xué)者,師宗張載、程朱之學(xué)說,是關(guān)學(xué)和洛學(xué)的集大成者。其撰寫王海傳記,與陽城縣令韋文英有極大關(guān)系。據(jù)《陽城縣金石記》載:“陽城義士大量王海表閭碑,正書。馬理撰。嘉靖二十一年(1542)。今在陽城東關(guān)接官廳旁。文,《舊志》載入藝文。按大量名海,邑上佛里人,《邑志》有傳。馬理,字伯循,陜西三原人,正德甲戌(九年,1514)進(jìn)士,官至南京光祿寺卿,事具《明史·儒林傳》。有《溪田文集》十一卷。時邑令韋文英亦陜右人,與理最善,凡有興建,多請理撰文。故邑中碑版頗多馬氏手筆”[12]p244?!蛾柍强h金石記》明確交待了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馬理是三原人,韋文英為涇陽人,兩人同屬西安府,他們的私交甚好,韋文英在陽城縣的興建活動,多請馬理撰寫碑文,而馬理本人深受理學(xué)家的思想影響,對于知縣韋文英推行儒家教化的行為,自然是極力支持。
韋文英作為陽城縣的父母官,“彰其義以勸善,此誠令之政也”[8]卷8,馬理·欽賜表閭王義士行實記,p74。王海雖在僑居地韓家道口得到世宗皇帝的欽賜褒獎,甚至樹立“好義坊”的牌坊,然其原籍地方官員對王海的熱情,絲毫不亞于僑居地。王海非常符合“孝子”“義士”的形象,韋文英在陽城縣東郭,再次為王海豎石立碑,并請求馬理為其做傳記,此傳亦被嘉靖《夏邑縣志》收錄,并且有單獨的方志商人傳記。如此,王海成為山西和河南兩地官員推行教化的模范,用以彰行勸善。在原籍陽城縣,王海甚至被列入忠孝祠加以祭祀,專門立有石碑,表明地方官員的高度重視。
皇甫沖(1490—1558),字子俊,江蘇長洲人。與弟涍、汸、濂并稱“皇甫四杰”,著有《皇甫華陽集》?;矢_《王義士傳》記述了王海在應(yīng)對地方動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謀和膽識,這與作者本人性情有直接關(guān)系。據(jù)《明史》載:皇甫沖“善騎射,好談兵。遇南北內(nèi)訌,撰幾策、兵統(tǒng)、枕戈雜言三書,凡數(shù)十萬言”[16]卷287,文苑列傳,p7373??梢钥闯?,皇甫沖較多關(guān)注現(xiàn)實問題,尤其偏好于政治軍事和明朝的社會矛盾。正是由于這樣的個人偏好,皇甫沖《王義士傳》著重記述正德七年和嘉靖元年抗擊農(nóng)民軍的史事,側(cè)重于王海軍事謀略形象的塑造。
此外,皇甫沖還有商人家庭的背景。曾祖皇甫通自農(nóng)從商,由商起家,祖父皇甫信崇詩尚文,重振文學(xué)先輩之偉業(yè);父親皇甫錄始由科舉走上仕途,成名發(fā)跡[17]p115?;矢_本人對商人有正確的認(rèn)識:“俠以武犯禁,賈以貨害身。二者皆非君子有取焉者。豈其能捐軀輕施,赴人之急耶。若夫捐軀而不犯禁,輕施而不害身,庇其民人,國亦有利焉。是又君子之所亟取也?!被矢_認(rèn)為商人因財貨而招致禍害,如若想成為君子就應(yīng)該捐軀赴難、輕財樂施,王海的事跡符合作者的思想主張?;矢_在《王義士傳》的結(jié)尾處感慨道:“使海有尊爵居邊守,推道口之事而大之,天子無西顧憂也”[18]卷34,皇甫沖·王義士傳,p5。嘉靖后期,明朝“北虜”之患相當(dāng)嚴(yán)峻?;矢_的寫作動機顯而易見,表達(dá)的是對國家形勢的擔(dān)憂,同時也是對于人才的渴望。
通過對王海的傳記文本考述,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rèn)識到,明中后期商人的流動性增強。王海的事跡反映了商人從客販到僑居,融入當(dāng)?shù)厣鐣臍v史情景。值得注意的是,王海的入籍地和居住地并非完全一致。究其原因,乃是在王海死后商丘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有了新的調(diào)整,嘉靖《夏邑縣志》的作者以行政變動為契機,為避免兩個人的重復(fù)問題,采用別名的方式,成功的使王海的事跡入傳。進(jìn)入清代以后,當(dāng)籍貫不再成為敏感話題時,方志纂修者遂對傳主姓名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最終造成了同時出現(xiàn)在永城和夏邑兩地方志的事實。透過王海的傳記文本,有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關(guān)注。
首先,明朝中期河南歸德地區(qū)數(shù)次發(fā)生動亂,在這樣的特殊環(huán)境下,對于僑居商人來說,在危機中嶄露頭角,積極參與到地方社會的管理,是躋身當(dāng)?shù)厣鐣@得認(rèn)可的重要契機。著名士大夫、地方文人、地方官員大量贈與傳記和詩歌,國家給予特殊的榮譽,建立“好義坊”的行為,這些殊榮無疑加快了在地化進(jìn)程,使其成為地方社會的主導(dǎo)力量,在維持地方秩序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其次,雖然王海及其子孫的活動主要在僑居地河南韓家道口,并且后代完全在新的僑居地定居,甚至形成了“南王氏”的龐大家族群體,以與土著王氏相區(qū)分,但是陽城縣作為王海的原籍地,陽城知縣韋文英也非常關(guān)注本地杰出人物,并且邀請著名理學(xué)家馬理為王海作傳,在東廓勒石樹碑記述其義行事跡,彰顯對本地杰出人物的重視,激勵和教化更多的人。
再者,在這些不同傳記文本書寫的話語上,無不深深的烙上了寫作者個人的主觀傾向,展現(xiàn)了眾多的復(fù)雜面相。商人王海的事跡無論是在原籍地、入籍地和居住地,都經(jīng)歷一個強烈的地方認(rèn)同過程,成為方志纂修者推行教化的有力典范。在理學(xué)家的眼中是“孝子”“善士”和“忠義”之人,在具有家國情懷的士大夫皇甫沖看來,彰顯的是士大夫?qū)仪巴久\和政治局勢的關(guān)懷。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明清以來諸多的商人傳記,無不以“孝子”“義士”等符合儒家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形象出現(xiàn),經(jīng)文人與地方士人之手流播于世。如此的商人形象塑造,未必符合商人形象的全部面貌。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在商品交易過程中不遵循商業(yè)倫理和為富不仁等不良行為定然是存在的。從商人傳記這方面的記載情況較少來看,主要在于傳記書善不書惡的傳統(tǒng)。無論是社會的哪個階層,未嘗不希望以良好的形象流傳后世。一些士大夫或出于朋友之托、或出于“潤筆費”、或出于勸善教化、或出于個人理想,接受商人及其后裔的請求,為商人作傳并極盡褒揚。而“孝子”“義士”等形象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主流理念,只有樹立起這樣的形象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他們將商人的積極正面形象刻意放大,消極負(fù)面形象則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因此文人士大夫筆下的商人形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模式化。這是我們在利用商人傳記資料時,應(yīng)該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