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俊 周 超 沈宇舟 黃 平 李文濤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yī)院胸外科,上海 200030)
20世紀90年代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的出現(xiàn),為胸外科手術方式的變革提供了可靠的基礎[1]。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隨著微創(chuàng)胸外科的進步,VATS在一線城市及中心城市已經成為胸外科的主流手術方式[2]。然而,人們往往過于關注手術操作本身,忽略如何用更小的切口取出術后標本,做到小切口取大標本。2017年5~6月我們在87例單操作孔VATS術中通過 1.5 cm操作孔取出標本,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87例,男41例,女46例。年齡29~78歲,(56.2±9.8) 歲。21例咳嗽、咳痰,66例體檢行胸部CT檢查發(fā)現(xiàn)胸部腫瘤。術前CT檢查示病灶位于右上葉15例,右中葉9例,右下葉15例,左上葉19例,左下葉13例,左肺門3例,右肺門1例,縱隔腫瘤12例。病灶直徑<10 mm 37例,10~20 mm 26例,>20~30 mm 19例,>30 mm 5例。術前均未明確診斷,未行放化療。術前檢查(血尿便常規(guī)、血生化、傳染病全套、心電圖、肺功能、心臟彩超等)無明顯異常,無嚴重合并癥,無明顯手術禁忌證。
病例選擇標準:按照中國肺部結節(jié)分類、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3]篩選病例,由多學科會診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結節(jié)薄層三維重建CT掃描,薄層增強CT掃描經皮肺穿刺活檢)明確診斷、手術切除或3個月后進行CT復查,若結節(jié)3個月后無縮小或增大時,考慮為惡性可能,建議手術切除。縱隔腫瘤無明顯手術禁忌證首選手術治療[4]。
全麻雙腔氣管插管,健側臥位,術側肺塌陷。胸腔鏡顯示器位于患者背側,術者與第一助手均位于患者腹側。根據(jù)病灶位置,于腋前線第6或7肋間做一長約1 cm切口,常規(guī)切開后置入trocar,置入30°胸腔鏡。直視下于腋中線(女性應避開乳腺)第3或4肋間做一1.5 cm主操作孔(圖1),將皮下組織及肋間肌向兩側牽開,形成一個內口大,外口小的“梯形切口”,這種切口設計有利于標本通過皮膚的擴張牽出操作孔,保留切口的美觀性。置入切口保護套,使用電刀、分離鉗、腔鏡切割閉合器、氬氣電刀等器械完成手術操作,切除標本。將手術標本放置于脊柱與膈肌交界位置,取出切口保護套,將7.5號無菌手套塞入胸腔。助手用直卵圓鉗夾住手套口一側固定于胸頂部;主刀一手用直卵圓鉗夾住手套口另一側將手套口完全打開,另一手使用彎鉗提住相對狹小部位(圖2),將較大的部位放入手套深部有利于取出標本。將手套和標本狹小部分同時提出胸腔,助手可雙手撐開手套,主刀使用器械和紗布取出標本。對于較大的手術標本(如右上肺、雙下肺),可將提出切口外的部分標本和手套在切口上緣使用卵圓鉗夾固定,通過腹側和背側反復拉拽,提出部分標本后,再在切口上緣使用卵圓鉗夾持固定,反復上述操作取出標本。對于巨大的手術標本(如全肺,巨大縱隔腫瘤等)或取物困難者,可適當延長切口,按照上述方法取出標本。在操作過程中,防止切口內組織或積液污染切口,必要時使用血管鉗夾閉好手套口,保護切口不受標本和手套內積液的污染,防止切口的腫瘤種植。
圖1 主操作孔長度約1.5 cm 圖2 2把直卵圓鉗分別夾住手套2個角,1把彎鉗夾住相對狹小的部位
87例均成功實施單操作孔VATS,全胸腔鏡下完成病灶切除:肺葉切除17例,肺段切除25例,楔形切除29例,左全肺切除2例,右全肺切除1例,左全肺活檢術1例,縱隔腫瘤切除術12例。82例用1.5 cm切口順利取出手術標本;1例左上肺切除延長切口至3.0 cm后取出標本;1例縱隔腫瘤延長切口至3.5 cm后取出標本;1例右全肺切除和2例左全肺切除延長切口至4.0 cm后取出標本。術后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1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皮下氣腫2例,無肺栓塞。術后病理:肺惡性腫瘤55例,包括腺癌44例,鱗癌10例,低分化癌1例;肺良性腫瘤20例,包括支氣管擴張5例,肉芽腫6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錯構瘤1例,機化性肺炎1例,其他良性腫瘤6例;縱隔腫瘤12例,包括胸腺瘤6例,神經鞘瘤4例,畸胎瘤1例,縱隔囊腫1例。
目前,國內外胸外科醫(yī)生常采用3~4 cm主操作孔進行VATS及標本取出,1.5 cm操作孔進行VATS及標本取出鮮有報道[5]。如不能掌握合理的方法,即使在小切口下完成VATS,也不能順利取出手術標本[6]。我們專業(yè)組每年完成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近千例,按照此法一般能順利取出標本,現(xiàn)將經驗介紹如下。
標本取出時,夾持適當?shù)奈恢檬菢吮救〕龅年P鍵。根據(jù)我們的經驗,取出右上肺標本時提住尖段,取出右中葉標本時提住外側段,取出左上葉時提住舌段,取出雙下葉時提住背段,而肺段切、肺楔形切除或縱隔腫瘤標本我們可提住相對尖銳的一部分,將相對較多的剩余部分標本放置于手套內。原理是手術切口為一內口大,外口小的“梯形切口”,狹小的組織較容易從切口內提出,較大部分的組織可通過擠壓變?yōu)楠M小的組織,與手套同時滑出切口。當取物時切口張力較大或腫瘤直徑>30 mm,且為較硬的實質性腫瘤時,此類病變不易擠壓變形,強行拖拽可能造成腫瘤組織及手套破裂,應及時適當延長手術切口,迅速取出標本。
胸腔鏡手術后并發(fā)癥率2%~40%[7~11],本組并發(fā)癥4例(4.6%):術后切口脂肪液化1例(1.1%),切口感染1例(1.1%),切口皮下氣腫2例(2.2%),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1例肥胖病人考慮因切口關閉不嚴,留有死腔,從而導致脂肪液化;1例因縫合技術欠佳,術后患者出汗較多,引起切口感染;2例因病人較瘦,肋間肌肉少,肋間肌閉合不嚴密導致皮下氣腫,皮下氣腫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其他報道[12]。對于前兩類并發(fā)癥,縫合需要緊密,不留死腔,注意局部衛(wèi)生及外科換藥常??杀苊馄浒l(fā)生,對于已經發(fā)生的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也可通過換藥等保守治療達到滿意的效果[6]。對于術中檢查出現(xiàn)的皮下氣腫,可先留置閉式引流管,逐層緊密關閉肋間肌及皮下組織,縫合完畢后夾閉閉式引流管,囑麻醉醫(yī)師鼓肺,若此時出現(xiàn)皮下氣腫可拆線重新緊密縫合,直至滿意為止。術后出現(xiàn)的皮下氣腫分為以下2種情況:引流管波動差,考慮引流管阻塞所致,可通過調整引流管側孔位置,使引流管通暢;切口縫合疏松所致的皮下氣腫予局部加壓包扎,術后加強營養(yǎng)支持,必要時行皮膚切開排氣,往往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本組87例手術切口小,美觀,切口疼痛感低,均于術后第1天在家屬陪同時下床活動,行走時將術側上肢反復上下擺動,每次行走約200 m,每天4~6次,無肺栓塞發(fā)生,我們考慮是因為本組手術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術后活動時間早而明顯降低肺栓塞的發(fā)生。在臨床實踐中,對于一般情況較差或床旁監(jiān)護者可予床邊下床活動或床上行雙下肢活動,每次5 min,每日4~6次,必要時可加用低分子肝素,往往能夠有效的預防VATS術后肺栓塞的發(fā)生[13]。
綜上所述,1.5 cm操作孔標本取出法術后切口美觀,切口并發(fā)癥低,必要時適當延長切口均能順利取出手術標本,安全、可行、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