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勝,張琳慧,張蕓
摘 要:大學生“空心病”是伴隨時代發(fā)展而暴露出的弊端和病癥,本文主要選擇與以往不同的人本主義介入模式為治療視角,以小組工作為活動方式,運用人本主義理論激發(fā)個體追求向上趨勢的自我實現。根據實際活動的反饋提出人本主義新模式,其中也針對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進行了創(chuàng)新。
關鍵詞:空心病;小組工作;自我;人本主義
一、大學生“空心病”概念及表現
(一)大學生“空心病”概念
現在我們對空心病的概念,一般認定為:個人價值觀有所缺陷,從而導致的心理障礙。這種疾病的癥狀一般表現為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對生活很迷茫,不知道生活要追求什么。
(二)大學生“空心病”具體表現
在眾多的“空心病”患者之中,學生群體顯得尤為明顯和需要被關注,據資料顯示當今全國的自殺率呈現下降趨勢,而其中學生群體卻呈現相反的趨勢,因此我們更應該將關注的視線投向學生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因此我們需要了解“空心病”的一些主要的表現。
在癥狀方面,“空心病”的外在表現一般與抑郁癥的癥狀相一致,其中有長期抑郁,對外界刺激無興趣,也表現為個體本身具有明顯而強烈的孤獨感。這樣的現象導致早期癥狀表現為迷茫和不能進行正確的自我認同的問題。
表現出表面上的人際關系良好,但是注重的是塑造一個他人想要看到的形象并努力去維系在他人眼中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不是從自己內心真正的去展現出的形象,長時間以往會導致自身的壓力過大或者是自我調節(jié)不當而形成的錯誤認識或是不良心理。
強烈的自殺意念,但是這樣的自殺傾向其特點并不是因為受到挫折或是傷害,覺得無法繼續(xù)生存而選擇的死亡,而是自己內心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因此選擇以死亡的方式在結束這樣無目標、無意義的生存。
二、小組工作介入“空心病”實務分析
(一)活動目標及目的
通過五個階段,遞進性的要求和活動,逐步消除組內成員的“空心病”癥狀;通過人本主義治療的理論和技巧,從中尋找預防及治療的創(chuàng)新方法;幫助成員通過活動目標的達成體會自我實現的感覺,樹立新的人生目標,形成積極正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體目標是,通過小組活動,改變服務對象的錯誤認知,幫助他們正視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積極向上、自信正向的生活觀,尋求自己的生存意義。
(二)實務過程
在活動之中,自我理論是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個體能意識到的和自身有關的經驗,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來訪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對自己總體的知覺和認識,是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的統(tǒng)一體。包括:對自己身份的界定,對自我能力的認識,對自己的人際關系及自己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等。
小組活動借由初次的活動設計,通過“破冰”游戲,建立初步的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使成員了解本次小組活動的目的,在活動之中介紹說明小組規(guī)范;通過第一次活動之中游戲的設置,潛移默化的讓組員學著去真誠的了解他人,逐步形成正面、積極的組內氣氛。
第二次的團隊信任活動和第三次分享會的開展加深了團隊凝聚力,促進組員之間的信任感為主,建立真誠的人際交流關系,并且讓組內的成員交流自己最初或是內心真正對自己、對生活、對學習的期望,而現在與現實的差距又在哪些方面,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苦惱,也包括自己對自己存在的意義的理解。
第四次活動通過第三階段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自己困惑的分享,由記錄人員整理出成員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和困惑,制成問題合集,所有成員探究產生問題的原因,共同討論一起尋找解決方法,改善非理性的觀點,樹立積極正面的生活目標。
最后,通過戶外的活動,再一次強調與人交流的真誠和對信任的加深,通過上次的小組共同的“未來計劃”,讓成員自己尋找到專屬于自己未來的目標,并說出自己為了達到目標該如何去做,在社工的引導下設立一個較高的目標,以此來激發(fā)成員尋求自己的存在意義。
三、小組工作介入技巧及理論創(chuàng)新
(一)小組工作技巧反思
本文主要運用了文獻研究法、個案(實例)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方法開展研究。在介入實務的方面,先預設方案再采用行動研究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邊實施,一邊觀察結果,在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及時修正自己的方案。因此,通過在活動中的觀察、總結,對小組工作介入實務過程提出了幾點技巧上的反思:
1.建立相對平等交流環(huán)境的技巧
在實際活動中,我們發(fā)現小組的內部溝通交流應該建立在盡可能平等的基礎上,但是這個“平等”的基礎在實踐中不容易做到百分百的平等。另外,組員之間表達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長期只聽到“善言”的聲音,并不是真正平等。即使,其他的小組工作,成員并不是長期生活或彼此認識,但不無避免地,因此,社會工作者應以“盡可能平等”的原則,盡能將每一個成員的聲音能展現出來。當交流分享過于沉默時,社工應適度將“強者”、“善言者”的示范力量展現出來。
2.設計符合既定目標活動的技巧
小組工作中,活動內容的設計十分關鍵,是實現小組目標的重要載體?;顒觾热蓦m然要對服務對象有吸引力,但也要以活動的目標為中心,要以活動目標的需要為前提,絕不能注重活動本身的形式,而忘了中心,為“游戲”而“游戲”。
另外,活動的設計,應適當發(fā)揮出“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的功能。此外,對活動內容的可行性,設計時未有十足的把握。
3.合理評估服務對象需求的技巧
小組活動中,社工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是服務與被服務關系?;顒又?,社工是服務的提供者,目的是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但是服務對象的需求,并不是不加選擇滿足,而是要以小組活動的主題方向為出發(fā)點,服務對象符合主題方向目標的要求,可加以考慮;不符合的,一般不宜接受。
概括而言,要以是否符合工作原則為基礎,以是否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小組目標的達成為依據。
4.正確處理小組矛盾的技巧
小組成員間矛盾貫穿活動的全過程,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進度停滯不前,甚至小組解散失敗。但是矛盾與合作均是推動小組發(fā)展前進的重要因素。表面風平浪靜、一團和氣的狀態(tài),反而使小組動力不足。總而言之,把握好矛盾的度與量,以及掌握好處理的技巧,這是社工實踐的必要條件。
(二)人本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
根據活動的信息反饋,在實際運用和時代要求的基礎上對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提出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理論之中,“以人為中心”是人本主義介入模式最重要的理論,本次研究根據該模式理論的一般表現提出以下的創(chuàng)新點。
1.個體對自我實現的追求具有復雜反射性
羅杰斯認為每一個個體都具有追求自我實現的傾向,即每個人都具有追求自我實現的傾向。而在研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空心病”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無法尋找自己的生活目標,也就是沒有追求自我實現的動力。
那么我們可以認為每個個體在其潛意識之中都具有“自我實現”追求,但是若長期無法實現自己的“自我實現”,個體本身就會產生退縮、無意義的心理感受,甚至是選擇無視、隱藏自己對“自我實現”的追求,以求一種心理上不被失落打擊的安全感,但是這種心理經過活動或是教育的引導和開解,是能夠再次激發(fā)小組成員對“自我實現”的追求。
2.外界信息對個體自我評價具有重要影響
羅杰斯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擁有關于自我機體的評價過程,個體在與現實互動得過程中,會依據互動的過程獲得經驗從而進行自我評價,并且依據理論而言自我評價主要以“自我”內部感受為主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
但是在活動之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成員的發(fā)言和表現在極大地程度上會受到其他人評價的影響,尤其是他人對自身的評價。
所以在實際組織活動的時候,社工應該多使用積極地、正向的言語或是鼓勵贊揚的行為表現,以此增加個體對自身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對自身的滿足感,從而消除其本身的負面情緒和錯誤認知。
3.個體滿足感與自我實現的傾向呈同向性
羅杰斯在人本主義介入理論中,個體針對事物的反饋是否能夠感知到滿足與個體的自我實現目標是否達到呈現正相關的關系,能夠讓成員獲得“自我實現”的或者是能夠讓他們感受到達到了“自我實現”價值的活動、成果、他人的鼓勵都會帶給他們心理上的滿足感,同時他們就會感覺到開心、快樂。由此,自身的滿足感與本體的自我實現存在相互作用的性質,并且自身滿足感與自我實現的傾向呈現同向性,即符合自我實現則個體滿足,反之亦成立。同時可以總結到個體會因自身的滿足感對事物選擇趨近或者回避。
4.個體具有維持良好外在的“偽裝”行為
在羅杰斯看來人是可以信任的,就理論上而言,每個個體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人與人之間是可以被信任,而人是可以被改變的,但是通過資料顯示很多“空心病”患者會維持自身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成為別人想要看到的“自己”,甚至是借由一些“偽裝”來證明自己沒有任何問題和病癥,那么實際上我們可以發(fā)現,人從本質上是值得信任和可以被改變的,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之中,我們組織和進行一個活動或者是治療,除了聽取來訪者的自我表露、懷著善意相信來訪者的同時,也應該更多的去發(fā)掘案主的真實內心想法與情感,注意在活動中多進行全方面的觀察,而不是一味地相信和聽信。
參考文獻:
[1]布勒(Buhller,C.),埃倫(Allen,M.).人本主義心理學導論[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20~40.
[2]馬斯洛(Maslow,A.H)等.人的潛能和價值[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3]柯燕.基于理性情緒治療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太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3).
[4]楊韶剛.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技術與發(fā)展[J].心理研究. 2008(03).
[5]孟娟.對立與融和:人本主義心理治療與科學模式心理治療比較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4).
[6]李紅欣.對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思考[J].中國臨床康復. 2005(28).
[7]王志強.論大學生行為特點及行為傾向[J]. 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