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
摘要:明詞絕非全是花草等,而且明代自創(chuàng)調未能得到有效地推廣,明人在作詞方面擅長于小令。另外,明詞用調的選擇與送人接近,而且有所發(fā)展,例如詞調使用頻率、詞調使用范圍的變化等。
關鍵詞:明詞;用調;繼承;新變
詞調原是一種音樂和歌詞確定的律調格式。隨著演奏方式的失傳,詞調就只是一種文字和音韻定式。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詞由宮調所賦予的急緩、哀樂等,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選擇和繼承。本文主要分析了明詞用調對宋詞的繼承與新變,同時也挖掘了明人作詞的態(tài)度和觀點。
一、明詞用調的使用情況
目前,經(jīng)文獻考證可知的是明詞24373首,用詞調668種。600余種詞調多沿用唐宋詞的調式,有103種是明人自己所創(chuàng)。以使用100次及以上為標準,明詞調668種常用的有57種,其中使用前五的有蝶戀花、浣溪沙、菩薩蠻、念奴嬌和滿江紅,其他的西江月、臨江仙、滿庭芳等??梢?,明詞創(chuàng)作也十分豐富,呈現(xiàn)出了百花齊放的姿態(tài)。從詞調的角度判斷明詞對宋詞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花間》《草堂》中共出現(xiàn)詞調229種。另外,明詞使用常用的57種詞調共創(chuàng)作詞達17312首,占明詞總量的71.03%,使用三次以上的有320種,可見明人作詞選擇詞調的集中性,具有了較高的推廣價值。另外,明人自創(chuàng)調填詞的作品很少,也因其難以推廣成為絕唱,存世數(shù)量極少。
二、明詞用調情況和宋詞的比較
從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宋詞》為依據(jù),其中宋詞21126首,用詞調總數(shù)1490種。明代常用的詞調,如蝶戀花、玉樓春、浣溪沙等都沿用了宋詞的調式。《江南春》《竹枝》雖然沒有被宋詞收錄,但卻被明詞大量使用,并不是說明詞的創(chuàng)新,而是不同時代的人對詞體和詞調判斷標準的不同。
三、明詞用調對宋詞的繼承
在宋代,詞調已基本定性,但由于詞樂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喪失和方式的改變,其多得不到后人的認同。唐宋時期所創(chuàng)的詞調為后代詞人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使其能夠在創(chuàng)作時使用。明代24373首詞,有24212首沿用了唐宋詞調。
1、從詞調使用頻率看
在明詞中排名前57位的詞調中在宋詞同樣也處于前57位之列。宋人使用前5的詞調依次為浣溪沙、水調歌頭、鷓鴣天、念奴嬌和菩薩蠻,它們在明代依舊處于使用的前列。如果擴大比較范圍,明詞中數(shù)量超過20首的158種詞調,有155種都沿用了宋詞的詞調,而明詞自創(chuàng)的詞調極少?!朵较场吩诿鞔退未脑~調中都占據(jù)了使用的首位,這顯示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2、從詞調的使用次數(shù)看
在明詞和宋詞中使用次數(shù)基本相同的詞調有《菩薩蠻》《小重山》《滿江紅》《西江月》等,這些詞調在明詞和宋詞中的使用率變化波動較小。可見,宋人喜歡的詞調,明人也特別喜愛,雖然個體在選擇詞調方面有不同,但短時間內(nèi)詞調所呈現(xiàn)的樣貌,從長遠看明人對宋人有極大的繼承性。明人在用詞調時當然不會刻意考察哪個詞調宋人用的多,而只是憑個人的感覺選擇,而這種選擇卻又是全體選擇,無意中成就了相對穩(wěn)固的詞學系統(tǒng)。
四、明詞用調對宋詞的新變
1、詞調使用排名的變化
明人擅長小令進行創(chuàng)作,在長調式微、小令攀升等形式上出現(xiàn)了較大的波動。如《望江南》《浪淘沙》《長相思》《漁歌子》《一剪梅》等使用頻率的波動都較大,這并不是說明明人創(chuàng)作的慣性,使之成為專調專用的特殊形式。如果從宋代常用的詞調作為標準來衡量,例如《好事近》《朝中措》《洞仙歌》等都比明人的使用范圍要多很多。從《漁歌子》《天仙子》《昭君怨》等明人使用次數(shù)較多的小令來看,顯示出了明人對小令的特殊喜愛之情。
2、部分詞調使用領域固定化
在晚唐五代,詞調適用于酒宴、閨房等,此后的使用范圍擴大,取徑內(nèi)容也逐漸豐富,幾乎都可以入詞。詞調的題材表現(xiàn)也涉足廣泛,開始出現(xiàn)了泛化的傾向。到了明代,一些詞調的使用領域逐漸固定化,顯示出了明詞的專調專用。例如,宋詞中的《蘇武慢》使用極少,只有辛棄疾、陸游等各一首,金元時也只有10篇,到了明代,又有了林俊、夏言、王屋,其成為一種言心性、禪理的一種專用詞調,而且還被吳承恩的《西游記》使用;如《千秋歲》,最初是傳道佛曲,到明代成為了賀壽專用。
3、同一詞調的新舊體式選擇
明人對部分宋詞調的使用呈現(xiàn)了跳躍式的繼承,即跳過了兩宋,回歸到了唐五代時期,顯示出了一些新變,反應了明人的復古心態(tài)。如《訴衷情》,宋人作《訴衷情》44字,擁有廣泛的傳播范圍和力度。到了明代,明人對調名不作區(qū)分,統(tǒng)歸于《訴衷情》,但選擇上也有區(qū)別。此外,《女冠子》、《喜遷鶯》等表現(xiàn)出了隔代繼承的特點。
本文簡要分析了明詞用調對宋詞的繼承和新變,可知明詞用調對宋詞的繼承使詞這一文體的發(fā)展保持了傳承的穩(wěn)定性,但其與宋詞比較又表現(xiàn)出了新的特點。也正式在繼承和新變之中,明詞才顯示出了屬于自己的特點,才能夠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全明詞補編[M].浙江大學出版社,周明初,2007
[2]全宋詞[M].中華書局,孔凡禮補輯,1999
[3]張若蘭.形式的回溯與復歸——論明詞用調的復古追尋[A].中國詞學研究會、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8年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詞學研究會、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