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呂大臨,字與叔,號蕓閣,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人。他是北宋著名的金石學家。
古代金石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的青銅器,且那個時候研究金石學的人,手里的青銅器十有八九是通過挖古墓得到的,所以那個時候的金石學家有點像現在的考古工作者(別誤會我的意思,我只是說像,而沒有說是,乃是因為十他們在挖古墓時,與盜墓賊的挖法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挖完了就完,完全沒有保護意識,區(qū)別只在于,他們從古墓里找到文物后,不是為了賣,而是為了研究)。
古代的金石學家多了,那為什么只有他會被尊為“中國考古學鼻祖”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真還挺難的。咱們就簡短截說吧:
呂大臨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之家,其祖父呂通曾任太常博士,其父呂蔶曾任吏部侍郎。呂蔶有四個兒子,這呂氏四兄弟皆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張載的學生,后來,全都考中了進士,時稱“藍田呂氏四賢”。
呂大臨是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那三個哥哥中進士后,都做了官,唯有他無心仕途,整天不是待家里讀書,就是跑到野外去挖古墓。
呂大臨一生寫過很多書,其中,最有名的是十卷《考古圖》(該書比較系統(tǒng)地著錄了當時宮廷及私家收藏的古代銅器和玉器,總計二百三十四件),也就是這十卷書奠定了他“中國考古學鼻祖”的地位。
再后來,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范祖禹(南宋著名史學家)向朝廷舉薦了呂大臨為太學博士講官,但還沒有來得及任用,他就去世了,年僅四十七歲。
由于長年跟古墓打交道,呂大臨不僅對堪輿術很有研究,更深知墓如何造,才不容易被盜。所以他在世時,就為其家族選了一塊墓地,并給兒孫們留下了一本造墓的秘籍。
呂大臨為其家族選的這塊墓地在今陜西省藍田縣三里鎮(zhèn)鄉(xiāng)五里頭村,按照他的想法:這個墓地的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縱向埋的都是呂家的長子長孫,與長子長孫墓橫向排列的都是同一輩人的墓。如此一來,整個呂氏墓葬一眼望去就像是寫在地上的族譜。
呂大臨是金石學大家,一輩子挖過的古墓肯定不少。想必他也想到了自己死后,他的墓肯定會成為很多盜墓賊覬覦的對象。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被盜,他還特意給自己的墓設計了一個“雙保險”:三層墓室。但上兩屋墓室都是假的,里面什么也沒有,是專門用來迷惑盜墓賊的,只有第三層墓室才是真的。因為一般盜墓賊在進入最上面一層墓室后,如果沒有什么收獲,十有八九也就走了,就算有幾個不死心的,再往下挖,進入了第二層墓室,如果還沒有什么收獲的話,肯定也就放棄了。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他的這個在900多年的歲月中,也不知讓多少盜墓賊無功而返的“雙保險”,最后竟會被他自己的幾個不肖的后人給盜了,這真是: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事隋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2006年1月中旬,西安市公安局根據群眾舉報,破獲了這一起盜挖古墓的案件,一共查繳了89件文物。后經文物部門鑒定,其中3件為國家一級文物,11件為二級文物,49件為三級文物。文物數量之大、級別之高均屬罕見。
后經公安機關和文物專家查證,這伙兒盜墓賊所盜之墓正是呂大臨的墓,而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伙兒盜墓賊竟都姓呂,再一查竟都還是呂大臨的后人。又據他們交代,他們之所以能夠輕易地破解了他們家老祖宗當年給自己的墓設計的“雙保險”,就是因為他們手上有呂大臨當年留給兒孫的那本造墓秘籍。如果呂大臨泉下有知的話,真不知會作何種感想?
再后來,陜西文物部門又對呂氏家族墓葬進了歷時四年的搶救性發(fā)掘,又挖出了包括青銅器、金銀器、珠貝器、陶器、瓷器、石器、鐵器、錫器和漆器九大系列的600余件文物,極為震撼,該項目還獲得了“中國2010年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