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安娜·卡列寧娜》中列夫·托爾斯泰針對俄羅斯家庭倫理故事探討了女性世界的秘密,反映了他對女性解放的認知和態(tài)度。安娜這個形象是俄國文學中女性意識開始萌發(fā)的鮮活代表,也是托爾斯泰女性意識萌發(fā)的標志。本文通過對女性意識覺醒的透析,來總結對現(xiàn)代女性都有哪些啟示。
關鍵詞:女性意識;覺醒;萌發(fā)
作者簡介:孫靜,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助理講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2
在悠長的文學長河中,女性作為男人的附庸品長期生存在文學作品中,女性為了能夠與男性享有同等權利,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曾出現(xiàn)過為此斗爭和反抗故事,雖然她們的反抗并不徹底也未成功,大多數以悲劇收場,但卻體現(xiàn)了追求自由意識的覺醒,她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充滿荊棘的人生道路上奮然前行著,為女性思想解放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從而以實現(xiàn)“人”的真正回歸。
一、女性意識的萌發(fā)
《安娜·卡列寧娜》是圍繞兩條線索構成的長篇小說,作者托爾斯泰在這部作品中關心的是家庭題材。創(chuàng)作于1873-1878年間,此時俄羅斯的女權主義正處于逐漸發(fā)展并初步成立的階段,人格也逐漸獨立,進而沖破家庭的牢籠去尋找自由的生活。此時,托爾斯泰的女性觀也在漸漸發(fā)生著變化,這種變化通過《安娜·卡列寧娜》中一個美麗又充滿個性的女人——安娜呈現(xiàn)出來。
安娜是彼得堡的貴夫人皇室后裔,他的丈夫是個其貌不揚,但官場地位顯赫的人物,足足比安娜大二十歲,一心只求功名的人。在外人看來,安娜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安娜第一次出現(xiàn)時的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她姿態(tài)端麗、溫雅,一雙濃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她的臉上流露……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顯現(xiàn)出來。”這是作家對女性意識逐漸覺醒的一種暗示。
女性意識的萌發(fā)之一體現(xiàn)在女性對人格尊嚴的看重,勇于追求愛情。她的丈夫卡列寧是一個冷漠的丈夫,正如文中安娜所言“他們不知道八年以來他如何扼殺我的生命,扼殺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從來沒有想到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生生的女人”。他抑制安娜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阻止他產生女性自我意識。安娜在這種家庭中感受不到幸福,婚后她習慣于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兒子身上。可是她在火車站遇到了沃倫斯基,一個成熟、強壯、風流倜儻、熱情洋溢的男人。在沃倫斯基猛烈的追求攻勢下,終于喚醒了她靈魂深處熟睡的愛情。她渴望自由而肆無忌憚地愛,女性意識和女性欲望的蘇醒也開始使她走向了反叛男權的道路,走向追求個體幸福的道路。文中作家對安娜的追求充滿了同情,而不再是漠視或壓抑女性的個體意識。
這時,安娜的女性意識逐漸開始成熟,“我是個人,我要生活,我要愛情!”這是覺醒中的安娜的堅定的呼聲。她是一個勇士,她用她的堅毅與執(zhí)著反叛著她賴以生存的上流社會,她反叛的不僅僅是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虛偽的貴族階級。她追求愛情和婚姻的統(tǒng)一,追求自由和個性的解放,這表明她的女性意識繼而在成長。
安娜的形象在列夫托爾泰的筆下前后有著明顯的變化:從一個低級趣味的失足女人轉變成真誠、勇敢、倔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女性。托爾斯泰通過安娜的愛情、家庭悲劇寄寓了他對當時俄羅斯家庭倫理道德準則的思考。他有意識的認為女性應該是和男性平等的,這可以說是托爾斯泰當時女性意識思想的一種萌發(fā)。但是托爾斯泰作為男性作家的女性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當安娜與沃倫斯基產生矛盾時,沃倫斯基心理認定:“我什么都可以為她犧牲,就是不能犧牲我這個男子漢的獨立性?!彼f:“你心情煩躁主要就是由于不明不白的狀況?!?當她拋棄了一切勇敢的和沃倫斯基私奔后,她失去了一個貴族婦女在上流社會的一切權利和地位,除了渥倫斯基的愛,她一無所有,他甚至喪失了作為母親的權利,為此她的靈魂一直在飽受折磨。當渥倫斯基的愛變的冷淡時,安娜生命中那唯一的稻草倒塌了,因此,她在臨終前滿含憤恨地喊出:“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言、全是欺騙、全是罪惡?!?實際上,到最后連她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需要的并不是愛情而是社會對她女性意識的承認。
二、對現(xiàn)代女性的啟示
我們從安娜的的形象中讀出了近代婦女的大不幸。這類人,她們把愛情當作氧氣,沒有愛情就活不下去,他們沒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或者太過放任自己的情感宣泄,一旦對方稍有所遲疑,便會到達一種不可收拾的局面,這樣日久是沒有人會包容的。安娜曾經對沃倫斯基說過:“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便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正因如此,安娜走向悲劇的結局也是必然的了。
從托爾斯泰筆下的女性形象,我們可以總結出女性要想解放自己,首先要經濟獨立。恩格斯曾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而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求個體家庭不再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绷袑幰舱f過:“婦女要是忙于家務,她們的地位總不免受到限制,而徹底解放,要使她與男子真正平等,就必須有公共經濟,必須讓婦女參加共同的生產勞動,這樣,婦女才會和男子處在同等地位?!卑材戎詿o法擺脫卡列寧和沃倫斯基的束縛,像一只金絲雀一樣被他們禁錮在牢籠之中,在他們的手底下討飯吃,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經濟上的獨立。經濟上獨立了,人格自然就會獨立,女性與男性得到同等待遇的現(xiàn)象也就會成為可能,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自然也會得到普及。
其次要人格獨立。安娜的選擇其實對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的愛情觀與價值觀有著深遠的影響。爭取女性獨立人格的這條路是很漫長的。目前還是有很多的女性缺乏女性的獨立意識,仍然堅守著傳統(tǒng)的愛情觀,她們有的想憑借自己出眾的外貌來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有的憑借自己的溫柔與善良來維系愛情,有的憑借癡情,盲目地為愛情犧牲一切;。無論已婚還是單身的女人,物質條件和男人只能滿足女人一部分安全感,而最終的安全感仍然需要他們從自身價值上去獲取。就像舒婷的《致橡樹》當中描寫的,絕不做“凌霄花”,也絕不學“癡情的鳥兒”,“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女性的人格獨立不僅建立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上, 更應該建立在獨立意識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中國女性早已擺脫了男人的附屬品,她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實現(xiàn)著自我價值,創(chuàng)造出財富。她們獨立、勇敢、有創(chuàng)造性,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和情感,像正午的太陽那樣燦爛、明媚。
安娜的結局無疑是讓人痛心的,但她對愛情的堅守、對命運的抗爭卻留給我們當代女性太多的啟示。她努力探求生命的存在方式,呼喚人性的回歸。希望所有的女性,在維護女性獨立意識的同時,不要喪失自己,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要知道只有你堅強地獨自站立,才能獲有腳下那片自由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湯志民.論托爾斯泰婦女觀的二重性.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總第82期).
[2]張玉娟.女性意識的萌芽與失落.中華女子學院報,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