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珍
【摘要】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推進、扶貧力度的不斷增強,較多學生受到了國家、學校和社會的無償資助,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受惠”學生缺乏感恩意識、感恩行為不足等問題。通過對廣西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現(xiàn)狀的分析,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探討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高職貧困生 積極心理學 感恩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25-01
引言
“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為貧困而上不起學”的扶貧資助政策在不斷推進和加強,但在推進資助政策的過程中,有同學出現(xiàn)了“又要弄材料”、“好麻煩”、“不想要了”、“怎么又要我去參加感恩活動”等問題,以至于很多教師質(zhì)疑,這些受資助的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國內(nèi)許多研究也集中揭示了這一消極現(xiàn)象。這一結論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或者促進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問題,反而對“貧困生”群體產(chǎn)生消極影響,忽視其潛能的激發(f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界末心理學界新起的研究領域,其更提倡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各種心理現(xiàn)象,以美和善為出發(fā)點,激發(fā)人本身所固有的優(yōu)秀品質(zhì),而感恩則屬于24種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之一,是對“利他”行為做出的一種回報。[1]基于以上觀點,本文將從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現(xiàn)狀、研究對策兩方面,對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進行新途徑探析。
一、廣西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現(xiàn)狀分析
1.感恩教育途徑單一。通過訪談了解到,廣西大部分高職院校并未單獨針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開展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基本只采用感恩主題活動、感恩征文比賽等簡單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生對感恩認識的不足,導致其感恩情緒體驗和施恩行為的不足。而多數(shù)高職學院針對這一問題,只做簡單的德育教育,忽視潛能激發(fā)。
2.社會對“貧困生”感恩水平的過高要求。高職院校大學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識不足的情況,而非貧困生存在突出表現(xiàn),研究表明,高職院校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感恩認知和感恩情感兩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施恩行為中的施恩因子上高職貧困生顯著高于非貧困生。[2]從側面也說明,高職院校貧困生更容易對處于困苦中的人產(chǎn)生共情并采取施恩行為。相對于普通大學生而言,國家、學校、親戚朋友對貧困生施行了額外的資助,所以社會對貧困大學生寄予了更高的感恩期望。
3.“受惠”的被動性。隨著國家2020年農(nóng)民全部脫貧政策的推進,較多學生被動接受“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的“恩惠”,有學生把每年獲得的助學金認為是“理所應當”,未曾懷有一分感戴之心。按照人們的慣性思維,給予了對方“恩惠”,就要知感恩、知回報,而很多學生表示“這是國家給的”而不是“我主動要求要的”,忽視了這些“受惠”學生的被動性。
4.“95后”學生自身的特點,感恩意識不足。95后高職學生個性張揚、獨立意識強、思想前衛(wèi)、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責任意識和感恩知識等特征。[3]使得他們養(yǎng)成自己是貧困生、應該受到幫助的慣性思維,甚至有些出現(xiàn)了“反感”的情緒,認為社會的不公導致了自己的貧困,“資助”只是對這種“不公”的一種補償,無需回饋社會,感恩意識比較淡薄。
二、探析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徑
人的心理現(xiàn)象主要通過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來表現(xiàn),所以在感恩教育問題上,我們也將從這三個方面對感恩教育進行新途徑探析。
1.在感恩認知上,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主動意識到他人對自己給予的恩惠和幫助,并對此表示的認可。對感恩認識的不足,將直接導致學生對感恩行為的欠缺,所以高職院校在對貧困生的感恩教育問題上,應擴大感恩教育的途徑,增強學生對他人施恩于己的感知能力,如:創(chuàng)新學生考核制度,感恩屬于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的德育教育內(nèi)容,把感恩認識容納到德育課程中,提高學生對感恩的重視程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4]利用易班,搭建感恩教育平臺,增加學生對感恩認知的頻率,提高學生對“受恩惠”的認可度,促進學生心理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增加情商教育內(nèi)容,并把感恩模塊融入其中,唯有“認識自己、管理自己,認識他人、接納他人”才可以更好地掌握感恩真諦 利用新媒體,發(fā)揮資助平臺的正能量教育。
2.在感恩情感體驗上,主要是指“受恩”者能夠?qū)λ说摹笆┒鳌毙袨榻o予積極認知解釋,體驗到感動情緒,并秉持試圖報答他人的沖動。高職院校可通過設立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給貧困生,使其明白國家、學校給予的資助來之不易,當貧困生面對國家、學校和社會給予的“獎學金、助學金”等“利他”行為時,更能深刻體會到這份“恩惠”的重要意義 開展感恩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以“認識他人施恩——對此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感恩回饋行為”的模式,扭轉學生對“施恩”行為的積極情緒體驗。
3.在施恩行為上:面對國家“勵志獎學金”、“助學金”、“無息助學貸款”、學?!扒诠€學”政策、親戚朋友給予的“恩惠”等,很多同學表示不清楚到底要怎么樣才能表達自己“懂恩”,也不懂該如何做才算是“報恩”。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可在校園內(nèi)舉辦一些可操作性的活動,使同學們充分體驗到施恩行為的可行性,如開展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受助貧困生中舉辦無償助人活動、爭當青年志愿者等。
高職院校貧困生是一個弱勢群體,但在感恩各維度上與非貧困生并沒有顯著的差異,社會不應以消極的眼光對待“不感恩”學生,而更應倡導以積極的教育模式,激發(fā)學生對感恩行為的自覺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林育芳,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策略研究,人才培養(yǎng),2016(7):14-15.
[2]阮魯君,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高職貧困生感恩品質(zhì)分析與對策研究,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4):32-34.
[3]王林,“95后”高職大學生感恩教育之探析,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11):95-97.
[4]崔顏心張丹清,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學生的感恩教育,教育心理研究,2013(5):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