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文
【摘要】我曾在街頭見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揪著媽媽的頭發(fā)哭打,原因是要沒帶錢的媽媽,馬上買一塊電話手表。我亦在教室里見一個學生為了十塊錢跟另一個同學鬧的面紅耳赤。課堂上諸如為何而讀書的提問,回答的眾所周知,不再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宏愿,不再有當科學家、雷鋒叔叔之類的讓人幸慰的回應。取而代之的,是電影名星,是王思聰,是土豪。
【關鍵詞】用紅色元素奠基中小學生的思想世界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15-02
每當深思這些時,內心不免隱隱作痛,我們的生活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孩子們再也衣食無憂,我們的教學環(huán)境更是優(yōu)越空前,為何?我們的靈魂深處卻總是缺了太多的營養(yǎng)?我們用什么樣的思想來引導學生,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從小塑造孩子們的思想基石?
用紅色元素來塑造!紅色元素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等,蘊涵著愛國為民、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等精神,這些精神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淵源。
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如何做到用這些沉甸甸的,珍貴的文化來引導我們的中小學生?清代書法家王澍言:作字如人,“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個方面都具備,才可以成為人。于是,我用這八字為髓來引導學生,用紅色元素奠基中小學生的思想世界:
筋:弱不禁風虛胖不健是目前孩子們缺少“筋”的真實寫照。工與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也一樣,一個人才的培養(yǎng),賴以承載學識、擔當責任的是強健的體魄。不必舉呂不韋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也不必用皮埃爾·顧拜旦的話:一個民族,老當益壯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強 一個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弱,來證明一個強筋的體魄,對于培育末來人才的重要性。用朱德元帥的話說:努力發(fā)展體育事業(yè),把我們的國民鍛煉成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人。筋骨需要“勞”!我們必須引導孩子們和家長們,除了孩子們在學校操場上的微不足道的運動,革命先烈們自已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是我們永遠不能丟棄的傳統(tǒng)。孩子們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來強壯體魄。
骨:禮記·儒行有云:“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進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屆處不淫,其飯食不褥,其過失可微詞而不可面數(shù)也,其剛毅有如此者”。一個人,一個民族,不能有傲氣,但不能沒有傲骨。抗戰(zhàn)時期,多少有骨氣的中華兒女,在強敵和反動派面前,用一身凌然正氣撐起了民族的脊梁。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我們用一個個鮮活的實例,讓孩子們從小充滿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民族氣節(jié)。更要引導孩子們小到安身立命的人格風骨,不是自已的東西不要伸手,不要用失去尊嚴和骨氣,來換取物質上的享受和虛榮。
血:時下,在紛雜的社會現(xiàn)實中,大人們面對碰瓷、上當受騙的事情多了,就形成了一種各人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避世心態(tài)。沒有了一腔熱血,更沒有了革命先賢一樣的大愛和無私。小者說,一個家庭,父恩重于山,母血濃于水,父母養(yǎng)育恩,深入我骨髓,所有一切當以孝順報之。然而,利欲熏心的時代,經常有人棄老母于市,打罵不絕于耳,炎黃子孫千年積累的熱血變成一腔黑血。
我以雷鋒同志的事跡引導學生,一個人的價值在于對這個社會做了多少貢獻。我更以抗日民族英雄的一個個壯舉引導學生,面對強權惡劣,我們要有一腔愛國的熱血來捍衛(wèi)正義。當紅領巾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變成一種粉飾,就象是女人脖子上的絲巾一樣失去了血染的記憶,就背離了初心。我告訴他們,那是革命先烈的熱血染成的旗幟,是讓我們都記住并學習他們,為了人類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灑下的熱血。
肉:有骨無肉不成人。一個人有風骨而沒有維系正義,伸張正義的本領也沒有用。南京大屠殺,三十萬國人慘死在日本人的屠之下,為什么?我們沒有知識,我們的國民素質不夠高,我們沒有奮起反抗的動力和辦法。所以,我們這里所說的肉,就是武裝我們身心的知識!只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掌握各種學識技能、學識、策略我們才能讓國家讓社會真正的從科學、經濟、軍事、農業(yè)上強大起來,才會立于不敗之地。有句俗語說:不要強按馬喝水,要讓馬口渴。教育不是強迫孩子們要如何如何學習,不好好學就要罰站,挨罵之類的無奈的舉措,我用這些來引導他們,讓他們的潛能激發(fā),發(fā)自內心的去學習。
精:精髓,一個民族沒有了精髓,任人宰割奴役 一個人沒有了精髓,面色蒼白,病態(tài)頓生,失落、怯懦、陰暗、沒有尊嚴和自信。中國社會的迅速發(fā)展,讓很多的成人失去了方向感,迷茫浮躁,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不知道人活著為了什么?那么,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時候,隨心所欲,安排各種輔導,跟風似的強迫孩子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并不注意孩子們的內心溝通和交流。離家出走,自殺,逃學的事件接二連三。為什么?孩子們沒有支撐他們精神世界的精髓!
我們要以長征的耐心,樂觀的引導,無間的溝通,陽光的心態(tài)和孩子們在一起,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紅色理念引尋他們的獨立、動手,勞動的能力。用多贊美多掌聲多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培訓生活習慣和初期的三觀,進而形成他們的精髓,有了生活的希望和精髓,才會有一個精神面貌樂觀向上,陽光可愛的繼承者。
神:我們在寫字,作畫時經常說形似而神非。在教育問題上,培養(yǎng)孩子們的神也非常重要。太多的紅色精典史例,書籍影視作品通過老師家長的口傳,孩子們觀賞閱讀,有條件的前往紅色旅游基地現(xiàn)身說法,給孩子們一種穩(wěn)定長期的心理暗示,從小培養(yǎng)他們內心深處塑造起來的神韻,一種中國人獨有的風度和魅力。
氣:氣節(jié),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劉胡蘭,方志敏等等太多的抗日烈士用他們大義凜然的氣節(jié)憾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給孩子們自小傳遞這種能量,不畏懼強權,不做學習上的逃兵,不做生活中的叛徒,不受別人小恩小惠的誘惑做出錯誤的事情。
脈:同是華人,一脈相傳。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沒有血脈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這就要求我們以實際的例子引導他們。三千多萬同胞為了民族解放和統(tǒng)一,為了中國人民不受侵略不受壓迫,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才有了如今的小康富足的生活。既然身處平安時代,人與人之間更應該是友善團結,互幫互助,大到家國統(tǒng)一,小到家庭、班級鄰居親屬關系,都應當存著本善之心處之,用理解,寬容之態(tài)面對。
以上八個字的教育與培養(yǎng),其目的就是通過紅色元素來引導孩子們形成一個新時代接班人應有的思想和靈魂,只要有了這個基礎,我們的孩子們將來不管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面對什么樣的生活,都能泰然處之,都能有原則有底線的去做人做事,這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長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