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朱
“你這個樣子,以后永遠不要彈了!”耗盡了最后一點耐心,我發(fā)瘋似的把女兒的《小奏鳴曲集》撕開,重重地摔在地上。世界瞬間安靜了,我的心也安靜了,死一樣的靜寂彌漫了整個房間。女兒轉過臉來有點發(fā)懵地看著我,她坐在琴凳上不知所措,我站在旁邊手足無措。
為了緩解死寂的氣氛,我去衛(wèi)生間沖了下臉,然后習慣性地按了馬桶的沖水按鈕。隨著水漩渦的消失,我漸漸地緩過神來,重新走進琴房,女兒已經不在那了。我盡量輕輕地,放緩腳步,來到女兒的房門前,門留了一條小縫兒,她居然倒在床上睡著了!什么情況?我走到跟前,確認了一下她是真的睡覺了。盛怒之后,我的身體像被掏空了一樣,看著孩子熟睡的臉,倦意無法抵擋地襲來。回臥室躺下,不知不覺就睡了過去……醒來,枕邊放著一個毛線綁好的紙卷:“媽媽,我們和好吧,我愛你?!?房門上也貼滿了彩色便條,“我愛你”“我想跟你和好”看著這些充滿了愛的紙條,我的心被融化了,往事點點滴滴涌上心頭。
女兒7歲生日之后的12月31日,是的,日期我記得很清楚,因為那天以后,生活里多了一個固定習慣—陪孩子練琴。孩子隨口說喜歡鋼琴,老公一聽說女兒有這么“高大上”的愛好,立刻下令讓我好好培養(yǎng)孩子。好好培養(yǎng),好好培養(yǎng),好好培養(yǎng),家里“領導”說的話,我在心里默默地念了三遍。拖拖拉拉?那可不是我的風格,為了更好地執(zhí)行“領導”的指示,我們立即就去買了鋼琴,催著就把琴送到家了。那時候的我,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
“我家娃很聰明,鋼琴老師講一遍的知識她絕不會忘;我家娃很懂事,她每天刻苦練琴,進步很快;我家娃是有天賦的,天生的就熱愛音樂……”自己反復著這些對白。每當鋼琴老師表揚了她,我心里總是會莫名的有種無限的驕傲。雖然那個“聰明、懂事、有天賦、熱愛音樂”的女兒,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但那時候的我,信心滿滿。
相較于孩子的特長培養(yǎng),對于當媽的我來說,關心孩子的健康更勝一籌,我們家睡覺的底線時間是晚上9點。女兒放學之后的時間本就有限,合理安排時間就是我的課程。寫作業(yè)、吃晚飯是必修課,看新聞、讀課外書、下棋、做手工等是選修課。學琴后,每天練20分鐘琴也是必修課。育兒雞湯教會我,要跟孩子做朋友,要讓孩子發(fā)自內心地快樂,要跟孩子平等地溝通。是的,我默念著一定成為個好媽媽。那時候的我,享受生活。
我從來奉行練琴時間不用太久,但是一定要用心的理念,哪怕是一分鐘。今天女兒已經很困倦了,為了讓我更高興點,堅持著在彈琴。陪女兒練琴曾經給了我那么多快樂,可是那一刻的我,目的性太強了。冷靜下來,細細想想,是什么導致了語言和行為上的暴力?是孩子的拙劣嗎?不是,誠實面對自己,導致這種改變的不是女兒,只是我心里的天平在一瞬間失衡罷了。那么渴望女兒優(yōu)秀,使我迷失了方向,真是不愿意回憶起那個面目可憎、歇斯底里的自己。
都說媽媽給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女兒何嘗不是同樣無條件的用她的愛包容著我呢?女兒,謝謝你給了媽媽跟你和好的機會,媽媽會珍惜這樣的機會,重拾自己再次起航的陪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