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民
[摘 要]教育評價在教育管理中具有激勵與引領作用。針對目前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以促進被評價對象的全面發(fā)展,并引起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
[關鍵詞]教育評價;問題;對策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收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教育評價對教師與學生的意義都十分重大。恰當的評價能夠幫助師生發(fā)現教與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矯正不當言行,實現師生的共同發(fā)展與進步。
一、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評價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引領師生成長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往的教育評價中存在一些問題,對教育目標的實現、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結構失衡和標準模糊。
1.教育評價中的結構失衡
任何評價都是由一系列重要程度不同的指標按一定比例構成的,評價者通過各項指標,對某項工作做出全面評估。結構失衡是指評價中的某些指標被嚴重弱化甚至忽略,而另一些指標被過度強化甚至無限放大,使評價結果不能如實反映工作全貌的現象。這在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中都有體現。
一是對學生評價的結構失衡。對學生的恰當評價應該認知與情感并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舉,這樣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整體面貌,并科學推斷其發(fā)展前景。但是很多評價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嚴重忽視學生情感發(fā)展和實踐能力,甚至走向“一俊遮百丑”的極端——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學生。
二是對教師評價的結構失衡。按照《教師法》和國家課程方案的要求,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教師,必須既能做好教學工作,又能做好教育工作;既能教好國家課程,又能開發(fā)校本課程;既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也能做好教育教學的研究工作;既能通過不斷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實現自身的發(fā)展,也能與同伴交流與分享經驗,實現共同發(fā)展;既能做好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也能做好學生社團活動的指導等。但是現實中的很多教師往往只停留在教好國家課程、做好班主任的層面上,對于開展教育科研、開發(fā)校本課程、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組織學生社團活動等工作關注不夠,甚至完全屏蔽。教師做出這種選擇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評價的結構失衡。得到學校較高評價的教師往往是班主任和教學工作突出的“主科”教師,而其他的非“主科”教師,即便在開發(fā)校本課程、開展教育科研、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組織學生社團活動等工作方面做得更好,也很少甚至完全沒有機會得到積極評價。給予班主任和教學工作突出的“主科”教師較高的評價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于開發(fā)校本課程、開展教育科研、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組織學生社團活動等工作也是國家課程方案規(guī)定的重要內容,甚至是占學分比重最大的內容(如研究性學習),為什么同是完成國家課程方案規(guī)定的任務,卻得不到平等對待?
2.教育評價中的標準模糊
教育評價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標準模糊或標準太抽象,也可以說是彈性太大,可操作性差。尤其是對教師工作的評價。以某校教師年度考核評價為例(見表1)。
為了做好教師的評價工作,該考核評價表的設計者應該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一是將教師的工作分解為若干方面;二是根據每項工作的重要程度確定了相應權重;三是要求教師按照該表的賦分標準為所有教師打分;四是將全體教師的分數排序,以確定優(yōu)秀、勝任、合格、不合格的等級??傮w來看,這個評價表既考慮到教師職責的方方面面,又突出了學校工作的重點,最后的評價結果應該不會太離譜。但是,從科學性來看,這個評價表仍然存在缺陷,那就是標準過于抽象,以至于有些評價根本無法操作。比如從哪些方面看出教師政治思想先進或落后?從哪些指標看出教師職業(yè)道德是否高尚?教師在賦分時只能憑著各自模糊的感覺,這樣就不夠科學。有些甚至會造成很大誤差。比如教育科研工作,教師賦分基本上不能客觀反映學校教師的教育科研狀況,甚至可能南轅北轍。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使是對評價工作極為負責的教師在這部分賦分時也往往是模糊的,對學科教學突出的教師一般都會給滿分,但事實上這些教師很可能在一個學年里都沒有發(fā)表過文章、沒有參與過課題或其他與教科研相關的工作,僅僅因為教學成績突出就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另一項目的滿分。而對那些積極參加教科研工作,但教學成績不太突出的教師則極可能給予較低分數。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類似問題,即當缺乏更具可操作性的標準時,評價者僅憑印象賦分。
二、教育評價的結構失衡和標準模糊
帶來的后果
教育評價對學生和教師具有重要的引領功能。教育評價結構的失衡,使學生只注重學科成績的提高,只為提高學業(yè)成績而努力,而忽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yǎng)。評價的結構失衡和標準模糊,使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教學成績上,而對與提高教學成績看似“無關”的教科研、校本課程開發(fā)、學生研究性學習、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等投入不足。
教育評價的結構失衡和標準模糊也造成了教師之間一些不平等或不公平。教學成績“好”的教師可以“一俊遮百丑”,各項榮譽得到優(yōu)先照顧。這使那些按照國家課程方案的要求努力做好校本課程開發(fā)、學生研究性學習、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教科研工作的教師不能得到客觀的評價和相應的榮譽。
教育評價的結構失衡增加了教育管理的困難并導致弄虛作假現象。由于參與教育科研、校本課程開發(fā)、學生研究性學習、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等工作得不到應有的肯定性評價,導致教師普遍不愿參與這些工作,在不得已參與的情況下,多出現應付差事,不愿投入精力等現象。這使學校在開展相關工作時難度加大。當教育行政部門以督導或其他形式到基層學校檢查課程方案的落實情況時,有些基層學校就會通過編制假課程表等方式應付檢查,弄虛作假,甚至培訓師生當檢查團問到研究性學習、社團活動、校本課程等情況時應該如何回答,造成十分不好的影響。
三、解決評價結構失衡和標準模糊問題的建議
1.提高認識,嚴格執(zhí)行課程方案
要解決評價結構失衡和標準模糊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提高認識,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明確教育的本質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它并不僅僅表現為提高學業(yè)成績。這既是對基層學校的要求,也是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要求。國家組織眾多專家研制的課程方案,是經過大量調研、總結國內外課程發(fā)展經驗的結果,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國家課程方案是國家重要的具有約束力的規(guī)范性文件,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學校必須充分認識國家課程方案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意義,并自覺執(zhí)行該方案?;鶎咏逃姓块T和基層學校必須充分認識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不能為了追求眼前政績而忽視學生和教師的長遠發(fā)展。
2.加強政策引領,提高相關工作的權重
為了改變教師只重視學業(yè)成績而忽視其他方面發(fā)展的情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對教師在學科教學以外其他方面的重要工作也給予肯定性的評價,并有實際措施給予鼓勵,特別是在職稱評定、職級提升方面有具體的鼓勵措施。鼓勵教師在搞好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投身到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性學習指導等方面的工作,并關注教科研工作。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政策引領,在制定評定職稱等關系到教師切身利益的政策時,考慮到教師在這些方面的貢獻,使教師評價更合理、更平衡,使那些按照國家課程方案的要求努力工作的教師能夠獲得成就感。
3.完善評價標準,保證教育評價的公平性
實踐中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有簡單化的傾向——每人一張年度教師考核評價表,相互打分,然后統計評出當年的各等級教師。要實現更公平的教師評價,還需要使評價更科學、更具體。一是基層學校應對年度學校教師考核評價賦分標準進一步細化,使評價指標可測量,如教科研工作可進一步細化為參加課題研究、發(fā)表文章、分享教學經驗的數量等具體指標。二是學校各職能部門根據評價標準在平時做好教師工作評定的素材積累,如教師的出缺勤、病事假、教學研究、教學公開課、課程開發(fā)、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反饋,參加會議及會議發(fā)言等與教師發(fā)展有關的情況,并在年度評價階段對這些素材進行公示,為客觀評價教師工作提供基礎依據。三是強化學校教師考核領導小組的職權,對于能夠量化的評價項目,由學校教師考核領導小組按照評價要求和各職能部門提供的數據集中統計。四是組織教師對不能量化的項目打分。有些考核項目很難量化,這就需要教師以整體賦分的方式“模糊”解決。這種模糊方式雖然客觀性較差,但由于涉及范圍較小,對評價公正性的影響也較小。
上述評價方式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盡可能地使評價標準更明確,使評價更具可操作性,更公平、公正,雖然可能會使評價成本增加 ,但所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