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學 毛春梅
稻螟蛉又稱稻青蟲,又稱雙帶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害蟲。在我縣危害特點是幼蟲危害水稻葉片。2015年8月在我縣首發(fā),一般地塊平均每十穴10頭,比較嚴重地塊平均每十穴84頭,最嚴重地塊每十穴120頭,嚴重的水稻單個分枝上就有20頭左右幼蟲,基本上都是3-4齡,把水稻葉從上到下吃的只剩主脈,水稻地邊比較嚴重,葉片吃光后逐漸向田里蔓延,這種害蟲一般年份發(fā)生可減產(chǎn)5%-10%左右,嚴重的可減產(chǎn)50%以上,近幾年全縣都有不同程度發(fā)生,嚴重地塊危害損失率達8左右。
水稻在小苗期,幼蟲能把葉片吃成缺刻狀,嚴重的能吃光,僅留基部。本田期水稻受害也被吃成缺刻、孔洞,使葉片殘缺不全,蟲齡越大,食量越大,最終使葉片只留下中肋葉脈一條,嚴重的能把葉片吃個精光。它的老熟幼蟲在水稻葉尖吐絲把稻葉曲折成粽子樣的三角苞,藏身苞內(nèi),咬斷葉片,使蟲苞掉落水面,掉落水面的三角苞內(nèi)老熟幼蟲結(jié)繭化蛹越冬。葉片上有時可見綠色多足型幼蟲,爬行時呈拱橋狀。
1、稻螟蛉的發(fā)生與氣候的關(guān)系
上一年冬天比較暖和,且當年春天的溫濕度條件較好,滿足該蟲生長發(fā)育,蟲源基數(shù)就高,而幼蟲的死亡率很低,發(fā)生危害的程度就很嚴重;若上一年冬天比較冷且當年春天氣溫低且多雨寡照,該蟲的死亡率就高,發(fā)生危害的程度就比較輕。
2、稻螟蛉的發(fā)生危害規(guī)律
稻螟蛉在龍江縣一年能發(fā)生兩代,第一代幼蟲在水稻田的發(fā)生比較少,它主要是以第二代的幼蟲在水稻生長后期發(fā)生并產(chǎn)生危害。稻螟蛉以蛹在稻稈、雜草和散落在田間的葉苞和葉鞘間越冬。一般在我縣7月上中旬第1代稻螟蛉成蟲開始羽化。早晨羽化的較多,成蟲白天隱藏在稻叢或草叢中不活動,遇到驚嚇就快速飛起跑掉。成蟲白天潛伏于水稻莖葉或草叢中,夜間出來活動進行交尾產(chǎn)卵,它具有較強的趨光性,而且燈下大多是沒有產(chǎn)卵的雌性蛾。卵大多產(chǎn)于稻葉中部,也有少數(shù)產(chǎn)在葉鞘處,一個卵塊大約有卵7-8粒左右,排成1-2行,也有的卵個別單產(chǎn),一頭雌蟲平均產(chǎn)卵500粒左右。稻苗葉色青綠色,能招引成蟲集中產(chǎn)卵。幼蟲孵化后大約20分鐘左右開始取食,先啃食葉面組織,逐漸將葉綠素啃光,使得葉面出現(xiàn)枯黃線狀條斑。幼蟲有假死性,受到驚嚇時候,就跌落到水中,停頓一會兒后再進行游水或是爬到其它水稻植株上繼續(xù)進行危害。
1、嚴格清理稻螟蛉的越冬場所,科學減少蟲源基數(shù)。秋收后和早春及時清除田邊、溝渠邊的各種雜草,集中收集散落在田里和成堆堆放的水稻稻草,然后進行集中燒毀處理,消滅稻螟蛉所有越冬場所。
2、稻螟蛉在化蛹盛期人工及時摘去并撿凈田間三角蛹苞。
3、物理防治:可以利用投射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或是用性誘劑誘殺成蟲,減少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
4、化學農(nóng)藥防治:加強田間預(yù)測預(yù)報,發(fā)現(xiàn)有蟲危害后立即展開普查,如果達到防治指標立即開展防治。稻螟蛉防治指標是每平方米有蟲45頭,一般在幼蟲2-3齡期進行噴藥防治效果較好。可選擇下列藥劑進行防治:
每畝用40%毒死蜱100毫升,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或每畝用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3克,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蛎慨€用2.5%功夫乳油16.7毫升,兌水13.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或每畝用10%阿維.氟酰胺懸浮劑20-30毫升,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蛎慨€用10%阿維.甲蟲肼懸浮劑40-50毫升,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或每畝用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40-50毫升,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或是240克/升甲氧蟲酰肼懸浮劑19-28毫升,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蚴?00克/升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10毫升,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或畝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8-10克,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畝用30%甲維.毒死蜱微乳劑80-100毫升,兌水15公斤,莖葉噴霧防治處理。根據(jù)發(fā)生程度噴霧兩三次,交替輪換用藥,避免多次使用同一種藥劑,防止稻螟蛉產(chǎn)生抗藥性。如果生產(chǎn)綠色食品,可利用殺蟲燈誘殺成蟲,用生物農(nóng)藥8000IU/微升蘇云金桿菌懸浮劑畝用200-400毫升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