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
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終身學習能力的核心,是適應新課程改革和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要求以及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備能力。那么,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將來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主要還是靠自主學習能力去獲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
1.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課前預習,是自主獲取知識的初步感知,也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前提。在教授新課前,布置一定的預習作業(yè),讓學生有目的的看書。通過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篩選提煉信息的能力、歸納概括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則是各學科深入學習的基礎。
2.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自覺地復習,從記憶規(guī)律方面來說,能增強記憶效果,訓練記憶能力;從知識鞏固來說,學生及時地復習能使知識在頭腦中得以強化吸收,利于學生對其他新知識的掌握。
培養(yǎng)學生及時復習的習慣,就是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guī)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后立即就會發(fā)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就學科來說,在每一課學完后要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后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3.讓學生養(yǎng)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只有在學習中發(fā)現問題,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fā)展思維。
因此教學中,首先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激發(fā)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chuàng)造研究探討的氛圍,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其次,要緊扣課程標準、教材指導他們逐步把握“問”的思路、方法及規(guī)律,訓練學生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就可以經常問學生,對于這個題目的學習,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了。
4.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獨立完成作業(yè)是知識應用的一種形式。它能檢驗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水平和鞏固程度,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內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這一習慣應該注意:(1).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yè)光榮,抄襲作業(yè)可恥的理念,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yè)風氣。(2).要教會學生寫作業(yè)的方法,即先復習,再作業(yè),不復習,不作業(yè)。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就是要先構建知識網絡,并弄清楚知識的內涵。做到這一點之后,再寫作業(yè),學生就會知道每一道作業(yè)題在考什么知識點,寫作業(yè)的速度、效率和準確性都會大大提高。
二、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呂叔湘先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苯虒W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教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1.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教材的方法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教會學生閱讀、理解教材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怎樣讀教材,雖無定法,但要得法。為提高閱讀教材質量,增強閱讀效果,要做到讀、思結合。閱讀教材,可分三個層次, 三個層次始終都要貫徹讀思結合的原則。以高中歷史的一課為例(新課學習后的復習),先粗讀,了解這一節(jié)的大意,并根據子目的標題,了解這一節(jié)課題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其次細讀,對教材知識進行解讀,能夠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中的專業(yè)術語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最后重讀, 把閱讀與分析理解相結合。把教材基礎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整理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
2.要教會學生釋疑解難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這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思考的動力,而教會學生釋疑解難的方法,則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探究學習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利用答案和解析釋疑
那么學生應該怎樣利用答案呢?正確的做法是:學生寫完作業(yè)之后,要學會檢查和修正自己的作業(yè)。最好的辦法是照著答案和解析去修改自己的答案,這個過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去發(fā)現自己在哪步出現了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然后再去審題和分析問題,從而調整自己的解題思路和答案,這個過程就是學生通過自學,消化、理解、運用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發(fā)現問題、總結規(guī)律的過程 ,有了這一過程,學生就獲得了對知識的親身體驗和深入理解,從而使疑難得到解決和突破。
(2)利用教材、工具書和網絡釋疑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睂τ趯W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反復閱讀教材后,從教材中尋找依據、討論辨析和自行求解。
而對于閱讀教材后不能解決的問題,則要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例如歷史學習中對某個概念不理解,學生就可以通過查找相關的工具書來解決。
教材和工具書都不能解決的問題還可以通過網絡釋疑。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網絡學習的方法,這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很有幫助。例如,對于為什說 “先定論”從神學得角度論證了個人奮斗的合理性這個問題,無論是教材還是工具書,都查不到合理的解釋。而通過網絡查找,就可以得到滿意的解釋。
當上述所有的方法都不能釋疑的時候,再求助于同學和老師。之所以不直接求助于同學和老師,是因為沒有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即自主學習的過程,就不會形成舉一反三和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當然就不會促進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
3.要教會學生總結規(guī)律和自我反思的方法
教師還要教會學生經常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形成板塊結構,實行“整體集裝”,如表格化,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教會從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總結歸類:教會學生經常對習題進行類化,由一例到一類,由一類到多類,由多類到統一,使幾類問題歸納于同一知識方法;常在做題后進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題所用的基礎知識,學科的思想方法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想,在解其他問題時,是否也用到過。
通過這些總結和反思,學生就會找到“規(guī)律”這條主線,并利用這條主線穿起紛繁復雜的知識點,達到舉一反三和舉三歸一的最終目的。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技能,為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迸囵B(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使其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