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
摘 要:文章介紹了地鐵分時定價的相關理論,如收益管理理論、擁擠定價理論、分時票價彈性分析等。影響乘客出行選擇的因素較多,包括了地鐵票價的影響、乘客群體的構成、高峰期乘客行為、非高峰期乘客行為、以及乘客心理。針對早高峰出行、晚高峰出行和非高峰出行三個不同的時段,對地鐵分時定價對乘客出行選擇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地鐵 高峰期 分時定價 出行選擇
中圖分類號:U23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8)01(c)-0189-02
1 地鐵分時定價相關理論
1.1 基礎條件
地鐵的客流始終是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的,但卻有著可循的規(guī)律,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上表現(xiàn)出了不均衡性,是分時定價的基礎條件。時間分布的不均衡性,可分為一日內(nèi)小時的客流、一周內(nèi)全日的客流、以及季節(jié)性或短期性的客流三種類別。而空間分布的不均衡性,一種情況是區(qū)間斷面客流的全線分布,另一種情況是車站乘降客流的方向分布。
1.2 收益管理理論
收益管理也被稱為效益管理、產(chǎn)出管理、價格彈性管理或實時定價,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在航空公司中采用了多等級票價政策,從而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有助于企業(yè)收益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建立實時預測的模型,另一方面,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的調(diào)查并加以細分,以保證所確定的價格是最佳的。換而言之,根據(jù)客戶需求特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彈性價格標準,以實現(xiàn)對市場潛在需求的最大化開發(fā)。
1.3 擁擠定價理論
交通擁擠日益成為城市發(fā)展中的嚴重問題,世界各國紛紛展開了研究,主要采用交通供給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兩種方法來解決。前者是增加道路供給來緩解道路擁擠,后者則是依靠交通政策來分散不同時間和空間的交通需求,由此產(chǎn)生了擁擠收費。在經(jīng)濟杠桿的作用下,交通擁擠收費能夠限制交通需求,避免道路資源的過度使用,以達到最優(yōu)化的系統(tǒng)效率。低于地鐵的高低峰時段,采用分時定價的方法,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其社會效益。
1.4 分時票價彈性分析
地鐵需求有著不同程度的彈性,一方面源于地鐵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了彈性與非彈性人群的影響。前者受價格的影響較大,而后者則不會因為價格而改變出行的方式。一般來說,在非高峰時期,可以適當降低地鐵的價格,以吸引更多的乘客來緩解地面交通擁堵。盡管降低了個體單位的利潤,但整體利潤卻有所增長。而在高峰時期,即便提高地鐵的價格,也不會減少乘客的數(shù)量,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但地鐵屬于公共交通,有著其社會性和公益性的本質(zhì)特征,應當盡可能保持價格不變。
2 乘客出行選擇的影響因素
2.1 地鐵票價的影響
如何制定合理的地鐵票價,是一項系統(tǒng)而復雜的工作,所需要考慮的因素也較多,包括了地鐵的成本、價格杠桿的作用、市場的客觀規(guī)律、乘客的接受能力、以及社會效益等。而在確定分時定價時,更需要對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予以充分的考慮,包括了城市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當?shù)鼐用竦奈镔|(zhì)文化生活水平、居民出行的時間價值與目的、運輸?shù)某杀?、相關的競爭因素、運輸?shù)男枨蟮取T诟玫貪M足不同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實現(xiàn)效益的最大化。
2.2 乘客群體的構成
地鐵的乘客群體,其構成成分較為復雜,在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差異,因而對地鐵有著不同的影響。按照地鐵的高低峰來劃分,高峰時期的乘客,基本集中在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時段,以上班族和學生為主。這部分乘客群體的目的性和時間性強,因而能夠接受不同程度的乘坐舒適度。非高峰期的乘客群體,主要是購物、娛樂、探親訪友的人群,其時間價值相對較低,對乘坐舒適度也有著較高的要求。
2.3 高峰期乘客行為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時間是一種極為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不同的出行者,由于在出行的目的、經(jīng)濟的承受能力、以及對舒適度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其出行價值也是不同的。乘客的時間價值,往往是難以量化的,受到了時間、經(jīng)濟、以及出行目的等因素的約束。地鐵高峰期乘客群體,其時間價值也相對較高,通勤客流、出行的時間、距離的長短、潛在的出行者等,都是其行為的主要特點,因而更加關注途中能夠節(jié)約多少時間。
2.4 非高峰期乘客行為
在非高峰時期,人們可以選擇的交通方式并不局限于地鐵,也可以選擇公交或出租車。如購物、旅游、休閑的群體中,以年輕人居多。因為在出行時間方面不存在太多的制約,往往會綜合考慮票價、候車時間、運行時間、換乘次數(shù)、舒適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通常會選擇時間成本較低的地鐵出行方式。而老年人由于時間價值較低,一般喜歡步行或公共交通,且對票價和舒適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地鐵無疑成為其首選。
2.5乘客心理
研究乘客的心理,能夠通過乘客的行為去分析其動機和心理狀態(tài),以便更好地掌握其需求,找出實際服務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與公共交通乘客類似,地鐵乘客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在時效心理、實惠心理、舒適心理、愉悅心理等方面。而高峰期的地鐵乘客心理,則有著較高的時效性特征,同時還表現(xiàn)出了較低的價格敏感度。非高峰期的地鐵乘客,則在性價比、愉悅度和舒適度方面,對出行方式的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基于分時定價的分析
目前國內(nèi)尚未全面實施高低峰分時定價,但根據(jù)客觀的情況來看,可以從早高峰出行、晚高峰出行和非高峰出行三個方面,對分時定價進行分析。
3.1 早高峰出行
早高峰出行的群體,主要是上班族和學生,也有少部分的自由職業(yè)者和離退休人員。從出行需求的彈性來看,上班族最低,離退休人員最高;從對票價的敏感程度來看,低收入人群最高,高收入群體最低;但各個群體對于地鐵的準時性和舒適度,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對于大多數(shù)乘客群體來說,早高峰的票價政策,并不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3.2 晚高峰出行
與早高峰相同,晚高峰乘客群體對票價的敏感度較高,其次才是工作時間的因素。但在出行的特點與選擇的重點方面,則與早高峰乘客群體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中影響最大的因素在于其收入的水平,尤其體現(xiàn)在低收入群體當中。由于晚高峰出行的需求有著較大的彈性,乘客可以根據(jù)票價的折扣、自己的工作時間與經(jīng)濟狀況,自行調(diào)整和改變出行的時間。因此,該時間段的票價政策,會對乘客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能夠改變乘客的出行時間。
3.3 非高峰出行
非高峰出行的乘客群體中,學生、自由職業(yè)者、離退休人員所占的比率明顯增多,但依然是以上班族為主。由于出行需求的彈性很大,選擇在非高峰時段出行時,乘客通常會對出行的目的、普及的折扣、以及舒適度等做出綜合的比較。且在該時段乘坐地鐵的人較少,因而對舒適度的要求也相應增加。根據(jù)出行目的的不同,乘客大致分為工作出行和休閑出行兩種,后者往往更加關注票價的折扣,因而受票價政策的影響也最大。
4 結語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地鐵交通更是以迅猛的速度在發(fā)展。如何在高低峰采用分時定價的方法,已經(jīng)成為交通需求管理方式之一,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社會關注。本文分析了地鐵的特性,指出了地鐵分時定價的基礎條件,是空間和時間的不均衡性。在相關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分析了乘客的心理和行為,肯定了地鐵分時定價的功能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永生.成網(wǎng)條件下地鐵換乘量預測方法研究[J].鐵道學報,2013(11):1-6.
[2] 張曉晴.城市軌道交通分時定價模型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6.
[3] 劉靜艷,王雅君.景區(qū)門票分時定價策略研究[J].旅游學刊,2015,30(7):72-79.
[4] 王靜.地鐵分時定價對乘客出行選擇影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
[5] 劉濤,姚鴻超.北京地鐵的分時定價策略研究[J].企業(yè)改革與管理,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