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
(眉山市仁壽縣仁壽運長醫(yī)院 麻醉科,四川 眉山 620000)
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治療水平也不斷發(fā)展。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且老年人在免疫力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斷降低,所以老年人在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過程中,為了減輕患者的痛楚,就需要采用合理的麻醉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下文就輕比重腰椎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效果展開論述。
選取2016年5月到2018年1月的實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老年患者52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6例患者,在實驗組患者中,共有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71.23±1.98)歲;在對照組患者中,共有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齡為(72.98±2.11)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用以比較。
在患者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之前,均不采用任何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為患者輸入300 mL的羥乙基淀粉。對實驗組患者采用輕比重腰椎麻醉方式進行麻醉處理,需要給予患者氧氣吸入治療,對患者的蛛網(wǎng)膜下腔進行穿刺,穿刺完成之后對患者注入1.5 mL的丁哌卡因與0.5 mL的蒸餾水等藥物進行麻醉[1]。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處理[2],進而在患者體內植入雙管喉罩,并持續(xù)應用每小時每千克4-8 mg的丙泊酚與每小時每千克0.025-1 μg的瑞芬太尼進行持續(xù)麻醉,若是患者出現(xiàn)心率失常的情況,則需要及時采用去氧的腎上腺素聯(lián)合麻黃堿對患者進行治療[3],在手術中需要對患者輸注羥乙基淀粉[4]。
對患者手術中的出血量,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速度以及患者住院時長進行觀察記錄。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對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若是存在明顯差異,則證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下肢運動功能恢復速率和住院時長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出血量、下肢運動功能恢復速率、住院時長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出血量、下肢運動功能恢復速率、住院時長比較(±s)
組別 n 出血量(mL) 運動功能恢復速率(min) 住院時長(d)實驗組 26 255.32±15.98 66.17±11.14 12.94±1.26對照組 26 266.56±15.58 43.52±9.98 18.12±1.67 t - 2.568 7.722 12.626 P - 0.013 0.000 0.000
根據(jù)上表數(shù)據(jù)可知,實驗組患者運動功能恢復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且實驗組患者出血量明顯少對照組患者[5],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長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一種創(chuàng)傷較大的手術,由于老年患者體質虛弱,就會導致自身手術過程中失血嚴重,且疼痛感強烈,那么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對患者進行手術麻醉處理,減輕患者痛楚[6],所以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已經(jīng)不能減少手術過程找那個對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的損傷,由于麻醉自身已經(jīng)對患者的神經(jīng)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也就導致了患者神經(jīng)損害的加劇和延續(xù)[7-8]。采用丁哌卡因對患者進行輕比重腰椎麻醉方式進行麻醉,不會對患者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較大的影響,不會對患者的組織形成較大的刺激,對患者心腦血管功能不會產(chǎn)生影響,且采用這一方式對患者進行麻醉,不需要在麻醉之后改變患者的體位,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能夠減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幾率,且對患者進行腰椎管內的麻醉,有利于減少患者血栓的出現(xiàn),雖然研究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復時間比較長,但是卻對患者病情無明顯影響,采用輕比重腰椎麻醉方式對患者進行麻醉,能夠減少患者住院時長,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積極意義[9-10]。
研究表明,實驗組患者下肢功能恢復速度(66.17±11.14)min低于對照組(43.52±9.98)min,但是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255.32±15.98)mL,以及患者住院時長(12.94±1.26)d,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采用輕比重腰椎麻醉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顯著的治療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輕比重腰椎麻醉方式對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中進行麻醉處理,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痛楚,在醫(yī)學臨床領域具有一定的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