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方,李清華
廟嘴三江橋采用主跨210 m中央索面高低塔斜拉橋,高塔側GM1~GM19、 低塔側DM1~DM7節(jié)段采用牽索掛籃施工[1-2]。標準節(jié)段箱梁截面為單箱5室結構,頂寬33.5 m,底寬15 m,梁高3.5 m,翼緣板懸臂長度4 m,斜拉索間距1.2 m,其中DM1~DM4變截面節(jié)段,截面由單箱6室結構漸變成單箱5室結構,最大頂寬35.723 m。箱梁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
主橋箱梁為典型的大懸臂多箱室結構,標準節(jié)段長度7 m,最大節(jié)段8.4 m,最大節(jié)段重量為5 600 kN。低塔側DM1~DM4變截面節(jié)段是掛籃設計與施工的難點與重點,其箱梁本身為非對稱結構,全橋箱梁結構特點如下:
1) 節(jié)段長度類型多,分為7 m、7.9 m、8.4 m、2 m 4種。
2)DM1~DM4遠側塔橋面單側寬度漸變。
圖1 變截面段箱梁結構示意圖(mm)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variable segment section box girder(mm)
3)內腔結構復雜,從單箱6室結構漸變?yōu)閱蜗?室結構。
從安全和經濟角度考慮,掛籃設計需滿足以下要求:
1)掛籃設計應滿足通用性要求,即掛籃結構要滿足標準節(jié)段和變截面節(jié)段澆筑施工需要。
2)澆筑工況下,掛籃應能解決變截面節(jié)段斜拉索對掛籃頭部支撐不對稱的問題,保證結構安全。
3)掛籃結構重心不對稱,行走應平穩(wěn)、可靠。
4)盡量減輕結構自重,滿足橋梁設計單位對掛籃本身重量的要求。
掛籃設計總體思路為優(yōu)先考慮滿足標準節(jié)段施工,在標準節(jié)段掛籃基礎上進行適當的結構改造來適應變截面節(jié)段施工[3-4]。由于DM1~DM4節(jié)段箱梁自身結構不對稱,施工該節(jié)段時,需將承載平臺桁架放平,在承載平臺桁架和主縱梁件增加連接接頭,形成變截面?zhèn)然炷脸兄亟Y構,同時在橋頂面上增加1個三角桁架,通過吊桿與承載平臺桁架連接,解決了斜拉索對掛籃頭部支撐不對稱的問題,保證掛籃在橫橋向的穩(wěn)定性和剛度,降低了變截面節(jié)段混凝土開裂的風險。
本掛籃結構形式為國內首創(chuàng),總體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掛籃結構圖(mm)Fig.2 Structure of form traveller(mm)
掛籃由承載平臺、行走系統(tǒng)、定位系統(tǒng)、牽索系統(tǒng)、錨固系統(tǒng)和模板系統(tǒng)組成[5]。
承載平臺由主縱梁、橫聯、挑梁、桁架組成,其中主縱梁、橫聯為Q345B板材焊接箱梁,挑梁和桁架采用角鋼∠120 mm×80 mm×10 mm焊接而成的箱形結構??紤]到現場起重能力的限制,結構單件最大重量不超過180 kN。為方便運輸車現場安裝,各構件間采用銷軸和摩擦型高強度螺栓M24連接,分段法蘭連接面須做噴丸處理,摩擦面抗滑移系數不小于0.5[6]。
承載平臺桁架沿縱橋向的7片桁架間采用螺栓和節(jié)點板連接,可有效減小現場焊接工作量。如圖3所示。
行走系統(tǒng)在橋面三角桁架頭部設置2臺YC50-150液壓千斤頂,在主縱梁尾部設置2臺行走小車。掛籃行走時前、后端共4個吊點。標準節(jié)段掛籃行走時,單個行走小車承受最大載荷為717 kN;變截面節(jié)段掛籃行走時,由于掛籃本身結構的不對稱,兩側小車受力懸殊。尾部行走小車承受最大載荷分別為975 kN、532 kN,因此行走小車設計載荷為975 kN。
圖3 結構連接形式(mm)Fig.3 Connecting format of the structure(mm)
為保證掛籃行走平穩(wěn)可靠,本項目將行走小車設計成嵌入式結構,將4個額定承載為300 kN的滾珠式行走滾放在車架內,且在車架與行走滾輪間設置40 mm高強度橡膠板,能有效過濾掛籃行走時的振動,提高行走安全性。行走小車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行走小車結構圖(mm)Fig.4 Structure of launch trolley(mm)
斜拉索索力的調整是前支點牽索掛籃施工的基礎,也是施工中難度最大的關鍵節(jié)點。斜拉索在掛籃施工中通過牽索機構與掛籃連接,并施加一定的張拉力,在掛籃頭部形成前支點,承受箱梁混凝土載荷。掛籃施工索力大小的確定需要施工監(jiān)控單位、橋梁設計單位、監(jiān)理單位和掛籃設計單位共同商討確定。如果張拉索力太大,則對掛籃結構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造成掛籃自重偏大,施工風險也大大提高;相反若張拉索力偏小,掛籃澆筑過程中需多次調整斜拉索,橋梁線形難以保證。
根據牽索掛籃施工工藝,每個節(jié)段澆筑施工時,要進行2次斜拉索的張拉。第1次為斜拉索初張拉,在掛籃立模調整到位后,掛籃空載條件下進行,張拉力大小一般取設計索力的30%左右。第2次斜拉索張拉(通常稱為二張),在混凝土澆筑完50%時進行,張拉力大小一般取設計索力的70%左右。由于DM1~DM4變截面梁節(jié)段本身結構不對稱,在變寬側橋面上增加1個三角桁架,并對吊桿進行預張緊,在保證橋梁線形的同時,斜拉索索力的張拉值比常規(guī)牽索掛籃的張拉值減小10%左右[7]。
本技術方案首次成功解決了中央索面變截面箱梁掛籃施工的難題,與傳統(tǒng)支架法施工相比,在施工成本、周期、質量、安全上有明顯優(yōu)勢,為后續(xù)類似工程提供技術支持和豐富的施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