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虬髯客傳》為唐代傳奇小說的集大成者,主要描寫了“風(fēng)塵三俠”——紅拂女、李靖與虬髯客——的故事。本文就行為、語言、宗教迷信、隱射信息四方面,利用楊憲益及戴乃迭的譯文來解讀《虬髯客傳》中涉及古代等級制度文化的英譯片段。而這些研究對于翻譯實踐中注重古代中國封建等級制度具有較深遠(yuǎn)的意義。
關(guān)鍵詞:虬髯客傳;等級制度;漢英翻譯;楊憲益
《虬髯客傳》(后文簡稱《虬傳》)的故事梗概為紅拂女投奔李靖,兩人偶遇虬髯客,三人同見李世民,及最后虬髯客尊李世民為真天子,而將自己身家贈與李靖,遠(yuǎn)去他鄉(xiāng)稱王的故事。
考慮到此文為文學(xué)性小說,加上唐朝時小說體裁發(fā)展尚未完全,楊憲益及戴乃迭(后文簡稱“譯者”)在將此文英譯過程中,發(fā)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幫助英語讀者有較好的閱讀體驗,其中也不乏很多體現(xiàn)古代等級制度文化的片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做了相應(yīng)處理或著重描寫,在楊憲益及戴乃迭的譯文(后文簡稱“譯文”)中有全面的體現(xiàn)。
一、行為
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yán),從見面問好的方向性可以讀出此類信息,如下級要先向上級問好,輩分低的人要先向輩分高的人問好。而在《虬傳》中,地位低的人見到地位高的人,也要先行鞠躬,鞠躬就是中國古代的表示尊敬的問好方式。如李靖第一次覲見楊素時,“公前揖曰”,即李靖在說話前就先作揖體現(xiàn)對楊素的尊敬。此處譯文為“Li approached and said with a bow”,把李靖上前,一邊作揖一邊諫言的形態(tài)躍然紙上。
而在中國古代,女子地位不如男,這在譯文中也有所體現(xiàn)。在紅拂女與李靖私奔到靈石旅舍時,原文有一片段為“行次靈石旅舍,既設(shè)床,爐中烹肉且熟。張氏以發(fā)長委地,立梳床前”。如考究此處主語,第一句的主語為李靖與紅拂女兩人,兩人一起整理好床鋪,一起煮好肉;第二句主語為張氏,即紅拂女。但此處譯文為“On the way they stopped at a hostel in Lingshi. The bed was made,meat was boiling in the pot,Zhang was combing her long hair in front of the bed”。即此處譯者利用英語的被動句式,把整理床鋪和煮肉的主語隱藏起來,體現(xiàn)譯者對古代等級制度的把控,即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習(xí)慣。
二、語言
語言在中國是一門文化,時至今日,人們也不會像英語國家直接稱呼領(lǐng)導(dǎo)或老師名字,而是大多以其姓再加其職位來進(jìn)行稱呼,體現(xiàn)尊敬。在《虬傳》中,稱謂也是值得一探究竟的。李靖覲見楊素時,有說道“公為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杰為心,不宜踞見賓客”,譯文為“As chief councilor to the imperial house,Your Highness should be thinking of …”其中“Your Highness”為李靖對楊素的尊稱,此種用法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作為平民的李靖諫言時對楊素的尊敬,英語讀者在閱讀此處時,也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的官在上,民在下的時風(fēng)。
后文中,李靖在向虬髯客談及李世民時說到“嘗見一人,愚謂之真人也。其余,將相而已”。對于中文讀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真人”即指未來的皇帝,而在古代中國,皇權(quán)至上的思想嚴(yán)明,如果兩人直接在公眾場合談及逆反之事是不可行的,因此譯者將此處“真人”譯為“the fated person”,既通過“fate”一詞體現(xiàn)中國古代封建迷信對命中注定之事的崇敬,又體現(xiàn)了兩者在大庭廣眾之下巧妙避開敏感詞,對皇權(quán)至上的尊崇。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在進(jìn)行翻譯實踐,即兩種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中,應(yīng)當(dāng)注重不同語言影射的內(nèi)在含義,才能以更佳的方式傳遞文化,表達(dá)原文作者觀點。
三、宗教迷信
宗教在中國古代主要是用來鞏固皇權(quán)的,天子即天的兒子,皇帝通過向百姓昭示自己為天下的主人來控制大眾。因此,談及封建等級制度,宗教迷信因素就不可忽視。原文中關(guān)于算命人,共提及兩次,一次是在李靖詢問虬髯客為何要見李世民時,虬髯客回答“望氣者言太原有奇氣,使吾訪之”中的“望氣者”;第二次是劉文靜初登場時,李靖告訴他“有善相者思見郎君,請迎之”中的“善相者”。兩者屬于同義詞,而譯者在此處處理上選擇虛實轉(zhuǎn)換,把第一次的出現(xiàn)的“望氣者”譯為“some divine”(神),這是一個相對較虛的詞,體現(xiàn)古代中國迷信的玄乎之氣;而把之后出現(xiàn)的“善相者”,此處“相”是實實在在的看面相,譯者將其譯為“a prophet”(先知),這是一個相對較實的詞,因為李靖是當(dāng)著劉文靜面,說虬髯客善于面相。對于一個當(dāng)時在場的人物來說,譯者選擇一個相對較實的詞是恰當(dāng)?shù)摹r镑卓捅救藢ν麣庹叩闹匾?,及望氣者在見了李世民后勸說虬髯客離開當(dāng)?shù)兀ギ愢l(xiāng)為王,都是為了傳達(dá)本文主旨——即豪俠不應(yīng)妄自菲薄,對皇位有所希冀。天子為何,是上天的決意,天下豪俠只能尊重,不可奪取。
在中國古代,皇帝是眾人之上,而各種現(xiàn)象又征兆著不同的內(nèi)涵,要如何把現(xiàn)象和與天子有利的內(nèi)涵相接,也是宗教迷信的一部分。而在本文中,譯者在處理這一塊的譯文時,下筆十分謹(jǐn)慎。
四、借外物
如今故宮為旅游景區(qū),人們驚嘆于故宮的輝煌壯麗,而故宮的存在,也是為了體現(xiàn)古代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如故宮的幾重大門,也是為了讓官員覲見時,踏過一重又一重門,在最后到達(dá)天子所在宮殿時,內(nèi)心的狂妄全無,剩下的都是對皇室的敬重。
在《虬傳》中,有一段為道士與劉文靜下棋,當(dāng)李世民一到場,道士便說到“此局全輸矣!于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fù)奚言”。譯文為“Its all up with me. I have lost the game,and theres no help for it. What more is there to say?”道士的頹敗無助躍然紙上,而此處實為以棋喻天下,天下是李世民的,虬髯客雖未豪俠,亦不可搶奪。
總之,楊憲益及戴乃迭在翻譯《虬髯客傳》這部傳奇小說時,通過譯文展現(xiàn)了古時中國等級森嚴(yán)之風(fēng)。其他譯者在翻譯涉及中國古代等級制度的文章時,應(yīng)主動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對譯文有一定把控,重視通過行為、語言、宗教迷信、隱射信息四方面來展現(xiàn)古時中國等級制度的畫卷。
參考文獻(xiàn)
[1]沈既濟(jì).唐代傳奇選[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220-232.
[2]高光起.虬髯客轉(zhuǎn)[M].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195.
[3]楊憲益.兄妹譯詩[M]. 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100-104.
作者簡介
譚喬虹(出生年1992年.02月),女,漢,學(xué)生,四川省德陽市,碩士學(xué)歷,翻譯專業(yè),翻譯研究方向。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