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慧萍 王新榮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造成的影響。方法:選取本中心2015年1月~2018年4月剖宮產術后再次婦科手術患者19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按初次剖宮產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95例)與觀察組(95例)。兩組患者初次剖宮產時均行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在初次剖宮產時采用傳統(tǒng)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于腹部行縱切口進行手術;觀察組患者初次剖宮產手術采用新式改良剖宮產術。結果:兩組患者再次婦產科手術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腹腔粘連情況對比:觀察組腹腔粘連0級24例,Ⅰ級30例,Ⅱ級35例,Ⅲ級6例,Ⅳ級0例;對照組腹腔粘連0級9例,Ⅰ級22例,Ⅱ級46例,Ⅲ級12例,Ⅳ級6例,觀察組患者腹腔粘連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式改良剖宮產術可有效縮短再次婦產科手術時間、有效減少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及腹腔嚴重粘連情況,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關鍵詞】剖宮產術式;婦產科再次手術;影響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24-01
剖宮產是當前孕產婦臨床常用生產手段,但是由于需要開腹進行,存在引發(fā)產婦近期及遠期并發(fā)癥的可能性,對產婦術后康復帶來不利影響[1]。為進一步探討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造成的影響,選取本中心190例再次婦產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中心2015年1月~2018年4月剖宮產術后再次婦科手術患者19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按初次剖宮產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95例)與觀察組(9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296±41)歲;觀察組患者年齡22~44歲,平均年齡(301±4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初次剖宮產時均行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在初次剖宮產時采用傳統(tǒng)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于腹部行縱切口進行手術;觀察組患者初次剖宮產手術采用新式改良剖宮產術,于切開皮膚后依次分離皮下脂肪并剪開筋膜層,進行腹直肌鈍性分離,行腹膜、膀胱子宮反折腹膜縱向切開,后按照傳統(tǒng)手術方法進行子宮手術操作,最后依次縫合腹膜、筋膜層、皮下脂肪及皮膚。在患者再次進行婦產科手術時,嚴格按照患者病情實施對癥治療,同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耗時、術中出血、術后排氣及切口感染情況。
13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再次婦產科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切口感染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腹腔粘連情況。
14療效判定標準腹腔粘連分級判定:0級表示無腹腔粘連情況;Ⅰ級表示切口同網膜粘連較少,且易發(fā)生分離;Ⅱ級表示存在多處粘連,且分離過程中有溢血情況;Ⅲ級表示粘連面積>60%,分離較為困難,會出現(xiàn)嚴重出血;Ⅳ級表示粘連面積為70%以上,且粘連緊密、分離困難。
1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再次婦產科手術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腹腔粘連情況對比觀察組腹腔粘連0級24例,Ⅰ級30例,Ⅱ級35例,Ⅲ級6例,Ⅳ級0例;對照組腹腔粘連0級9例,Ⅰ級22例,Ⅱ級46例,Ⅲ級12例,Ⅳ級6例,觀察組患者腹腔粘連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當前麻醉方式、手術操作水平有效提升及社會觀念逐漸轉變的情況下,剖宮產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而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的發(fā)生率也有所增加,且容易發(fā)生腹腔粘連情況,造成再次婦產科手術的難度上升,降低了手術成功率。另外,在腹膜無法快速愈合的情況下,受到擠壓、失血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xiàn)多種炎性反應,嚴重影響產婦康復及預后[2]。臨床以往采用傳統(tǒng)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術后患者住院時間相對較長,且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的幾率較高,同時也可能會引發(fā)產婦近期或遠期并發(fā)癥,對患者性生活及預后影響較大。新式改良剖宮產術借助于腹腔鏡技術,依照患者陰道生理特點進行手術操作,對患者造成的機體損傷較小,同時并不會影響患者腹腔及盆腔正常生理結構,患者恢復時間短且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3]。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初次剖宮產采用新式改良剖宮產術,結果表明觀察組再次婦產科手術時間耗時短于對照組且切口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腹腔粘連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新式改良剖宮產術可有效縮短再次婦產科手術時間、有效減少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及腹腔嚴重粘連情況,同時并不會對再次手術產生較大影響,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區(qū)潤玲.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4):1912-1913
[2]王菊峽. 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4):472-473
[3]宋春. 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