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寒清[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知識》講述了一位在外留學的哲學碩士張六吉學成歸來回到自己“野蠻”家鄉(xiāng)路途上的所見所聞。在離家三天的路上,張六吉遇到了一個老農民在兒子被蛇咬死后仍一切如故在田間除草并托他向家中捎信,當他來到農民家中報信時農民一家的表現(xiàn)使他感到震驚?;丶液笏麩袅怂械臅烟锏胤纸o農民后離開了家鄉(xiāng)。小說由此揭示出張六吉的知識觀構建由先“識”后“知”向先“知”后“識”的轉變過程。小說中張六吉的知識觀變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知識》中沈從文所寫的知識觀主要具體化為生死觀,主人公張六吉最初的知識觀是在外留學時從書本中習得的近代西方人權與生死觀。近代西方思想界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兩次思想解放運動,以亞里士多德、洛克等為代表的思想家對人權、生命平等及生命意義的追尋等問題日益關注。尊重生命、直面生命成為西方書本中所宣揚的主流生死觀。
張六吉出生在一個小地主家,三十歲出國留學,學習西方人權思想與生命哲學。小說開篇說張六吉信仰那位世界知名的研究人生問題的老博士如同一個神,這位老先生在學術研究上的成就征服了已在哲學領域有所認識的張六吉,在他的幫助下張六吉完成了“人生哲學”的論文。在理論知識的層面,張六吉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知識”,所以他選擇回國將自己的所學奉獻給祖國。
但回國后的張六吉在大都市中卻找不到立足之地,“他同許多人一樣,出了學?;貒鴣頍o法插進社會。想把自己所學貢獻給社會,一時節(jié)卻找不著相當工作。為人縱好,社會一切注重在習慣,可不要你那么一個好人?!雹跁旧系闹R沒能給張六吉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以指引,反而讓他無所適從。無奈之下“他心想:沒有機會留在大都市里,不妨事,不如回到我那個‘野蠻’家鄉(xiāng)去看看吧。那野蠻家鄉(xiāng),正因為在他印象中的確十分野蠻,平時他生怕提起,也從不夢想到有一天會再回轉那個家鄉(xiāng)。但如今卻準備下鄉(xiāng)了?!雹?/p>
書本知識指導下的張六吉回國后處處碰壁,卻仍沒有意識到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去施展抱負。這里已經表現(xiàn)出張六吉的書本知識在中國社會的不合時宜,但十多年在國外樹立的知識觀不會輕易改變,張六吉憑借自己掌握的書本知識堅信自己可以有所作為,踏上了返回家鄉(xiāng)的路途。
小說中張六吉最初樹立的知識觀具體表現(xiàn)為書本中西方社會的生死觀,而當時中西方社會現(xiàn)狀存在巨大的差異,張六吉用西方生死觀來觀照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必然是不合時宜的,這種不合時宜引發(fā)了張六吉對留學時接受的書本知識觀的質疑。
返鄉(xiāng)路上張六吉遇到了農民一家。小說大段篇幅描寫張六吉與農民一家的談話。當他談及被蛇咬死的年輕人,年輕人的父親說:“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地旱澇我們就得餓死,軍隊下鄉(xiāng)土匪過境我們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來,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來哭他,讓草在田里長,好主意!”④受老農民的托付他來到老農民家中將年輕人的死訊告訴他的母親,他的母親說:“我傷什么心?天旱地澇我們就得餓死,軍隊下鄉(xiāng)土匪過境我們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來!死了不是完了?人死了,我就坐下來哭,對他有何好處,對我有何益處?”⑤張六吉感到不可思議問年輕人的姐姐為什么不傷心,年輕人同氣連枝的姐姐告訴他:“爸爸媽媽生養(yǎng)我們,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樣。入山斫木,縛成一個大筏。我們一同浮在流水里,在習慣上,就被稱為兄弟了。忽然風來雨來,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這是常事!”⑥
年輕人三個親人相似的回答使張六吉感到震驚和巨大的沖擊。在回到“野蠻”家鄉(xiāng)路上經歷的一切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他無法想象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會有這樣的事,原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傳統(tǒng)完全喪失殆盡,剩下的只是自私自利冷漠無情。國內農民對生命的麻木冷漠與書本中西方思想家強調的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完善生命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格格不入。
張六吉回國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所學奉獻給祖國。在大都市無法立足,決定回到家鄉(xiāng)的途中所經歷的一切讓他真正認識到了中國的現(xiàn)狀。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國外留學所學的人生哲學的知識根本無法適用于自己的國家。書本上所謂的“知識”在現(xiàn)實中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只是無法實現(xiàn)的虛幻的“知識”,倒是農民一家的“知識”能使他們適應社會生存下去。
農民一家的“知識”與張六吉所學的“知識”不同,他們的“知識”是先“知”后“識”。生活在軍閥混戰(zhàn)的時代,他們在認清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后變得麻木,他們明白只有學會適應社會才能生存。他們的“知識”是一種為了生存放棄親情本想,努力活命的知識,是他們靠地靠自己的農民的知識。事實證明,在當時的社會,只有現(xiàn)實的生存知識才能活下來。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張六吉所學的書本中的人生哲學知識是難以和現(xiàn)實相融的,在他的知識認知中雖有黑格爾的死亡必然性理論,但這些理論還是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基礎上,這使他學習了十幾年的人生哲學與現(xiàn)實形成強烈反差。
回國后張六吉看到農村農民真實的生活現(xiàn)狀,內心受到巨大震撼,開始對書本知識觀產生懷疑,這個階段也是張六吉思想轉變的重要時期。
徹底認清社會現(xiàn)實的張六吉開始落實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上,到家后他給老博士寫信痛罵“老騙子,你應當死了,你教我十來年書,還不如我那地方一個大字不識的鄉(xiāng)下人聰明。你是個法律承認的騙子,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須知道的你卻一點不知道!我肯定說你是那么一個大騙子?!雹卟龤Я巳康臅x擇“留在那個野蠻家鄉(xiāng)里,跟鄉(xiāng)下人學他還不曾學過的一切?!雹嘧詈髴阎鴪笮ё鎳某嘧又模阉型恋胤纸o了做田人,和劉家的青年一起離開了家鄉(xiāng)。
小說結尾寫道:“也許什么地方忽然多了那么兩個人,同樣在挨餓,受寒,叫作土匪也成,叫作瘋子也成,被一群人追著趕著各處都跑到了,還是活著。也許一到那里,便倒下死了。反正像老劉說的,死的就盡他死了,活的還是要好好的活。只要能夠活下去,這個人大約總會好好地活下去的。”⑨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給讀者。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張六吉知識觀的轉變過程:從最初回國時堅信西方書本中的知識觀到在現(xiàn)實影響下對書本知識觀的質疑,最后徹底推翻書本中的知識觀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樹立了新的現(xiàn)實生存知識觀。最終徹底完成個人知識觀的重塑與重構。
沈從文將小說題目寫為“知識”,但通篇未明確提及“知識”,而是將“知識”賦予張六吉和農民一家對待生死的觀念中。上面分析到農民一家的“知識”是先“知”后“識”,而張六吉恰好相反是先“識”而后“知”。這里就涉及“知”與“識”的辯證關系。
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寫道“據近代哲學家的分析,對于同一事物,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知’的方法去知它。最簡單最原始的‘知’是直覺(intuition),其次是知覺(perception),最后是概念(conception)?!雹猬F(xiàn)代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在他的《美學》中把知識分為“直覺的”和“名理的”兩類,將知覺和概念合成為“名理的知識”。這里借用朱光潛先生談到的三種“知”的方式就能清楚地看出“知”與“識”既相互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的關系。
首先這三種“知”具有一定的先后順序,“知”和“識”不能割裂。如果沒有直覺的知識,認知主體就無法再獲得名理的知識達到“識”的階段。因此雖然三種“知”的發(fā)生存在著先后順序,卻無法將三者完全分開。張六吉對知識的認知就出現(xiàn)了斷層現(xiàn)象。他對人的生死缺乏認識,在“知”的三個階段中跳過了直覺的階段,直接從老博士那里獲得更高的知識到了“識”的階段,在美感經驗的傳達過程中產生了跳躍,使得他對生死的認知中沒有自己的最初認知鋪墊,處在一種知識的缺失跳躍狀態(tài)。正是這種認知階段的割裂使張六吉在回國后處處碰壁,面對農民一家的生死觀無法接受。
其次這三種“知”是逐層加深的關系,“知”是“識”的基礎,“知”決定“識”。有了“直覺”才會有“知覺”,其次才有“概念”,才會達到“識”的階段。直覺的知識是對個別事物一般的個別的認識,是一種初級的朦朧認識,名理的知識是對于諸多個別事物的關系的知識。先有直覺的知識的鋪墊,之后才有名理的知識的認知,這種認知就是“識”。就像農民一家的生死觀并非一開始就有,而是在當時混亂的時局中由最初面對死亡的恐懼,到之后見多死亡的平靜,最后發(fā)展為見慣生死的冷漠。這種生死觀的形成,變化到最后確立都是受客觀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自然而然的自發(fā)過程,是符合認知規(guī)律,符合當時社會生存現(xiàn)狀的。
第三,“識”對“知”具有指導的反作用。在完成三種“知”的過程達到“識”的階段后,“識”又反過來指導“知”以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認知。張六吉在農民一家的生死觀認知中補充自己認知的斷層,接受了現(xiàn)實社會的客觀環(huán)境,最后和年輕人一起離鄉(xiāng)就是張六吉完善后的“識”促使他對更高一級的“知”的探索。但即使張六吉的知識斷層得到了彌補,他違背“知”與“識”的認知規(guī)律還是未能徹底解決。小說最后張六吉寫信痛罵老博士是騙子,正是他思想認知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體現(xiàn)。
從美學的角度可以看出“知”與“識”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且不可割裂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橋梁,連接客觀物質世界,以實踐為立足點認識世界,最后以實踐所得的認識指導實踐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完善,最后指導實踐。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中,實踐具有先導性作用。認識是在實踐后的升華,為新的實踐指明方向。
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中存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這里主要側重于感性認識階段的分析。感性認識有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恰好與上文美學中三種“知”的概念一一對應。感覺與直覺對應,是人的感官對客觀事物個別特征的直接反映;知覺與美學中的知覺相同,是人的感官對客觀事物整體特征的反映;表象與概念對應,都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客觀事物的全面把握。
由感覺、知覺最后到表象也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對客觀事物的模糊不全面概念向清晰完整概念的認識過程。這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知”與“識”之間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過程。在哲學中這種感性認識只是認識的初級階段,還要經過長期積累和理性思考后才能到達認識的高級階段獲得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性認識又與理性認識相互融合、滲透,最后統(tǒng)一于實踐。
回到《知識》中,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是推動張六吉思想行為變化的重要因素。張六吉的經歷體現(xiàn)了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但因自身原因張六吉跳過了最初的實踐,跳過了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直接開始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他的認識過程是由認識到再實踐,最后到再認識的循環(huán)。
從實踐觀來看,首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張六吉掌握知識的途徑是間接的,沒有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是不適合國內生活環(huán)境的實踐經驗,就是前文所說的張六吉知識鏈的斷層。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遇到老農民一家是張六吉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實踐,在實踐中張六吉感到了書本知識觀的不足,因此他開始進行探索和思考,開始他的再認識過程。第三,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無論是張六吉最初間接經驗獲得的知識還是經過實踐后再認識獲得的知識,最終都是為了能夠立足于社會改變當時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最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張六吉再認識獲得的知識還是要經過社會生活的檢驗才能得到證明,也就解釋了小說最后張六吉為什么選擇離開家鄉(xiāng),是為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新知識支撐的知識觀。
從認識觀看,首先認識具有反復性。張六吉的知識觀是經過多次變化不斷豐富發(fā)展的,知識觀的樹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相互作用才能形成,這也促使張六吉的思想不斷變化和發(fā)展。其次,認識具有無限性。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張六吉的知識觀不得不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小說結尾張六吉的離開是為知識觀的進一步發(fā)展而探索實踐,對知識的探求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最后,認識具有前進性和上升性。的張六吉知識觀的樹立雖然經歷了多次變化,最終還是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通過以上從美學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展開分析,既對“知”與“識”的辯證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也對沈從文的《知識》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知識》中的張六吉正是那個時代中國知識青年的代表,張六吉知識觀的問題也代表了那一代知識青年在認知上的斷層。以一個典型人物揭示社會現(xiàn)狀正是沈從文小說的深刻之處。
① 從文: 《水云》,《沈從文選集》第10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沈從文: 《知識》, 《新與舊》,岳麓書社1995年版,第192頁,第192頁,第193頁,第195頁,第196頁,第198頁,第198頁,第198頁。
⑩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