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大學剛畢業(yè)時,我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城市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說“離家不遠”,其實是比較而言,當時與我同時進入公司的幾個同事都是外省的,我離家最近,也有幾十千米的距離,坐車來回需要好幾個小時。于是和幾個新來的同事一樣,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周末才回家。
記得第一次發(fā)工資后,母親要我邀請同事來家里吃飯,我以“不是太熟”為由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母親大概不懂,同事之間其實不必太過親密的。母親卻堅持說:“正因為不熟,大家才應(yīng)該聚聚,多了解一下嘛!他們也和你一樣都是孩子,回家不方便,來咱這里就當回家了?!?/p>
最后,我拗不過母親,只好邀請了幾個同事。
請客那天,母親簡單準備了幾個家常菜,然后開始剁肉餡兒。
“媽,你打算請人家吃餃子?”我吃驚地說,“現(xiàn)在年輕人都不喜歡吃餃子了?!?/p>
母親笑了笑說:“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如餃子。餃子里有肉有菜有面,又好吃又實惠。你們小時候,哪個親戚來咱家不是嚷著要吃餃子呀!”
母親的話倒勾起了我的回憶。也許是母親有自己的秘訣,她做出來的餃子格外好吃。在我小時候,不僅我們?nèi)蚁矚g吃,親朋好友也都很喜歡吃。
每次來家里做客,大人們不好意思說什么,孩子們可是毫不客氣地要求吃母親做的餃子。
母親笑著連連點頭,然后一邊不疾不徐地剁餡兒,一邊和親友們嘮家常。
調(diào)好餡兒,和好面后,親友們都挽起袖子,圍在一起搟面皮、包餃子。每每這時候,家里其樂融融,一片歡聲笑語。
既然如此,我也就隨了母親的意,幫她洗蔥剁姜,打起了下手。
同事們?nèi)缂s而至,母親熱隋地招呼他們坐下喝茶。
“姑娘,你老家是哪里的?”
“山東章丘?那里的大蔥最好,個大蔥白也多,好吃。”
“小伙子你看起來太瘦了,應(yīng)該多吃一點,以后有空就來,阿姨給你做好吃的?!?/p>
母親親熱地和同事們聊著天,手上的活也沒耽擱,一手托餃子皮,一手放餡兒,眨眼工夫就捏出了小巧玲瓏的餃子。
等餃子煮好端上桌子時,母親早就和同事們熟絡(luò)起來,甚至比我對同事的了解還多,這個不愛吃蒜,那個喜歡吃醋,這個的蒜汁里要多放點辣椒……
一頓飯吃下來,同事們初來時的拘謹早就不見了。
后來只要有空,大家都會來我家里玩,吃母親包的餃子。大家都說,看到母親就會想起自己的媽媽,吃著母親包的餃子,更有一種家的感覺,很親切,很溫暖。我和同事們的關(guān)系自然也相處得非常融洽,極少有一般意義上的鉤心斗角,工作起來特別舒心。
一次讀到汪曾祺先生的《家常酒菜》,里面有一段話:“家常酒菜,一要有點新意;二要省錢,三要省事。偶有客來,酒渴思飲。主人卷袖下廚,一面切蔥姜,調(diào)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顯得從容不迫,若無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腳亂,客人坐立不安,這酒還喝個什么勁!”突然想起母親平日里的待客之道,不覺拍手叫好,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