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尹東
我們觀看一部影片時,最有價值的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讀電影的思想。當我們和一部影片“人影合一”時,我們就會在電影故事中看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觀被印證、被詮釋,那種欣慰和感動是無與倫比的。
看電影,確確實實看的是自己的心。
比如,看《大魚海棠》。
《大魚海棠》是2016年最有沖擊力的動畫片之一。2017年12月3日,《大魚海棠》獲得了第15屆布達佩斯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的最佳動畫長片獎。
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我認為它都當之無愧。
《大魚海棠》的故事很神奇:在海洋深處,生活著掌管人類世界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其他人”。居住在“神之圍樓”里的女孩椿,在十六歲生日那天化作一條海豚到人間巡禮,結果卻被大海中的一張網(wǎng)困住,人類男孩鯤因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為了報恩,她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幫助鯤的靈魂——一條拇指大的小魚,成長為比鯨更巨大的魚重回大海。歷經(jīng)種種困難與阻礙,在湫的幫助下,鯤終于獲得重生。但這一過程卻不斷違背“神”的世界規(guī)律而引發(fā)了種種災難。椿、湫、鯤,都與彼此糾纏的命運斗爭,終干各自得到了圓滿。
看《大魚海棠》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梳理自己對“愛”的認識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最讓我感慨的,就是和兒子對話——我們在對話中探討了《大魚海棠》中的愛。兩代人,確實有較深的代溝。討論影片的過程,也是我們努力填平這溝壑的過程。
這些對話,便是我的“另類劇評”。
15歲的兒子先我看了這部電影。然后,他“指點”我如何看《大魚海棠》。兒子發(fā)表了三點意見:第一,動畫音樂都美,好看。第二,劇情很狗血,典型的“三角戀”故事,湫是椿的“備胎”,湫不值得,這故事也虛假!第三,兒子特別提醒我,一定要看到最后,演職人員名單完后,還有一個小彩蛋。兒子囑我千萬千萬要看完,不要提前離場。
兒子的叮囑,我都牢記在心。所以,我看《大魚海棠》的時候,就特別注意了湫這個角色,特別關注了影片深藏在最后的“大結局”。
抑或是成年人視角的原因,我的看法跟兒子不太一樣。
下面是我跟兒子的交流。我把這交流,也贈予更多的年輕朋友們,也許,會對你們有所肩示。
我這樣跟我的兒子說:
首先,兒子,我們要問,為什么導演要把湫最后成了靈婆接班人的情節(jié)放在影片結尾的結尾,“藏”得那么隱蔽,以至于讓很多觀眾都錯失了這個“大結局”?你想過這么安排的苦心嗎?
媽媽是這么看的:這自然是導演的故意為之,刻意為之。他就是想表達這么一個觀點——你越不刻意追求,你越能得到。其實,故事的結尾,湫是去“領死”的。為了幫助椿,他甘愿賭上自己的生命。最后,他在愛情上的奉獻精神感動天地,他不僅沒有死,相反,他獲得了永生,成了真正的“神”。
記住,兒子,這是童話故事,或者,是神話傳說,是編劇的一個“夢”。讀童話,讀神話,要把故事放在童話神話的語境中,去體會創(chuàng)作者的用心。這類文學作品,是不能簡單地和生活類比的??伞氨取钡模枪适碌膬?nèi)核。
《大魚海棠》的導演是不是想表達這個意思呢:深摯純粹的愛,超越了占有欲念的愛,是永恒的幸福,和永恒的存在。
關于“狗血”的評價,網(wǎng)絡上跟你持一樣觀點的人也不少。媽媽的見解稍有不同。
用現(xiàn)代人的“備胎”一詞來定義湫是比較野蠻的。你們最不滿的就是“湫一直愛椿,但椿一句‘我從來都是把你當哥哥就把湫打發(fā)了”。但親愛的兒子,這就是愛情的真相:喜歡不是愛。愛情是一種神秘的、不可理喻的情感。就像媽媽,高中時代,大學時代,愛媽媽的男同學挺多,但最后媽媽選擇的是你爸爸。如果用世俗的觀點來簡單評價,不過就是在媽媽眼里“你爸爸比那些男同學更優(yōu)秀”。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媽媽的選擇跟優(yōu)秀無關,跟“有沒有愛情的緣分”有關。我想,湫愛椿而不得,并不是一件尷尬的事,他們沒有夫妻緣分,只有兄妹緣分罷了。
所以,親愛的兒子,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也成了“備胎”,不必太難過。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個女孩子是命中注定屬于你的。其他的,不管是你喜歡的,或者喜歡你的,他們對于你生命的意義,并不在于成為戀人,而是讓你練習其他愛的方式。我們的成長,需要很多種愛的滋養(yǎng),并不僅僅是男女戀人之愛。
湫的可愛之處在于:當他已經(jīng)知道椿不可能如他愛她般愛他的時候,他依舊愿意為她付出全部。
湫的愛,和情欲無關,和占有無關,而僅僅和“愛”本身有關。這種“愛”的邏輯是:我愛這個女孩子,我就要讓她幸福。我愿意為了她的幸福,而奉獻出我自己。
注意,他的“奉獻”,不是絕望之后的痛苦選擇,而是心甘情愿,是歡欣喜悅的。
這種愛,叫作付出型人格的愛。愿意這么做的人很少,能做到的人更少。因為稀缺,所以珍貴。
《大魚海棠》,講的都是這樣的愛。
鯤愛椿,尚在萌芽狀態(tài)。那是一個人對一只海豚的愛。雙目的凝視,不可知力量的牽引,那一條條江,一個個海域的追隨……彼此還不知道,但愛情已經(jīng)在生長。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在椿被漁網(wǎng)困住,性命攸關的時刻,鯤跳入了海中,在弟弟妹妹們的驚呼聲中,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她。
愛情是不講道理的。一旦發(fā)生,那就是天雷劈地火,你的一切都跟我有關。不講邏輯,不計成本。世俗的功利,根本不在愛情的天平上。
所以,紀伯倫說:美,就是我一見到她,就甘愿為她奉獻一切,甘愿不向她索取任何回報。
昨天媽媽看了文章導演的電影《陸壵知馬俐》,其中趙奔和方灰灰的一見鐘情,就是這種。愛情是人性中最神秘莫測的一環(huán),不能拿到科學實驗室去解剖做學理分析的。愛情是不講理的。
鯤為椿奉獻出了全部。所以,不,在這個地方不能用“所以”,如果椿僅僅是因為鯤的奉獻才決定奉獻自己的話,這個故事,就不夠感人了。
我以為,椿要救鯤,不僅僅是因為要報恩,更為重要的是,鯤是椿的成人禮上第一個向椿展示了人類世界的美好,第一個開肩椿心之門的人。和鯤的相遇,才是椿這位少女真正的成人儀式。
救鯤,就是挽救自己的情竇初開,就是重新打開自己對美好未來的想象。對一個剛剛踏上情愛之旅的少女而言,往往第一眼愛上的,就是她的全世界。
鯤愛椿,無所保留;椿愛鯤,也無所保留;而湫愛椿,更無所保留……
《大魚海棠》,就是這么一個讓不能循環(huán)的愛最終循環(huán)起來的故事。
因為愛,鯤得以起死回生;因為愛,椿得以化身為人擁有夢想中的愛情;因為愛,湫成了神……
所有人,都因為愛,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和自我成全之路。
特別是椿,在追愛護愛的過程中,救贖了對方的靈魂,也洞悉了世間的秩序。
網(wǎng)絡評價她“為了一己之愛,而拋棄親人族人”。那是沒有看懂電影。故事中,椿漸漸學會了承擔,學會自我修復,和修復世界。
在天崩地裂的一刻,她告訴鯤“我不能再陪你,我得回家,挽救我的族人”。她化為海棠樹,堵住海天之門。她以余生化為風雨,伴隨鯤的終生。
這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椿的生命在這個時刻,真正擺脫了小我之愛,向清明和完滿的大愛走去。
而湫呢,雖然他的愛情沒有椿的回應,但他心中的“愛”還在。他聽從內(nèi)心的呼喚,踏上幫助椿和鯤的旅程。他的自我奉獻讓他的愛不斷升華,讓他自己最終永恒。
這就是佛教中的“慈悲”和“渡人”?!按取笔请x苦,“悲”是予樂。慈悲之人,必得圓滿。渡人和自渡,從來相通。
《大魚海棠》講的這個故事,并不新穎。但絕不陳舊。愛,是永遠的文學命題,永不過時。
網(wǎng)絡上有一段影評深得我心——
電影告訴我們:愛,仍是人生唯一的救贖之路。
只有沿著這點人性的微光,我們才能從蒙昧與黑暗,痛苦與狹隘中,逐漸走出,抵達自由和幸福。
這不是廉價的敷衍,而是篤定的信仰。
它被人類歷史證明過,也被個體經(jīng)驗驗證過。
有情,希望在。有愛,意義存。
是的,雖然愛自有其命運,自有其輪回,自有其變數(shù)。也許,它會帶來離別,也會遭遇悲苦。但,你只要跟隨它,一直往深處走,救贖與成長,就會慢慢發(fā)生。
那時候,挫折人心,一如沙礫入蚌,也是一種對愛的磨礪。若干年以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愛已將其包裹,成為珍珠,在人間歲月里,瑩然閃爍。
兒子,這就是媽媽的第一個領悟:愛到深處是什么?愛到深處是奉獻。
還有一個領悟,也想說給你聽,親愛的孩子。
我是懂湫的。懂湫為什么“深愛而不能愛還能為愛奉獻”。什么是好的愛?好的愛不僅僅是愿意奉獻,好的愛的最重要的特質(zhì)就是:因為我愛你,所以你一定要活得更好;因為我懂你的愛,所以,我要活得更好。
大概五年前,媽媽曾經(jīng)在全國上過一個很重要的課,課題叫《死法、活法、愛法、寫法——向<泰坦尼克號>學寫作文》。這堂課,講到“愛法”時,我做了一個整合,請哥哥姐姐們比較《泰坦尼克號》和《唐山大地震》。在這兩個故事中,兩位女主角——露絲和元妮都在猝然而至的大災難中失去了自己的愛人,但她們之后的人生命運完全不同。
露絲活得熱烈幸福。101歲時,腳趾甲上還涂著紅色指甲油,銀發(fā)飄飄,美麗動人。《泰坦尼克號》的結尾,露絲安睡,鏡頭在她各個年齡段的美麗照片中緩緩掠過,意味深長。
元妮呢,32年里一直活在心靈的廢墟中。唐山城如鳳凰,早已涅粱重建,但是她無法重建自己的生活。在內(nèi)疚和失去的痛苦中苦熬余生。
我問孩子們:你喜歡哪一個故事?我問女同學:你愿意做露絲還是元妮?我問男同學:假如你必須在災難中為了愛人而死去,那么,你在九泉之下,你愿意你的愛人像露絲一樣活,還是像元妮一樣活?
兒子,此刻,媽媽問你,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
媽媽的選擇很清楚:我如果是女人,那我要做露絲!如果我是男人,我希望我的妻子在我死后,也像露絲一樣活。
理由很簡單。好的愛情,最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或者說,唯一的衡量標準,那就是讓對方更富生命活力,更愛生活,更充滿生命的力量和智慧。
《泰坦尼克號》講的就是這樣的“好愛情”。大難來臨,杰克把生的可能留給了露絲,并且,一直,一直,哪怕在生離死別的最后時刻,還在鼓勵,不,是哀求露絲:好好活下去,相信自己能夠活下去,相信“你會擺脫困境的……你會活下去,你會生一大群孩子,看著他們長大成人,你會成為老太太,壽終正寢,死在家里暖和的床上”。
訣別的痛苦和寒冷饑餓的威脅讓露絲已經(jīng)不想活了,也幾乎沒有力氣活了。但她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她必須活下去,且還要活得精彩活得燦爛。唯有這樣,才能告慰大西洋底下的杰克,唯有這樣,杰克奉獻的價值才能呈現(xiàn),這段愛情才能永生。
她做到了。
《泰坦尼克號》之所以成了經(jīng)典,不僅僅因為拍攝的技巧,演員的演技,還因為它傳達出來的價值觀。
而《唐山大地震》呢?那是“好的愛情”嗎?不,那是感人的愛情,感人的親情,但絕不是“好的愛情”“好的親情”。
過度的內(nèi)疚和無法自我治療“失去”的傷痕,終生都找不到“失去”意義的人,不是因為她還在愛別人。
網(wǎng)絡上有評價《唐山大地震》:要說拍攝技術,中國也許只比西方差50年,但若談價值觀,也許中國比西方差500年。在人性上,馮小剛是后退的……
我看了《唐山大地震》也里外難受。這個評論,雖然有些苛刻,但我是理解的。
上這個課,后來被一些同行質(zhì)疑——他們認為我褻瀆了中國所謂的“貞操文化”。我懶得回應。我心里想:很簡單,如果那元妮是你女兒,是你妹妹,你愿意她三十多年都活成這樣嗎?
親愛的孩子,你剛剛進入青春期,你會慢慢地走進愛情。媽媽想告訴你,愛情有兩種:
一種叫占有型人格的愛。這種愛的特質(zhì)是:不能擁有,變愛為怨;不能擁有,變愛為害;不能擁有,同歸于盡。這種愛的呈現(xiàn)方式,也包括那種“主動被占有”的愛,其外在表現(xiàn)就是“不能擁有,自暴自棄”。
你讀過不少小說,比如《神雕俠侶》中李莫愁對陸展元的愛,尹志平對小龍女的愛,都是這樣的愛。這類愛,具有毀滅性——毀滅他人和自我毀滅。
還有一種叫付出型人格的愛。這種愛的特質(zhì)是:我愛你,就給你自由;我愛你,就要讓你幸福;我愛你,可以與你無關……
媽媽的叮囑是,不管愛得有多深,如果遭遇了“占有型人格”的愛,請趕快放手,放棄,甚至逃離。
付出型人格的愛,才更有可能成全自己,成全他人。
好的愛,骨子里全部都是接納,共同建設,主動成長,會讓愛者和被愛者成為最好的自己。
湫就是這樣做的。因為愛椿,所以,他讓椿去愛己所愛,去成就自己。椿回應了這樣高貴的愛,在必須要做出選擇的關鍵時刻,她也愿意奉獻,并且在奉獻中脫胎換骨。
杰克也是這樣做的。因為愛露絲,所以,他把生的希望讓給露絲,把最美好最頑強的生命能量,傳遞給露絲。露絲回應了這樣的愛。她的一生,酣暢淋漓,到了垂暮之年,依舊享受生活,相信愛情。
這些,才是真愛,才是深愛!
這就是媽媽今天要告訴你的第二個領悟:愛到深處是成全,是成長與自我成長。
愛情的原則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悅人,和,悅己。
《大魚海棠》因為展示了這樣的愛,所以,它成了一部“看點”很多的動畫片:兒童,可以看傳奇的故事,絢爛的動畫;而成人,則看內(nèi)核,看到從精神和血脈中延伸出來的愛的“靈性”和“神性”。
真正經(jīng)歷了《大魚海棠》的觀眾,將更懂愛,更會愛。
這便是觀影的魅力。
我們和一部好電影邂逅,就是和內(nèi)心深處的那一個更好的“我”邂逅。我們觀影時,既找到了自己,也提升了自己。
“愛”是人性永恒的話題,也是電影中永恒的話題。男女之愛如此,其他的愛更是如此。
下一期,我們將帶你走入阿米爾·汗的另一部經(jīng)典《地球上的星星》,去認識另外的一種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