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芳
任戰(zhàn)利,西北大學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及三秦人才津貼。西北大學礦產與普查勘探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西北大學含油氣盆地研究所副所長、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地質學系學術分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石油學會盆地分析學組副組長及秘書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流體地球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及地熱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石油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關系、油氣地質綜合評價、地熱資源評價與開發(fā)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原“973”項目課題及油田企業(yè)重大基礎研究等項目50余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陜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等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10余項,1996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及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2003年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石油學報》、Geological Journal、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AAPG Bulletin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80余篇,被SCI、EI收錄30余篇,出版專著3部。
從1979年考入西北大學的那一刻起,任戰(zhàn)利30多年的歲月都在這里度過。西北大學留下了他青春奮斗的印記,而他把更多的熱情奉獻給了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專業(yè)。多年過去了,任戰(zhàn)利依舊堅守在自己熱愛的研究領域,他感慨說“把自己一生的青春汗水都灑在這里了”。30多年來,任戰(zhàn)利一直奮戰(zhàn)在科學研究及教學一線,為我國石油工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人才。在研究工作中,他勤于鉆研,勇于拼搏,不畏艱險,曾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羅布泊無人區(qū)、柴達木盆地等條件異常艱苦的地區(qū)冒著生命危險開展野外工作,對中國北方10余個含油氣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關系及油氣評價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yè)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艱難的求學之路
作為高考制度恢復后的第三屆大學生,任戰(zhàn)利1979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西北大學,他說,能被地質學系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專業(yè)錄取還是比較幸運的?!拔鞅贝髮W石油專業(yè)具有輝煌的歷史,對我們國家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闭沁@份榮譽感、使命感及對專業(yè)的進一步了解,讓任戰(zhàn)利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專業(yè)。
說起讀大學的4年時光,任戰(zhàn)利坦言:“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大學生活還是比較艱難的?!贝蠖跐h中野外實習完剛回來的任戰(zhàn)利得到了一個噩耗——父親罹患肺癌晚期,短短幾個月后,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突如其來的變故,對當時的任戰(zhàn)利打擊很大。父愛如山,任戰(zhàn)利始終謹記父親的人生指導。從老家長安到學校有30公里,每個周末他都是騎自行車往返30公里,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要幫著家里干農活,照顧家里,盡管頂著如此大的壓力,但任戰(zhàn)利更加刻苦學習,在畢業(yè)時,他以全班各科總成績第一名獲得留校任教資格。也正是從那時起,任戰(zhàn)利真正進入了石油天然氣地質領域。
從助教開始做起,任戰(zhàn)利一步一個腳印,克服種種困難,先后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趙重遠教授從事盆地構造、盆地熱演化與油氣關系的研究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為了感興趣的松遼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關系研究,到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做企業(yè)博士后研究工作。碩士期間,他研究晉西北呂梁山區(qū)寧武盆地西北緣斷裂構造演化,研究區(qū)山高溝深,生活困難,交通不便。跑野外工作時,他租個自行車深入大山深溝,一個人穿進深溝觀察、采樣,深溝穿了一條又一條,晚上就只能住在當地老鄉(xiāng)家里?!按笊缴钐幧顪侠锍o一戶人家,一個人在深溝里跑野外現在想起來都有點害怕,當時年輕膽子大,但確實挺危險的?!惫し虿回撚行娜?,經過多年的奮斗,1995年任戰(zhàn)利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9年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2001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油氣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在國家發(fā)展中占重要的地位,油氣開發(fā)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意義非常重大?!笆吞烊粴庵饕怯袡C質經過沉積深埋藏以后受溫度的作用形成的,溫度演化歷史控制了油氣的生成、成藏過程。”任戰(zhàn)利講到,他的工作就是在沉積盆地里尋找石油和天然氣?!把芯砍练e盆地溫度的演化過程,搞清楚溫度的演化歷史,就可以確定沉積盆地主要是生油還是生氣,是什么時候、在何處生油、生氣,溫度的演化歷史對油氣評價與勘探有重要指導作用?!?/p>
青藏高原環(huán)境異常惡劣,海拔5000米以上嚴重缺氧,人跡罕至。1996年,任戰(zhàn)利和考察隊一起穿越青藏高原,在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的羌塘盆地進行野外考察及采樣。盡管遇到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但他們圓滿完成了科學考察任務,在羌塘盆地熱演化史研究上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
在新疆羅布泊無人區(qū)進行野外工作、多次考察塔里木盆地野外剖面、穿越阿爾金山迷路、翻越東北長白山無人區(qū)時越野車深陷泥潭拋錨……種種艱險,歷歷在目。任戰(zhàn)利坦言,“有一次穿越阿爾金山無人區(qū),差一點就回不來了。”盡管途中遇到了無數困難,但他卻風輕云淡地說:“在工作中遇到各種困難在所難免,在困難面前只有一個信念,就是一定要想盡辦法克服各種困難完成工作任務,堅持到底?!?/p>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天道酬勤。正是堅持這些信念,30多年來,任戰(zhàn)利謝絕了多所高校及油田企業(yè)的邀請,立志扎根西部,在研究工作中勤于鉆研,勇于拼搏,不畏艱險,足跡遍布中國北方沉積盆地。以中國北方諸沉積盆地為基地,以各大油田為依托,對中國北方10余個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關系進行了持續(xù)、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在大地熱流測定、盆地熱史恢復、構造熱事件確定、抬升冷卻時期、油氣成藏期次、油氣富集規(guī)律、油氣綜合評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他先后在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在疊合盆地熱史恢復、構造熱事件確定、抬升冷卻時期、油氣成藏期次等系列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盆地熱演化史研究領域形成了西北大學新的特色學科方向。他首次確定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存在構造熱事件及構造熱事件控制了油氣的生成高峰期及成藏期的研究成果,在《中國科學》《石油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被學術界廣泛引用,受到產業(yè)界的普遍認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014年發(fā)表在《石油與天然氣地質》上的《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致密油成藏條件及主控因素》論文,入選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
他主持或參與的項目先后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10余項,其中“油氣煤鈾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論技術創(chuàng)新與多能源礦產協(xié)同勘探”獲2013年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2);“陜甘寧地疊合盆地沉積構造熱演化史恢復技術在油氣田勘探中的應用”2011年年度獲陜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1);“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研究”獲2001年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1)。其完成的博士論文《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恢復及其對比研究》獲2003年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該優(yōu)秀博士論文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地質勘探領域第一篇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
探索奧妙,矢志不渝
疊合盆地沉積構造熱演化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及實用價值,是當代地球科學研究的前緣課題及熱點領域。中國北方疊合盆地類型多樣,沉積構造熱演化史復雜,對其熱演化史恢復難度很大。
任戰(zhàn)利多年來在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恢復及與油氣關系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為了研究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他利用一切機會,虛心向國內外同行專家學習,與地質學系多位老師進行了科研合作,深入研究工作第一線,從野外、采樣、分析樣品等基礎工作做起,足跡遍布中國北方沉積盆地,為盆地熱演化史恢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任戰(zhàn)利項目組在原“973”項目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等項目的持續(xù)支持下,對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關系進行了30多年持續(xù)、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工作,獨立完成了《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研究》專著,在探索中國北方沉積盆地熱演化史規(guī)律及與油氣關系方面取得了系列創(chuàng)新性成果——
博采眾家之長,結合我國盆地多為疊合盆地類型多樣,后期改造強烈恢復難度大的實際,將盆地構造演化、后期改造、古地溫研究方法相結合,提出了地溫場存在改造的概念及分演化階段真實恢復疊合盆地熱演化史的創(chuàng)新性思路及新方法;首次確定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存在構造熱事件;應用磷灰石裂變徑跡等先進方法和技術首次確定了鄂爾多斯盆地存在大23Ma以來的快速抬升冷卻事件,恢復了鄂爾多斯盆地構造熱演化史及生烴史;應用多種古地溫研究方法,分別恢復了中國北方10余個盆地的古地溫演化史;發(fā)現中生代晚期阿爾金斷裂以東盆地地溫梯度較高,確定了中生代晚期阿爾金斷裂以東存在一期具有區(qū)域規(guī)模的構造熱事件;揭示了中國北方古生代以來盆地熱演化史的規(guī)律及其與油氣的關系;劃分了中國北方主要盆地熱歷史類型,建立了不同地熱歷史類型盆地的油氣主生烴期、成藏期次的關系模式;在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進行精確刻畫的基礎上,應用多種新方法確定了中國北方主要盆地油氣成藏期次,預測了油氣有利區(qū)帶;確定了中國北方盆地一批大地熱流數據,填補了大地熱流研究的一些空白區(qū)。
以上完成的系列創(chuàng)新性成果,密切結合油田勘探實踐,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實踐性強,有效指導了多個含油氣盆地大油氣田的油氣勘探開發(fā)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yè)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成果榮獲了2001年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1),2005年、2010年、2011年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華北克拉通西部大型沉積盆地中生代以來地熱場及巖石圈動力學的研究對華北克拉通西部盆地巖石圈區(qū)域動力學演化及機制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對華北克拉通西部地區(qū)大型沉積盆地的油氣煤的成藏、成礦及富集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任戰(zhàn)利團隊在對華北克拉通西部鄂爾多斯盆地、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構造熱事件多年研究的基礎上,針對華北克拉通西部盆地熱巖石圈的厚度及熱動力學演化歷史研究薄弱的實際,凝練了關鍵科學問題,明確了創(chuàng)新思路及方向。于2016年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鄂爾多斯、沁水沉積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溫場對巖石圈動力學演化及油氣賦存的約束作用”,經過網評專家評審、現場答辯、專家組嚴格評審程序,在激烈競爭中獲得批準立項。目前該項目進展順利,已經取得重要新進展。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將為克拉通及大型沉積盆地區(qū)域動力學演化及對油氣賦存的控制作用等科學問題的解決做出重要貢獻。
“科研價值在于服務社會”
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評價工作,緊密結合油氣勘探工作,對油氣勘探有重要指導作用。多年來,團隊在陜甘寧盆地系列創(chuàng)新性成果緊密結合油氣勘探實踐,應用盆地沉積構造熱演化史恢復技術及油氣系統(tǒng)分析評價技術,對陜甘寧盆地古生界、中生界油氣系統(tǒng)進行了劃分及系統(tǒng)評價,預測了中生界、古生界油氣有利勘探區(qū)帶,有效地指導了陜甘寧盆地油氣勘探工作及大油氣田的發(fā)現,為油氣增儲上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2)及陜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1)。
油氣是國家重要的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資源,面對有限的油氣資源,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地尋找新能源。在這些新能源中,地熱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受到大家的熱切關注。任戰(zhàn)利在從事油氣綜合評價及勘探的同時,早在1989年就從事盆地地熱場及資源評價的研究工作。盆地現今地溫場是恢復古地溫場的基礎,在多個科研項目的支持下,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他確定了中國北方盆地現今地溫梯度變化規(guī)律,確定了一批地溫梯度、大地熱流數據,填補了地熱研究的一些空白區(qū),為中國北方沉積盆地地熱資源評價與開發(fā)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西安市礦產局、水務局特聘地熱專家,任戰(zhàn)利多年來一直參與陜西地區(qū)的地熱資源評價與開發(fā)利用工作,在地熱資源評價、西安地熱田地熱尾水回灌、示蹤劑實驗及推動地熱新能源勘探開發(fā)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2000年在大慶做博士后期間,他與大慶油田研究院合作,對大慶市區(qū)地熱資源進行了詳細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開發(fā)利用方案?!翱蒲械膬r值在于服務社會”任戰(zhàn)利說,“不管是油氣還是地熱新能源勘探與開發(fā),滿足社會需求,服務于社會是一種快樂和個人價值的體現 ?!?/p>
“我是大慶油田和西北大學聯合培養(yǎng)的第一個博士后?!弊鳛槠髽I(yè)高校聯合培養(yǎng)的第一個博士后,任戰(zhàn)利說,“在全國最大的國有企業(yè)大慶油田做過企業(yè)博士后,企業(yè)的經歷對我影響比較大。大慶油田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油企業(yè),它不僅關注學科前沿一些新的理論和技術,同時它更重視技術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币舱沁@樣的經歷,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任戰(zhàn)利非常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盀槠髽I(yè)培養(yǎng)好所需人才是我們的責任”,任戰(zhàn)利說道。
除了科研,任戰(zhàn)利先后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過盆地熱演化史研究方法及進展、石油地質進展、現代油氣綜合勘探、石油經濟評價等課程,在教書育人上任戰(zhàn)利也成就顯著,多次獲西北大學先進個人獎,2017年榮獲西北大學科研獎及“師德標兵”稱號。行為世范,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努力學習,報效祖國;認真對待教學工作,不斷補充最新研究成果、新資料及國內外典型案例,提高教學針對性及實用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任戰(zhàn)利為我國石油工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人才。他所帶的60多名研究生們已成為高校、研究所、企業(yè)的中堅力量,有的已走上重要領導崗位。
而說到教書育人和師德傳承,任戰(zhàn)利多次談到了自己的導師?!拔业膶熩w重遠教授對我影響很大,長期以來跟隨趙老師從事科研工作,他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深邃的思想以及寬厚為人的品格,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同時也激勵著我自己以事業(yè)為重,不斷奮斗。”任戰(zhàn)利說到,“不管過做什么工作,都需要熱情、勇氣及毅力,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執(zhí)著精神?!?/p>
目前,任戰(zhàn)利和團隊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及國家“十三五”重大專項專題等研究工作,“我們計劃完成好承擔的項目,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完成好和企業(yè)的合作項目,能真正為企業(yè)解決實際問題,指導生產,為油田勘探開發(fā)、地熱資源勘探開發(fā)作出新貢獻。另外,就是培養(yǎng)好年輕人,建設好我們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的實驗平臺,作為西北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國家重點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要為我們的學科發(fā)展和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闭劦轿磥淼囊?guī)劃,任戰(zhàn)利滿懷激情和信心。“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是國家、各位老師培養(yǎng)了我,今后繼續(xù)努力奮斗,奉獻社會!”
把青春汗水灑在西北大地,把熱情奉獻給油氣科研事業(yè),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專業(yè)的人才,服務于社會,“不畏艱險,不懈追求,壯心不已”,這正是30余年來任戰(zhàn)利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