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前哨
先進的軍用無人機(尤其是具備多種功能的偵察/攻擊無人機)的問世與大量使用,已經對現代高技術局部戰(zhàn)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一影響還將隨著空中機器人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軍用無人機裝備數量的增加而日益擴大。
按照五角大樓的規(guī)劃,十幾年后,美國空軍將有1/3的飛行聯隊配備無人駕駛飛機?!翱罩袡C器人”將逐步成為航空兵部隊的主力作戰(zhàn)機種之一。在未來的戰(zhàn)場上,無人偵察機、無人攻擊機很可能會作為軍事行動的“尖兵”和“尖刀”,首當其用,率先出擊。
然而,事物的發(fā)展和因果變化總是相互依存的,當你用一種新式武器威懾或打擊對手時,別人也會發(fā)展類似的裝備來恐嚇你。軍用無人機就如同一把懸在人們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劍,雙方都有可能被籠罩這柄利刃的鋒芒之下。面對日益嚴重的無人機威脅,如何對付敵人的無人偵察機、無人攻擊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各國軍隊防空作戰(zhàn)的重要研究課題。
2011年9月,美軍退役中將戴夫·德普圖拉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鑒于其他國家的無人機發(fā)展計劃,五角大樓必須考慮“設計和建立一個有效的防空體系。該體系能夠迅速應對敵方無人機的威脅,同時不會誤傷友軍的飛機和導彈”。他表示:“在過去20年里,我們在空中占據絕對優(yōu)勢,但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想象一下,一旦有幾百架敵方無人機在活動,我們將如何來明辨敵友,并且如何在有效對付‘壞蛋的同時,讓我們的無人機和其它飛機繼續(xù)執(zhí)行任務?”德普圖拉還特別強調說:“如果今天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的話,一旦在戰(zhàn)斗中首次遭遇此類的狀況,我們將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據外刊透露,美國陸軍已開始把無人機列為未來五大空中威脅平臺之一。這五大空中威脅平臺包括: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無人機。
美軍未雨綢繆,將無人機作為未來作戰(zhàn)的重要課題而加以研究,預先埋下伏筆,是有其道理的。因為相比于有人駕駛的軍用飛機,發(fā)現、跟蹤和攔截無人機的難度要大得多。倘若敵對雙方都在戰(zhàn)場上大量使用外觀相似的無人偵察機、無人攻擊機,那么,準確地判明其性質,正確地區(qū)別出甲方、乙方,將更為困難。面對滿天的空中機器人和無所不在的電磁波,防空部隊需采取什么樣的戰(zhàn)術技術對策,才能有效應付如此復雜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呢?這確實是需要認真加以研究的。
打軍用無人機的難點
現代軍用無人機的種類繁多,用途不同,性能各異:有的噸位很大,有的尺寸很??;有的飛得極高,有的飛得極低;有的飛得很快,有的飛得很慢;有的續(xù)航時間極長,有的留空時間極短;有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很小,有的紅外信息特征很低;有的機動性較強,有的機動性較差;有的造價非常高,有的成本非常低;有的采用程控,有的采用遙控;有的用于光學偵察,有的用于電子偵察和電子對抗等等。顯然,與抗擊有人駕駛的作戰(zhàn)飛機相比,反無人機要復雜得多。面對數量龐大的不同類型、不同特性的空中目標,僅僅使用1~2種武器系統與之對抗是很難達到目的。即使像美國這樣的軍事超級大國,有時也無能為力。
2006年5月,伊朗1架無人偵察機曾對位于波斯灣內的美國海軍的“里根”號航母進行了航空偵察。據報道,該機在“里根”號上空盤旋了25分鐘后才被美軍發(fā)現。在玩了一把驚險游戲之后,這架無人偵察機毫發(fā)無傷地安全返回。為了炫耀,德黑蘭當局在電視節(jié)目中公開了該機拍攝到的偵察圖像。此舉,對五角大樓來說無疑是一個羞辱。它表明:擁有先進的偵測手段和精確打擊能力,掌握了海灣地區(qū)制空權、制海權和制信息權的美軍,并不能完全保證戰(zhàn)場信息的單向透明。只要裝備了無人偵察機,即使是像美國那樣強大的國家,其行動也難免會處于對手的監(jiān)視之下,尤其是在波斯灣這類活動區(qū)域狹窄的地方。
那么,在現代戰(zhàn)爭中,用高技術武器實施反無人機作戰(zhàn)的難度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歸納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看不見,無法打—發(fā)現難
現代無人機的機體結構廣泛選用復合材料、工程塑料、泡沫塑料、輕木等透波性能良好的材料制造,一些小型無人機無須采取專門的技術措施,就已具備相當的雷達隱身能力(它們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大多在0.1平方米以下)。以電動機、活塞式發(fā)動機為動力裝置的輕型和微型無人機,尺寸小、噪聲低,且紅外信息特征極弱,其匿蹤性能可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很難被雷達和聲學、光學、紅外探測器發(fā)現??梢哉f,大部分的輕小型無人機都擁有天然的“遁形”能力。
無人機在實際使用時,還能根據事先偵測到的情報,預先編好飛行程序,繞過敵方固定的雷達站和防空陣地,以規(guī)避其探測和和攔截。另外,如果將無人機的飛行速度降至很低的范圍,也可成為自保的手段,因為地面防空導彈系統、機載脈沖多普勒雷達等對慢速的空中小目標,往往是很難發(fā)現和跟蹤的。
看不到目標,自然也就無法對其實施打擊。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研制并裝備了隱身戰(zhàn)斗機、隱身攻擊機和隱身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國,但真正列裝的有人駕駛隱身飛機也不過200架。而擁有設計和生產無人機能力的國家和地區(qū),則多達數十個,具備雷達、光學、聲學和紅外隱身能力的無人偵察機何止千架。如此大量的低可探測目標,突然出現在戰(zhàn)場上,它們給早期預警系統和防空系統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看得見,不好打—瞄準難
還有一些無人機,即便看見了也不好打。例如,用戰(zhàn)斗機和地對空導彈對付廉價的小型低速無人機就相當困難。如果戰(zhàn)斗機飛行員發(fā)現了這類目標,使用空對空導彈實施攻擊,可能根本就構不成發(fā)射條件(因為活塞式小型無人機的雷達、紅外信號很弱),就是能夠打,并且也打下了目標,在經濟上可能也是極不合算的。因為導彈的成本往往數倍甚至數十倍于小型無人機。
若用戰(zhàn)斗機和攻擊機上的航炮掃射這類目標,代價當然較低,經濟上也更劃算。但由于有人駕駛的平臺(如超音速戰(zhàn)斗機等)的機動飛行速度較高(一般在800~1000千米/小時左右),而活塞式無人機的巡航速度很低(一般在100~150千米/小時左右),二者的速度差太大,戰(zhàn)機稍縱即逝,還沒等飛行員按下發(fā)射鈕,就可能沖到目標前面去了,甚至撞上了。再加上目標的外形尺寸很小,只有抵近射擊才有把握,這樣一來,瞄準的時間會更短。假如一擊不中,兜個圈子回來,目標也許就丟失了。
看得見,打不著—攻擊難
對于那些活動在平流層、中間層以上的超高空、超高速噴氣式無人機來說,即使不采用隱身技術,它們也有恃無恐。因為現役的大多數地面防空武器系統和戰(zhàn)斗機發(fā)射的導彈、炮彈,都射不了那么高,飛不了那么快。等到防空“利劍”出鞘時,這些“神行太保”們早已絕塵而去??吹靡?,追不上,看得見,夠不著,也就對它們無可奈何。
看得見,如何打—判斷難
現代軍用無人機的機載系統多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任務的需要搭載不同的設備,用以執(zhí)行情報偵察、戰(zhàn)場監(jiān)視、電子對抗、目標指示、對地攻擊、反輻射攻擊等不同的使命。例如,在同一外形的無人機上換裝電子偵測設備、角反射體和戰(zhàn)斗部,即可將其改成電子偵察無人機、誘餌無人機、反輻射無人機等等。當這些軍用無人駕駛飛行器不發(fā)射電磁波時,即使發(fā)現了它們,地面防空系統僅僅通過其外觀的信息,基本上是無法對它們加以區(qū)分的。
當天空中出現一大批各種用途的無人機時,對目標類型的識別就更困難了,若無法判斷威脅程度,無法找到需要立即攔截的目標,將直接影響到戰(zhàn)場反無人機兵力的分配,以及打擊次序的決策,很可能會因此而怡誤戰(zhàn)機,導致作戰(zhàn)失利。
看得見,打哪個—決策難
如果在無人機機群中混編有無人駕駛誘餌機、無人駕駛電子偵察機、無人駕駛反輻射攻擊機,那么,發(fā)現了入侵的空中目標后,打還是不打?如何打?打哪個?用什么武器打?決策起來就更要小心了。若盲目地用地對空導彈、帶炮瞄雷達的高炮系統發(fā)起攻擊,就有可能出現如下的情況:
假如遭到射擊的目標是誘餌機,對手正好借此浪費彈藥,分散精力,保護自身機群。
假如遭到攔截的目標是無人駕駛電子偵察機,那么求之不得,正好利用這一機會窺探敵方的搜索雷達、制導雷達的頻率、波長等參數,測定其方位,即使被命中,也沒關系,獲得的電子情報信息已實時傳送回去,完成使命了。
假如遭到攻擊的目標是電子對抗無人機和反輻射無人機,那么,正中下懷,只要雷達開機,就能針對其信息特征實施電子干擾,或趁此機會發(fā)起反輻射攻擊。
在復雜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下,面對敵方的無人機編隊,防御一方有可能會因判斷和決策失誤而出現該打的沒打、不該打的打了,擊落了無價值的誘餌機,卻漏掉了最關鍵的無人駕駛偵察機、無人駕駛攻擊機的問題。結果不但難以保護己方要地的安全,還有可能使雷達警戒系統和地面防空系統面臨嚴重的威脅。
抗擊軍用無人機的方式與方法
上面所列舉的這些反無人機的難點,主要指的是用特定的武器系統探測與攔截特定的無人機。如果采用另外的武器系統、技術途徑和戰(zhàn)術方法,情況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世界上只有單、雙用途的先進武器,沒有萬能的軍事裝備,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武器在其性能和用途方面都有優(yōu)勢,也有不足。抓住敵方的弱點,發(fā)揚自己的長處,就能出其不意,克敵制勝。
空中機器人有它們勝人一籌的地方,當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對付不同的軍用無人機必須根據其性能與技術特點,采取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戰(zhàn)法。只要使用的武器系統、戰(zhàn)術措施和技術措施對路,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從實戰(zhàn)情況看,反軍用無人機的對策,可歸納為以下幾條:
組織多手段的監(jiān)視網嚴密搜索和捕捉無人機
抗擊軍用無人機的首要條件是及時發(fā)現目標。盡早捕獲目標,這樣,才能贏得較長的攔截時間。而現實的情況是,無人機的家族過于龐大,什么樣的成員都有:大小、高低、遠近、快慢、長短、隱顯、貴廉等等,從而形成了一個比有人駕駛飛機復雜得多的目標體系,根本無法用一種預警系統和防空武器系統去對付它們。有鑒于此,防御一方必須綜合運用各種現役的探測系統,積極開發(fā)先進的偵察手段,采取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才能奏效。
對大型的高空目標,地面雷達的發(fā)現距離相對要遠一些,即使是隱身飛機,只要它接近雷達的“頭項”,由于其下表面是平的,也容易被探測到。
受地球曲率的影響,地面雷達偵測低空小型目標要困難一些,而位于高空的預警指揮機、預警氣球、預警飛艇、戰(zhàn)場監(jiān)視飛機以及先進戰(zhàn)斗機,由于裝備了下視能力和抗干擾能力較強的雷達,發(fā)現低空飛行的無人機就相對比較容易。
對付無人機,很重要的一條是拓寬情報來源渠道,若能將地面有源雷達、無源雷達、多(雙)基地雷達、紅外搜索與跟蹤裝置、聲學監(jiān)聽器、預警飛機、預警氣球、戰(zhàn)場監(jiān)視飛機、光學與目視觀察哨等情報單元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手段多樣、優(yōu)勢互補、信息共享的預警網絡,充分發(fā)揮各種探測器材、通信系統和偵察人員的作用,確保在敵機可能來襲的主要方向上有足夠的觀察力量,將有助于盡早地發(fā)現不同高度、不同速度的無人機,為防空兵器實施盡遠攔截創(chuàng)造條件。
除了發(fā)展多手段的綜合監(jiān)視網絡外,預警系統、防空系統的部署應盡可能的完善,如適當前移、梯次配備、頻率覆蓋、低空補盲等等。用各種不同性能的兵器和裝備構成遠、中、近程和高、中、低空相兼顧的情報網與火力網,發(fā)揮1+1大于2的整體作戰(zhàn)效能,確保發(fā)現敵機后能夠盡早開火,多次攔截,連續(xù)射擊,以增大擊落目標的幾率。防空兵部隊和民防力量要預先制訂好多種反敵無人機的預案,熟悉戰(zhàn)場環(huán)境,加強模擬演練,以確保一有情況能夠作出快速反應。
用戰(zhàn)斗機和防空導彈殲滅大型噴氣式無人機
攻擊不同的無人機需要采用不同的武器系統和不同的戰(zhàn)術對策。因此,防空力量必須進行分工與協作,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長,用最適宜的方法和最適當的手段去對付各類空中目標。
大型噴氣式無人偵察機或無人偵察/攻擊機的飛行速度比較大(高亞聲速或超聲速),升限比較高(可達20000米以上),用小口徑身管武器卻對付它們,因射高有限,基本上是夠不著目標的。但只要這類無人機選擇與普通作戰(zhàn)飛機相同或類似的渦噴、渦扇發(fā)動機,那么,它們的速度、升限等性能就與有人駕駛的作戰(zhàn)飛機差不太多,使用地面防空導彈和具有上射能力的戰(zhàn)斗機對其進行攔截更為合適,也更為有利。越南戰(zhàn)爭期間,美軍入侵我國領空的部分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就是被我人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殲擊機部隊、地空導彈部隊打下來的。
用高空導彈系統攔截高空高速無人機
一些軍事強國正在開發(fā)的高超聲速無人機多采用渦噴發(fā)動機、超燃沖壓發(fā)動機、火箭發(fā)動機組合動力系統,它們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馬赫數5以上,升限可達數十千米,活動區(qū)域已進入大氣層的中間層(高度30~80千米),很不好攔截,常規(guī)的地對空導彈打不了那么高,對它們無能為力,先進的戰(zhàn)斗機也只能望洋興嘆。但這類飛行器也有缺點:速度能快不能慢,機動性較差。若能將目前已裝備使用的射高25000米以上的大型地對空導彈系統加以改良和升級,用于攻擊30~50千米的超高空目標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對高層反導導彈加以改進、改型,用于攔截100~150千米高度上的跨大氣層的無人駕駛空天飛機也是可行的。顯然,積極發(fā)展高空、遠程地對空攔截彈和具有優(yōu)異上射能力的先進遠距空對空導彈等新式武器系統,對于未來的反導和反無人駕駛空天飛行器的作戰(zhàn)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用輕小型防空武器摧毀低空低速無人機
普通的輕小型活塞式無人機的飛行速度較慢,且速度范圍小,升限也不算高。其巡航速度一般在80~200千米/小時左右,最大飛行高度3000米(發(fā)動機不帶增壓)到8000米(發(fā)動機帶增壓)上下,執(zhí)行偵察任務時,有時還會降至50~1000米的低空活動。用戰(zhàn)斗機和高空遠程地對空導彈系統搜索、攔截這類低空、低速小目標,難度較大。但它們的活動范圍剛好處于普通的地面防空武器(如肩射型地對空導彈、小口徑高炮、高射機槍等)的射擊區(qū)域內,一旦“現形”,較易被輕小型地面防空武器組成的火力網所擊落。
對付小批量的或單架活塞式無人機可采取全民防空、機動設伏,靈活打擊的戰(zhàn)法。根據敵無人機的活動規(guī)律和特點,在其可能的偵察地域內,預先設伏,在其進出的航線上,機動設伏,用各種容易隱蔽的小型防空武器形成局部的密集火力網,在統一指揮下,給敵以毀滅性打擊。
用武裝直升機和“戰(zhàn)場飛機”追打低空低速無人機
與高機動的無人駕駛戰(zhàn)斗機方案相比,活塞式無人偵察機的飛行速度不但較低,機動性也較差。噴氣式無人駕駛戰(zhàn)斗機的最大機動過載可達10~25G,而活塞式、渦槳式無人偵察機由于更強調航程和留空時間,必須多帶油,加之它們的任務載荷較大,因此,其使用過載只有3~4G。另外,遠距離飛行的無人偵察機,多采用程序控制方式或遠程遙控的方式進行操縱,其航跡相對固定,不能自主機動,用地面防空武器、武裝直升機和“戰(zhàn)場飛機”追打它們比較容易,且攻擊機會也比較多。直升機和“戰(zhàn)場飛機”的飛行速度、飛行高度與活塞式無人機存在“交集”。它們的可用速度范圍大于無人機,在綜合機動性方面也有優(yōu)勢。因此,派遣武裝直升機、低速“戰(zhàn)場飛機”在某些特定空域巡弋,作為機動攔截兵力使用,也是對付低空、低速無人機的一種有效手段。
用彈炮組合系統和彈炮結合系統獵殺無人機群
混合編隊的無人機群,其單機成本一般都較低、又不容易識別,使用遠程地對空導彈打此類目標不合適、不劃算。此時,可考慮用高效的車載式低空近程防空導彈、肩射式地對空導彈和中、小口徑速射高炮作為主要的防空火力來攻擊它們。
混編無人機群不僅目標數量多,編隊內的各型無人機的飛行高度、速度也可能不一樣。對付蜂群狀的目標,可采取高低搭配、混編部署的方式和統一指揮、整體打擊的原則,根據各種防空兵器的射程、射高、射速、射擊密度、攻擊精度、機動能力等要素,將防空導彈與高炮合理地配置在一起,構成一個中距與近距相互兼顧、中空與低空有機結合的綜合火力網,以提高其整體作戰(zhàn)效能。使用這樣的火力配系,便可以毫無顧慮地對任何一個敵方的空中目標實施密集火力攻擊。
如果有條件,應該盡可能多地配備車載式彈炮結合系統。該系統集搜索、跟蹤、引導、攻擊于一身,具有探測設備全、攔截手段多、射擊區(qū)域大等特點,且近程防空導彈與小口徑速射高炮二者的優(yōu)長互補,是一種高效的、特別適用于對付低空飛機、直升機、巡航導彈、無人機編隊的防空武器。另外,與組織形式比較復雜的彈炮組合系統相比,彈炮結合系統的指揮控制能力、防護能力、機動能力都更強,有利于快速轉移、靈活部署、機動設伏。
用電子對抗系統干擾無人機
“空中機器人”基本上屬于“全電”飛機,機載電子設備的種類和數量很多,而且非常精密,加之它們與外界的“聯系”比較頻繁,因此,其抗干擾能力相對較差。若有針對性地對這類空中目標實施強電磁干擾,有望取得良好的作戰(zhàn)效果。
無人機主要依靠機載計算機、GPS、數傳電臺、自動駕駛儀、遙控接收機、舵機等機載電子和電氣系統實施導航定位、飛行控制;需要照相機、攝像機、電子偵察設備等任務系統按預編程序對目標進行信息情報的收集;通過數據鏈、通信電臺與地面站、艦船、飛機、衛(wèi)星等平臺進行溝通,傳送情報,交換數據,接收指令。這些小型化的傳感器和機載電子設備均比較“脆弱”,在復雜的電磁環(huán)境下,容易出現“失聰”、“失明”、“失靈”等問題。在受到強電磁干擾時,不但其機載探測設備、數據傳輸與處理系統會受到影響,預定的任務難以完成,還有可能因接收不到指令、計算機“死機”、飛控軟件輸出的參數出現錯誤和偏差而失控墜地。
對敵無人機實施電子干擾時要注意采取綜合的戰(zhàn)法,多個技術措施并用,多種戰(zhàn)術手段并舉,連續(xù)地對目標進行高強度、多頻段、大功率的電磁干擾,不給敵機喘息之機,以取得最佳的電子對抗效果。
在科索沃戰(zhàn)爭中,南聯盟軍隊就曾用此法搞下了一架“先鋒”無人偵察機。當時,這架美國海軍的無人偵察機正在南聯盟境內往返飛行,肆無忌憚地實施偵察作業(yè),企圖搜尋到南軍的地面目標。南聯盟的防空部隊對其實施了強電磁干擾,該機的通信系統立即中招,完全失去了與美軍航空母艦的聯系(艦上設有控制站)。于是,它就像一個無頭蒼蠅似乎的四處亂飛,直至燃料耗盡而墜毀。
用網絡攻擊軟件“毒死”無人機
軍用無人機基本上屬于“全電飛機”,它的飛行控制系統、導航定位系統、通信聯絡系統、數據傳輸系統以及任務系統等設備都要依靠地面站、網絡平臺與機載計算機來掌控。一旦“大腦失靈,便會造成嚴重后果。2011年11月,美國《連線》雜志等媒體報道說,美軍的一些在海外執(zhí)行任務的無人機(如“捕食者”、“死神”等)的計算機系統已被黑客侵入,中了電腦病毒。它們接收到的每條指令、每個信息都可能被外人竊取。
該消息一經披露,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各國軍界的廣泛關注。據網絡專家推測,這種名為“鍵盤記錄木馬”的病毒,是通過計算機硬盤和可移動存貯設備傳染給美國內華達州克里奇空軍基地的電腦系統的。盡管中大型的長航時無人機遠在萬里之外的阿富汗、也門、利比亞等戰(zhàn)區(qū)活動,但它們受控于美國本土的地面操作人員。當空軍基地的無人機“駕駛員”、傳感器控制員利用衛(wèi)星通信系統向這些無人機發(fā)出一系列的飛行指令和任務指令時,每個鍵盤動作都會被病毒記錄下來。
“鍵盤記錄木馬”是如何侵入高度保密的軍用網絡的?專家們分析,這種病毒可以在公共計算機網絡中傳播。而軍用無人機更新機上所裝的數字地圖時,需通過移動硬盤從網上下載,無人機采集到的視頻圖像、照片等信息也要依靠移動硬盤從一臺電腦轉移、拷貝至另一臺電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漏洞,“鍵盤記錄木馬”正是利用這一缺口打入了軍用網絡,并擴散至無人機系統的電腦上的。
如果不能及時堵塞這一漏洞,消除隱患,被黑客掌控了無人機,那后果可就不堪設想了。若黑客通過“木馬”向空中飛行的無人機發(fā)送假指令,輕者可將其摧毀(引導它一頭扎向地面),重者將其劫持,飛到敵方的基地降落,甚至還可以開個“大玩笑”,直接指揮它跑到原“主人”的頭頂上扔炸彈。
顯然,用網絡攻擊軟件“毒殺”無人機,是防御一方可供選擇的、重要的戰(zhàn)術技術措施。只要能夠找到有線網和無線網的漏洞,利用各種手段突破敵人的防線,將特殊的病毒植入無人機系統,上述情景就有可能發(fā)生。
用新概念武器系統閃擊無人機
目前,針對無人駕駛軍用飛機、無人駕駛裝甲車輛、機器人士兵的出現,一些國家正在積極地開發(fā)能夠與之抗衡的先進的探測系統、電子對抗系統以及襲擊敵方網絡的“黑客”手段和破壞計算機軟硬件的“病毒”武器。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空軍信息戰(zhàn)中心的“黑客”就曾打入美國海軍驅逐艦上的巡航導彈的導航控制系統,使之“失效”。
一些發(fā)展中的新概念武器,如高能激光武器、微波武器、雷達射頻武器等,也有可能成為未來戰(zhàn)爭中對付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無人駕駛飛行器的利刃。它們都屬于“光速武器”,發(fā)射速度可達每秒30萬千米,無論是攻擊高速飛行目標還是獵殺低速飛行目標均不需要提前量,指哪打哪,精確度極高。只要目標在其作用距離之內被探測到,基本上就難以逃脫了,可謂“發(fā)現即摧毀”。
從理論上講,激光、微波都屬于電磁波的范疇,但與普通的電子對抗設備相比,激光武器、電磁脈沖武器、雷達射頻武器輻射出的電磁波的能量更高,作戰(zhàn)威力也更大,可在瞬間內使目標化為烏有。若把電子干擾的效果比作“軟殺傷”的話,那么,則可將激光武器、電磁脈沖武器、雷達射頻武器看成是“硬摧毀”或“軟硬兼施”的手段。
高能激光武器、電磁波射頻武器的優(yōu)點除了射速大以外,還能多次使用,只要能源充足,就可連續(xù)不斷地打下去。這要比使用地對空導彈攔截無人機方便和靈活得多了。此類新概念武器的作用范圍隨發(fā)射功率的提高而增大,攻擊區(qū)域在幾千米至數百千米之間。在近距離內發(fā)射高能電磁波,可做到一擊致命,如果無人機的距離較遠,也能達到破壞和干擾目標的作用。
高能激光武器發(fā)射的激光波束很窄,需要精確導引,一次只能閃擊一個目標,屬于點殺傷型兵器,用它們攔截重要目標比較合適。
車載式或機載式微波武器、雷達射頻武器輻射出的電磁波的波束比較寬(多呈扇形或圓錐形),僅需概略引導,就能對著某一區(qū)域發(fā)起攻擊,并且一次可“籠罩”多個目標,它們屬于區(qū)域殺傷型兵器。
高能微波炸彈的影響范圍更寬,將它們發(fā)射至目標區(qū)上空,有可能干擾整個無人機群,可稱得上是區(qū)域殺傷型兵器。
目前的車載式高能激光武器系統、電磁脈沖武器系統還存在著體積大、耗能高、機動性差等問題,一旦在技術上成熟了,實現了小型化(可裝在多種平臺上),那么,未來防空作戰(zhàn)的形態(tài)將會因此而大為改觀。
一次引人注目的無人機“喪生”事件
一些專家認為,與無人機進行對抗的結果,很可能成為未來作戰(zhàn)勝負與否的關鍵。而在一些突發(fā)事件和武裝對峙中,它們也往往會成為矛盾的焦點。
2008年4月21日,格魯吉亞當局向全球新聞媒體告了俄羅斯政府一狀:4月20日,一架俄軍的“米格-29”戰(zhàn)斗機在格魯吉亞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上空擊落了格方的1架價值1200萬美元的無人偵察機(據悉,該型機可能是格魯吉亞與以色列合作生產的“競技神”450無人偵察機)。
莫斯科官方立即否認了這一指控,并對第比利斯進行了反擊:格政府在自行宣布獨立的阿布哈茲上空使用無人偵察機,違反了國際法和聯合國決議。
22日,俄格雙方繼續(xù)就“擊落無人機事件”打嘴仗。第比利斯指責莫斯科正在開始新一輪軍事力量集結,朝著兼并阿布哈茲的方向邁進。格方還公布了一段“落機“事件的錄像,并稱錄像中一架“米格-29”向無人偵察機發(fā)射了導彈,將其擊落。從錄像畫面看,的確有一團白色的煙云向下墜落,與此同時,在其附近還出現了一架模糊不清的戰(zhàn)斗機圖像。
俄羅斯外交部和國防部則反駁說:“格魯吉亞的無人偵察機系被阿布哈茲地面防空系統所擊落。這架偵察機在那次飛行中,也可用于引導火力攻擊,它違反了1994年5月14日簽訂的莫斯科停火協議,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俄國際文傳電訊社援引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總統謝爾蓋·巴加普什的話說:“俄羅斯與此件事情無關?!?/p>
俄格“落機”爭議不僅引起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國的關注,還鬧到了聯合國。4月23日,應格魯吉亞的請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特別會議,15個理事國的代表聽取了格方的陳述。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當然會對格魯吉亞的說法給予駁斥。
1個月后,聯合國調查團發(fā)布報告:根據雷達記錄,1架格魯吉亞無人偵察機在分離的阿布哈茲上空被1架戰(zhàn)機擊落,隨后這架戰(zhàn)機飛往俄羅斯空軍基地,5月30日,安理會又認定格方無人機的偵察行動違反了有關協議)。俄羅斯國防部對此回應說:“俄空軍飛機4月20日根本沒有在格魯吉亞邊界附近飛行?!?/p>
此次俄格“墜機”事件將作為防空史上的重要一頁而載入史冊,但它并非有人駕駛飛機與無人駕駛飛機對抗的第一個戰(zhàn)例。最早創(chuàng)下擊落無人機的戰(zhàn)績,并在世界航空史上連續(xù)寫下一個個殲滅敵無人機的光輝篇章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
喪命于現代局部戰(zhàn)爭中的無人機
越南戰(zhàn)爭之后,無人駕駛偵察機的使用曾經沉寂了一段時間。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無人偵察機又開始活躍起來,在跨世界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zhàn)爭中,都能看到它們忙碌的身影。
與越戰(zhàn)時的噴氣式無人偵察機相比,現代的無人偵察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如種類與型號更多、速度范圍更寬、高度區(qū)間更大、隱身能力更強、機載控制系統和偵察設備更好等等,似乎更難打了,但其實不然。俗話說得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矛就有盾。再先進的武器也能找到對付的辦法。在現代的局部戰(zhàn)爭中,擊落無人機的戰(zhàn)績也不少。
以1999年的科索沃戰(zhàn)爭為例。在這場大國打小國,多國打一國的“不對稱”戰(zhàn)爭中,北約軍隊幾乎占盡了數量與質量的優(yōu)勢。從開戰(zhàn)之日起直至戰(zhàn)爭結束,美國與西歐的軍隊都始終牢牢地掌握著制空權,不時對南聯盟的軍用與民用設施進行狂轟濫炸,給南聯盟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不過,北約航空兵部隊的飛機在巴爾干上空也并非暢通無阻,橫行無忌。在南聯盟防空部隊的英勇抗擊下,他們也遭到了較大的損失,除了1架有人駕駛的F-117A隱身攻擊機和1架F-16戰(zhàn)斗機被擊落外,還被干掉了十多架無人機。
在這場戰(zhàn)場中,美國陸軍共派出13架RQ-5A“獵人”型活塞式無人偵察機參與情報收集活動。結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損失了6架。美國空軍和中央情報局的RQ-1“捕食者”無人機是北約部隊實施航空偵察的主力之一,南聯盟軍隊采取多種戰(zhàn)法與之對抗,先后擊落了3架這種大型長航時無人機。
德國軍隊裝備的“雄蜂”和CL-289 無人機屬于小型活塞式無人偵察機,它們主要承負北約軍隊實施轟炸后的空襲效果評估,并用于搜索在科索沃地區(qū)出沒的南聯盟軍隊的目標。這些無人機多在低空活動,并且飛行速度較慢,很容易成為輕型防空武器的靶子。德軍放飛的無人偵察機就被南聯盟軍隊打下了好幾架。
戰(zhàn)后,美國前國防部長科恩和參謀長聯會主席謝爾頓承認:在整個“聯盟力量”行動期間,北約軍隊一共損失了15架無人駕駛航空器??梢姡下撁塑婈犽m然弱小,但他們采取的抗擊敵無人偵察機的戰(zhàn)法卻是卓有成效的。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中,美國和英國研制的多種無人駕駛偵察機和無人駕駛攻擊機被投放到戰(zhàn)場上,并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不過,隨著戰(zhàn)局的發(fā)展,也不時傳來無人機殞命的報告。3月26日,伊拉克地面部隊就聲稱擊落了一架英軍的“不死鳥”無人機。
在伊軍土崩瓦解,其作戰(zhàn)人員作鳥獸散后,美英聯軍碰到了更為復雜的局面:各路反美武裝紛紛崛起,加入戰(zhàn)團。其后的軍事行動,呈現出城市戰(zhàn)的特點,正規(guī)軍常常遭到敵方槍手的狙擊,卻又很難發(fā)現隱藏在市區(qū)內的分散目標。為此,美軍開始大量使用連級和營級無人偵察機(如“渡鴉”、“指針”、“龍眼”、“敢死蜂”等)對居民點實施偵照。
這些小型活塞式或電動式無人機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偵測設備也比較簡單。為了獲得更為清晰、準確的圖像資料,它們多以低于100千米/小時的速度飛行,在100~200米左右的高度活動,因此,極易被機槍、沖鋒槍、突擊步槍等簡陋的單兵武器所命中。從戰(zhàn)場上發(fā)回的新聞報道看,這些航模大小的無人偵察機的損失率是相當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