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鵬
沙悟凈,又稱沙僧、沙和尚,是小說《西游記》中取經師徒四人中的三師弟。
深沙大將,又稱深沙神、深沙神王、深沙大王、深砂童子、深砂菩薩等,是佛教護法善神。
自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開始“深沙大將”與玄奘結緣,但其形象有所變化。
從是已去。即莫賀延磧,長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从谒袎粢淮笊耖L數丈。執(zhí)戟麾曰:“何不強行,而更臥也!”法師驚寤進發(fā),行可十里。馬忽異路制之不回。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下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蘇息。計此應非舊水草。固是菩薩慈悲為生,其至誠通神,皆此類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后日盛水取草進發(fā),更經兩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①
圖1 13~14世紀 釋迦三尊與十六善神圖 左下為深沙大將日本京都南禪寺藏
圖2 14世紀 木雕彩繪 深沙大將立像 高1.42米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藏
這段記載亦見于《大正藏》中唐人冥詳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的記載。
后來,這個神成了著名的深沙大神。關于這尊大神,《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沒有細節(jié)描述,但在日本保存了這個神的形象。據李翎《玄奘大師像與相關行腳僧圖像解析》記述:“日本朝圣僧常曉在公元838~839年間到中國旅行時,帶回了一尊深沙神的塑像,他聲稱這是玄奘在沙漠中遇到的神,并進一步確定他是毗沙門天王的變體,毗沙門天王是唐代人的保護神,也是旅行者的保護神。12世紀日本的繪畫顯示這個神的形象是頭發(fā)豎立的兇相,他的一只手向外伸,另一手抬起似乎正要打人,他的脖子上掛有七個骷髏頭,臂膀上纏著蛇,兩個膝蓋處伸出象頭,神的腳是爪子狀。在日本的平安晚期和鐮倉時代,出現了木雕的守護神,稱作jinja taisho。另一種深沙神是惡魔相,吳承恩在小說中說明它是由玄奘征服的,后來成為沙和尚。”②在李翎所引的第二幅圖像中,位于釋迦佛右前方最遠端(畫面左下角)通體赤色、項帶骷髏飾、腹部有小兒面者即為深沙大將(圖1)。
如此的深沙大將像,還出現在日本多件13~14世紀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一件14世紀的雕像顯示,深沙神是站立在水浪中的(圖2)。這或許是佛教文獻中表述沙漠特征“流沙”一詞,轉變?yōu)殡s劇與小說中專有名詞“流沙河”的重要原因。
在宋代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原本無名的“大神”被“深沙”替代:
和尚曰:“你最無知。此回若不改過,教你一門滅絕!”深沙合掌謝恩,伏蒙慈照。深沙當時哮吼……遙望一道金橋,兩邊銀線,盡是深沙神,身長三丈,將兩手托定;師行七人,便從金橋上過。過了,深沙神合掌相送。法師曰:“謝汝心力。我廻東土,奉答前恩。從今去更莫作罪?!薄ㄔ谌〗浲瓿珊螅┨频勐勛啵瑴I滴龍衣:“天符有限,不可遲留。”法師曰:“取經歷盡魔難,只為東土眾生。所有深沙神,蒙佗恩力,且為還恩寺中追拔?!被释醢祝骸胺◣熚叮伤苡谄呱矸鹎白o殿?!?/p>
圖3 遼代 泥塑彩繪 過去七佛像 通高8.6米遼寧義縣奉國寺
圖4 唐代 大足北山毗沙門天王龕全景
對此,胡適認為“記玄奘遇深沙神的事。確是后來沙僧的根本?!雹?/p>
值得注意的是,將深沙神的形象“塑于七身佛前護殿”或許就是“卷簾大將”這一職位的來源—護殿者應位于殿門外站立,屬于警衛(wèi)人員,為殿內主神掀門簾(即卷簾)之類的工作應屬其份內之職。而“七身佛殿”應供奉的是“過去七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現的六位佛陀,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目前我國僅在遼寧錦州義縣的奉國寺大雄殿存有一堂巨大的遼代“過去七佛”塑像(圖3)。這堂造像的時代與話本年代接近。
重慶大足石刻北山第5龕毗沙門天王龕,開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該龕高4.30、寬2.86、深1.76米。龕正壁主尊雕毗沙門天王立像(圖4)。毗沙門天王像右后側一尊神像被認為是深沙神像(圖5)。此神面像兇猛,目如銅鈴,嘴闊怒張,頭發(fā)呈火焰狀上飄,上身赤裸,戴骷髏冠及骷髏項飾,捧持一柄杖。其杖柄沖上且細,杖體粗且呈扁平形狀。遠觀之,似內、外兩部分。④
到了楊景賢的元雜劇《西游記》中,“沙和尚”已經基本具備了“流沙河”“九個骷髏”“卷簾大將”等因素:
小圣對師父說,前面有一河,名曰流沙河。河內有怪,能傷人?!?和尚掛骷髏上,云)小圣生為水怪,長作河神,不奉玉皇詔旨,不依釋老禪規(guī)。怒則風生,愁則雨到,喜則駕霧騰云,閑則搬沙弄水。人骨若高山,人血如河水,人命若流沙,人魂若餓鬼。有一僧人,發(fā)愿要去西天取經。你怎么能勾過得我這沙河去!那廝九世為僧,被我吃他九遭,九個骷髏尚在我的脖項上?!?行者做拿沙和尚科)(行者云)我不是別人,大唐國師三藏弟子。你放心,隨我?guī)煾肝魈烊〗浕貋?,都得正果朝元,卻不好來。若不從呵,我耳朵里取出生金棍來,打的你稀爛。(沙和尚云)也罷,降了罷。(唐僧上)(行者云)師父,弟子降了這洞魔君。(唐僧云)善哉!善哉!你元是何等妖怪?(沙和尚云)小圣非是妖怪,乃玉皇殿前卷簾大將軍,帶酒思凡,罰在此河,推沙受罪。今日見師父,度脫弟子咱。
而這些內容基本被明代小說《西游記》所沿用:
(第八回)師徒二人正走間,忽然見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治锫勓?,連聲喏喏,收了寶杖,讓木叉揪了去,見觀音納頭下拜,告道:“菩薩,恕我之罪,待我訴告。我不是妖邪,我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卷簾大將。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那怪道:“我愿皈正果。”又向前道:“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閑時拿來頑耍。”……菩薩方與他摩頂受戒,指沙為姓,就姓了沙,起個法名,叫做個沙悟凈。
在小說《西游記》中沙僧的形象被多次提及。根據小說的描述,沙僧的形象應與“面燃鬼王”的形象有關。此時“沙僧”的身體已不再是前述深沙神的“通體赤色”,而是藍靛色了。如:
(第八回)水波里跳出一個妖魔來,十分丑惡。他生得: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獠牙撐劍刃,紅發(fā)亂蓬松。一聲叱咤如雷吼,兩腳奔波似滾風。
(第二十二回)河當中滑辣的鉆出一個妖精,十分兇丑:一頭紅焰發(fā)蓬松,兩只圓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在首都博物館收藏的明代水陸畫中恰有一幅《焦面鬼王紫府帝君眾像》(圖6),其為絹本,縱155、橫91.7厘米。圖上有“焦面鬼王紫府帝君眾”榜題和“大明萬歷乙酉年/慈圣皇太后繪造”款識并印。圖繪紫府帝君、焦面鬼王和一持傘侍者。紫府帝君即扶桑大帝,又名東王公、東皇太一神、東華大帝,其為人間帝王形象,手持笏板。焦面鬼王又名面燃,有作焰口,是佛教所說的餓鬼。傳說佛弟子阿難夜夢面燃告訴他,他將墜為餓鬼。阿難便向佛祖求助。佛祖教其誦念經咒并施食法以度餓鬼,遂免。圖中面燃的形象為渾身靛藍,面貌猙獰,口吐火焰,腦后有火焰光,著鵝黃色裙、腰系白帶。其身體膚色以及服飾的顏色都與小說描寫一致。
圖5 唐代 大足北山毗沙門天王龕深沙大將像
圖6 明萬歷 焦面鬼王紫府帝君眾像首都博物館藏
圖7 明代 泥塑彩繪 散脂大將像 高4米北京大慧寺
圖8 清代老照片 杖責
在《中國寺觀雕塑全集·遼金元寺觀造像》一書中,將北京西直門外大慧寺大悲殿“西12”塑像(散脂大將像,圖7)誤識別為“深沙大將”。⑤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深沙大將(“沙僧”)在人們心目中的基本面貌。
《西游記》中沙僧所使用的兵器是“降妖杖”。
(第二十二回)那怪道:“我—自小生來神氣壯,……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卷簾將。南天門里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zhí)定降妖杖。
杖是一種短兵器或刑具,常被用于防身和刑罰。如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一回中“李逵取了雙斧,帶了盤纏,出后門,自投梁山泊去了。不多時,只見二百余人,各執(zhí)刀杖槍棒,圍住柴皇城家”。再有第七回中林沖“誤入節(jié)堂,脊杖二十,刺配遠惡軍州”(圖8)⑥。
家用廚具中有一種“搟面杖”(圖9)的形式與前述大足北山第5龕中深沙神所捧持之“杖”的形式頗似。這或許是小說中妖怪調侃沙僧所用“降妖杖”樣式的原因,如(第四十九回)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么會使趕面杖?”
通常認為我國古代自主生產的玻璃屬于“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屬于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中國古代的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雖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yōu)點,但易碎、不耐高溫、透明度差,不適應驟冷驟熱,不適合制作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隨葬品等。故而用途狹小、發(fā)展不充分。因此我國自古以來就以來自西方的玻璃器皿為稀罕物,備加珍視。
安家瑤在《中國的早期玻璃器皿》一文中指出:“我國對玻璃這一材料有多種稱呼,考古報告中常常根據其透明度分別定名為‘玻璃’‘琉璃’和‘料器’。一般把透明度較好,與現代玻璃相似的稱為玻璃,把透明度差的稱為琉璃,把色彩鮮艷的小件器物稱為料器。三種名稱并沒有統一標準,使用較混亂?!雹卟⑶抑赋觥拔覈M口玻璃器皿包括羅馬玻璃、薩珊玻璃和伊斯蘭玻璃三部分”。其中“薩珊玻璃是指薩珊王朝(226~651年)時期伊朗高原生產的玻璃器。薩珊玻璃是受羅馬玻璃的影響發(fā)展起來的,又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
圖10 西晉 薩珊乳突玻璃碗首都博物館藏
圖11 明代 白料菊瓣碗、盤首都博物館藏
首都博物館收藏有一件1965年7月出土于北京西郊八寶山西晉幽州刺史王浚妻華芳墓(307年)的玻璃碗(圖10)。其出土時已殘碎不全,經修復其口徑為10.4厘米。碗壁極薄,斷面呈綠色。安家瑤指出這是一件玻璃碗,是來自伊朗的薩珊玻璃產品。⑧因此這是一件能夠反映東西方文化和物質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到了明代,玻璃制作工藝已基本失傳,當時的玻璃制品已經很不通透,所以也被稱為藥玉。但其使用依然是受到身份的限制?!段饔斡洝分猩成褪且驗槭执蚱屏瞬AПK而被貶出天界。這也折射出玻璃碗在我國直到明代中后期時仍是十分珍貴的。首都博物館收藏有一組兩件出土于北京護國寺西塔院西舍利塔內作為供器的白料菊瓣碗、盤(圖11)。碗高4.4、口徑11.3厘米,盤口徑19.5厘米。這組供器說明當時的人們是將其作為珍貴物品用于敬神禮佛的。
(本文寫作得到李文琪、閆娟、韓冰三位同事的大力協助,特此感謝。)
圖9 家用搟面杖的形式之一
注釋:
①〔唐〕慧立、彥悰著,孫毓、謝方點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華書局2000年。
②李翎《玄奘大師像與相關行腳僧圖像解析》,《法音》2011第1期。
③張錦池《〈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故事源流考論》,《求是學刊》1990年第1期。
④李小強《深沙神與柳、趙教派》,《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4期。
⑤邢鵬《大慧寺彩塑造像定名研究—兼談“標準器比較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2期。
⑥圖片采自紫藤逸士博客《古代刑罰之“打屁股”》,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13040a01018d2z.html。
⑦安家瑤《中國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學報》1984年第4期。
⑧安家瑤《北周李賢墓出土的玻璃碗—薩珊玻璃器的發(fā)現與研究》,《考古》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