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靜
不曾給誰有過許諾,他從容地把握著一種價值導向。在這個到處充滿誘惑的當下,他自覺地承擔起一種責任。
他把自己的和他人的經(jīng)歷沉淀到思想的杯子里,沉淀越久越醇厚。然后化作文字、化作語言,慢慢升華到廣闊的精神高空,飄浮到讀者的腦海里、心靈里……這就是著名作家王宏甲。新近出版的《世界需要良知》是他的第一部演講集,透過書中充滿激情和智慧的語言,我仿佛能觸摸到那背后的深沉情懷。
一
王宏甲是文學家也是學者。他的情感和思索可以融合中西、貫通古今,這使得他能夠在廣大的時空中自由行走,一旦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每一個寫作的命題都會切中時事,觸動到時代的脈搏。
他為世界呼喚良知。他認為“只有人類的良知能夠光照這個世界”,才能保障人類的安全、幸福和尊嚴。
他關(guān)注世界上不同的文明源流和不同的文明觀。在此基礎上,他深情而睿智地闡釋中華悠久文明的優(yōu)秀和偉大,堅信備受誤解的中華文明總有一天會春風化雨,造福中國和世界。他說:“對歷史的尖銳抨擊,往往由于知之甚少。不懂歷史,才容易在當今灰心喪氣?!?/p>
他為最底層的人呼吁,渴望看到溫情如春的畫面定格在每一個省份的每一個普通家庭里。他堅信“最偉大的力量總是蘊藏在數(shù)不清的平凡生命中”。
他也許從未想過要成為傳奇式的人物,可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他的寫作主題、他的人生,就是一個傳奇。
二
和著歲月,王宏甲在用心、用大愛、用使命煮字。
他不單單是書寫,也不單單是記錄。他呼喚一條道路,呼喚一條和時代合拍、和人民相守的道路。
他的書房只有12平米,這狹小的空間里卻放下了世界的風云變幻、歷史的變遷流轉(zhuǎn)、現(xiàn)世的萬家憂樂……在他的文學理論中,有社會、人生的壯美和不完美,如此境況中,他在新舊雜陳的人生況味里尋覓著一種寫作定位。
他在書房里一坐就是半天、一天、整晚。他在苦苦地為難自己,以與生俱來的平民情懷,為鐘情的主題尋找依托。
他的文字里總是流淌著年輕的激情,我想,那是一個學者早就準備好了的、用以修補良知的“工具”。
“有多少我還看不懂的故事?”“我又該怎樣講述下去?”——我猜想他的書房里一定飄蕩過這樣的思緒。
三
2009年11月25日,首屆中法文學論壇在巴黎開幕。在論壇開幕式上,人們聽到了王宏甲的演講:
今天回頭一看,多少宏偉的宮殿倒塌了,多少雄壯的帝國崩潰了,多少曾經(jīng)繁榮的經(jīng)濟消失了,但《詩經(jīng)》沒有消失。兩千年里,它是中國讀書人必讀的教科書,對塑造中國人的道德良心,乃至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一直顛撲不破地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無可取代的偉大作用。
王宏甲這篇演講的題目就叫《世界需要良知》。在他看來,當今能夠拯救這個世界的不是經(jīng)濟,也不是科技,而是人類的善良之心。
《在圣彼得堡懷想閱讀》是王宏甲在俄羅斯第十四屆利哈喬夫國際文化對話會議開幕式上的演講。時間是2014年5月15日。會后,王宏甲這篇演講稿的俄文版,全文刊登在俄羅斯學術(shù)網(wǎng)站“利哈喬夫廣場”。
據(jù)說,這個國際文化對話會議最早由俄羅斯人文學者利哈喬夫等人于1993年發(fā)起,倡導通過深度閱讀進行獨立思考與相互交流,后發(fā)展為國際性的文化學術(shù)會議。2001年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簽署特別法令,確定將這一民間性的學術(shù)會議改由政府主辦,每年一次,邀請多國學者、教授、科學院士、經(jīng)濟學家、文學家、外交官等名士參加。
利哈喬夫最重要的著作是《俄羅斯研究》,研究的主要是俄羅斯古代文化史。
我曾經(jīng)在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雕像前留影,心中想著,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眾多的閱讀者,它的文學、藝術(shù)和思想,都會枯萎。當一個國家的公民對文學藝術(shù)的興趣,被追逐權(quán)錢物欲所取代,整個國家的公民文化素養(yǎng)都會衰退。一國公民文化素養(yǎng)的衰退,比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衰退更為可怕。
這是王宏甲的聲音。
文學沒有國界。演講一開頭,王宏甲就抓住了聽眾的心,那是因為他把自己不止一次踏上圣彼得堡土地的親切感覺表達了出來,把青少年時期閱讀過的俄羅斯和蘇聯(lián)文學作品在他心中留下的美好記憶表達了出來?!蹲垦藕褪胬墓适隆贰兜谒氖粋€》《沒有寄出去的信》《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這些文學經(jīng)典的魅力把講述者和聽者緊緊擁抱在一起。
在王宏甲眼里,這是一個電視、網(wǎng)絡占領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年代,人們還有多少獨立思考?閱讀,深度閱讀,才有益于獨立思考。有獨立思考,才可能重新認識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這大抵也是倡導閱讀在俄羅斯被重視的原因。
沒有閱讀,就沒有歷史。歷史對于任何一個公民來說,都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頭腦里沒有祖先的歷史,就沒有心靈上的祖國。
可以想見,王宏甲的演講博得了怎樣的掌聲,引發(fā)了多少共鳴。
關(guān)于自己的祖國,王宏甲講到了我們偉大的文化傳承,也講到了當今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的祖國擁有世界上已使用了最久的文字,我的祖國還是造紙和印刷術(shù)的故鄉(xiāng),因而我的祖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歷史典籍和最悠久的閱讀傳統(tǒng)。但在今天,我們怎么竟會成為世界上人均閱讀量最少的國家之一呢?
我感覺,面對時代和歷史,王宏甲在清醒地梳理著一個個平凡的或者不平凡的轉(zhuǎn)彎處。人走過來時,會看到他立在這里的路標。
四
王宏甲所有的文字都情感澎湃、精神高揚,同時也都俯身聆聽著人世間的悲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靜靜地守護著他書房里的氣韻,在他看似無表情的外表下,掩藏著一顆滾燙的心。他深知自己力薄勢單,但他要做的,能做的,是一種喚醒和呼喚,而這呼喚的姿態(tài),灑脫、自然。他用自己的文字給了許多讀者一種勇氣。
他心有明月,堅定地走在傳承悠遠的中國文化里,走在現(xiàn)實的鄉(xiāng)間小路上。
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工廠到軍營,從科研院所到偏遠的山區(qū),他已走過了中國大半片土地。調(diào)研、座談、傾聽、交流……他一路風塵,深入了再深入,竟不知他那種比一般新聞記者更投入的深入開掘,會讓作品帶有怎樣的驕傲和尊嚴、真實和感動。
他將自己曾經(jīng)遭遇的種種不幸,化為了濃厚的情感和清醒的認識。他關(guān)注那些平淡光陰里將會燦爛的亮點,他挖掘皇天后土下躍躍欲飛的各種情緒。
五
世界需要良知。誰沒有情?誰沒有深情的祝福?誰沒有風情款款的赤誠心愿?不錯,王宏甲為人低調(diào),但他寫就的作品主旋律總是那么昂揚。他從現(xiàn)實中再度崛起,他愿意把他的文字、他的情感和“人民”結(jié)合在一起,和“世界”結(jié)合在一起。
2013年出版的《人民觀——一個民族的品質(zhì)》,是王宏甲一部風格獨具的文史著作。作者以國史、黨史、軍史三線交織結(jié)撰全書,將中國歷史文明和現(xiàn)實政治融為一體,寫出人民觀是治國理政的基石,建立一支胸有人民的干部隊伍,是21世紀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根本。
在這部演講集里,王宏甲以《中國文化里的人民觀》為題,對“人民觀”的歷史傳承作了更為集中、更為簡明的梳理。他從《尚書》講到當今,從上古四圣講到毛澤東、習近平,從“安民方可昌明”講到為人民服務,全面闡述了——人民可親近而不可輕視,只有人民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鞏固才能有國家的安寧。
他應邀在黨政機關(guān)、軍隊院校、黨校及干部學院作了數(shù)十場演講,講“人民觀”。他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追本溯源,從而使整個演講格局雄闊,飽含中國政治智慧。這樣的演講,只要聽得進去,就一定會有收獲。
在中國歷史上,“人民觀”不僅是政治的靈魂,也是國民之靈魂。它經(jīng)歷了一次次淪喪和承繼再造,依然蔚為中國文化里生生不息的偉大傳統(tǒng)。不論哪個時期哪個政體,得與失都離不開“人民觀”,失之者衰,得之者繁榮興旺。
生生不滅的“人民觀”,閃爍在四季風雨中,流淌在民族的血脈里。
六
執(zhí)筆書寫,忠于歲月。每一張紙箋上都有王宏甲的心語。無數(shù)個夜晚,他開著燈,將那些被歷史掩埋了的殘缺歲月淘洗出來。
除了摯愛的孫女,他眼里最美的風景可能就是他一直研究、撰寫的人民觀、價值觀、文明觀的主題。他把所有的情意看得都很厚重,情不自禁地就會將筆觸伸向人心的柔軟處,伸向那些值得窺見的領域。
母親、老師、孫女,是一幅幅絕美的油畫,鐫刻在他的腦海中。而社會、人民,像一首首詩歌,劃過他無以復加的傷痕后充滿了溫情。有溫度的表述和記錄,有情懷的理解和詮釋,都是因為懂得。
“對人民的熱愛之情來自哪里?”王宏甲對著世界演講,對著人民演講,對著自己演講。
皓輝千萬里,沒有邊界地悄然鋪開去。王宏甲的文字和著時代的節(jié)拍,和著有血有肉的情感展現(xiàn)給世界。那是多少人的寄托和安慰。他,一個人的文字世界,卻和世界上很多人的心思不謀而合。漸漸地,那種悲憫的情懷打開后,再也沒有關(guān)閉。
素材來源于生活,他的經(jīng)歷無疑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
王宏甲把握著自己的認知,也保留著母親和老師的氣息。深厚的情感和教育,維系了他所有的開始。他有他迫切的訴求,他有足夠的思考重新審視“世界需要良知”這個命題。需要,承載了太多的期望,是他認定的每個人都應該有的美好。
他的筆力拙樸中透著子彈的冷峻。
沒有面具,拒絕虛偽。王宏甲用文字改變著自己和讀者。
我相信,王宏甲明凈似水的情緒中也有壓抑、無奈和靜默時分。但他是樂觀的、豁達的。很多與王宏甲擦肩而過的人,也開始為了他的主題和命題選擇走近他了。
世事風云浩蕩,卻也無懼風霜。王宏甲一如既往地寫著,創(chuàng)作著。他對農(nóng)民的熱情,始終有增無減。許多人背井離鄉(xiāng),離開了生養(yǎng)自己的故鄉(xiāng)。倦鳥總有歸巢的時候。如果,那時的家鄉(xiāng)還不曾改變模樣,他們將何去何從?他筆下的村莊和村莊里的人們,開始思變了,開始為自己的前途和一個更好的生活尋找道路。
雖然,更多的時候,王宏甲默默地思考。但當他感受到農(nóng)民真實的生活時,就在這個時間,連同他的心思他的深情,都會使那些文字有了靈魂。
七
寫著寫著就寫多了。
能不能有一兩句簡短的話來概括王宏甲的情懷?
我想那就是他的中國立場和人民立場。
在王宏甲這里,這兩個立場是始終如一的。那是《世界需要良知》背后最真最美的情懷,是王宏甲所有著作背后最真最美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