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全球科學家不懈探索,將人類對艾滋病病毒(HIV)的理解不斷推向更深更廣處。各種藥物和療法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除了傳統(tǒng)的“雞尾酒療法”和目前廣受關注的廣譜中和抗體外,其他療法在抗艾戰(zhàn)爭中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疫苗
盡管科學家研制過上百種HIV疫苗,但只有3種疫苗完成了全部臨床試驗。其中,RV144是迄今第一種能為部分人提供保護效果的艾滋病疫苗。2009年發(fā)布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RV144的有效性為31%。此后,不少科學家開始改進RV144。
《自然·通訊》雜志今年6月發(fā)表文章指出,接種RV144疫苗的動物有55%可以抵抗SIV(與HIV等價的類人猿病毒)。即便該研究結果對于人類是否適用還有待考證,但這仍是一項鼓舞人心的研究。
HVTN702由RV144改進而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等機構同前正在南非對此疫苗進行試驗,結果預計將于2020年下半年公布。
分子藥物
到止前為止,全球至少有30種抗HIV藥物已獲批上市。
過去,患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同前已經上市了多種只需一天一片的固定劑量復合劑(FDC),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HIV治療。
此外,為了避免HIV藥物的副作用,許多科學家開始研究長效預防和抗艾藥物。GSK744LA就是其中之一,至少在動物試驗中,它具有較好的保護效果,可作為一種暴露前預防用藥。GSK744IA現已進入更進一步的臨床試驗。而由中同前沿生物藥業(yè)(南京)股份有限公司研發(fā)的長效抗艾新藥艾博衛(wèi)泰已提前達到臨床Ⅲ期全部終點指標,向國家藥監(jiān)局(CFDA)中報新藥并獲得有限評審。
基因療法
作為全球首例且唯一一名被(功能性)治愈的艾滋病患者,蒂莫西·雷·布朗也被稱為“柏林病人”。2006年和2007年,布朗的主治醫(yī)生兩次使用一名具有CCR5突變基因的捐贈者骨髓,不僅治好了布朗的門血病,其HIV檢測一直呈陰性,從而成就了艾滋病治療史上的一段傳奇。
受此啟發(fā),2014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免疫學家卡爾·朱恩領導團隊,首次使用鋅指核酸酶(ZFN)瞄準并破壞了12名HIV攜帶者免疫細胞中的一種基因,增強了他們抵抗病毒的能力。
2016年3月,美國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茨醫(yī)學院的華人科學家胡文輝設計出一種專門的基因編輯系統(tǒng),可安傘有效地從培養(yǎng)的人類細胞DNA中消除HIV-I。胡文輝指出,目前,基因編輯療法尚不能1O0%清除動物體內的HIV,但能夠顯著降低潛伏病毒量,因此與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組合使用不失為一種有希望的艾滋病治療策略。
此外,科學家還在嘗試干細胞療法,將改造后的干細胞重新注入病人體內,人體可以迅速建立一個能抵御HIV的全新的血液和免疫系統(tǒng)。2015年上半年,桑加莫公司已與美國希望之城國家醫(yī)學中心及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凱克醫(yī)學中心合作,開展干細胞基因療法的研究。一項名為SB-728-HSPC的療法已經完成I期臨床試驗,2020年將進入Ⅱ期臨床試驗。
T細胞療法
患者感染HIV3個月后,體內98%的HIV為了逃避殺傷性T細胞的追殺,會發(fā)生針對性的變異。有鑒于此,美網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羅伯特·西利齊安諾團隊訓練身體內的殺傷性T細胞識別并攻擊病毒。2016年1月,他們在《自然》發(fā)表文章稱,只要HIV含有2%未突變的保守表位,經過改造后的殺傷性T細胞就可以識別并清除,為艾滋病治療又增加了一種值得期待的細胞療法。
2017年10月份,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yī)學院的蕾切爾·利伯曼團隊改進了一種合成蛋白嵌合抗原受體(CAR,當把其導人到T細胞時,會增強其功效),提高了其對抗HIV的效能。
此外,科學家還嘗試將廣譜中和抗體“捆綁”在殺傷性T細胞上,攻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