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元,金乃玲,胡 毅,孫曉莊,周 峰
(1.安徽新華學院 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建筑大學 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3.合肥學院 建筑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22;4.安徽建筑大學 研究生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徽州地處黃山與天目山脈間,屬我國皖南丘陵地區(qū),地勢險峻,山巒疊嶂.由于此種高山對峙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當時勞動生產力的不發(fā)達,也造就了徽州地區(qū)多數(shù)村落交通不便,不與外界相通.此種相對閉塞的自然環(huán)境也促使當?shù)厝讼胱叱龃笊较蛲_闊,明清時興盛的徽商就是走出大山外出經(jīng)商的一批徽州人[1].除此以外,選擇讀書科舉也為當?shù)厝颂峁┝俗叱龃笊降牧硗庖粭l捷徑,因而“賈”而好儒、重視教育、儒學盛行、宗族意識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在程朱理學的耳濡目染下,徽州人有著很強的宗族觀念,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自強不息、考取功名.通常在徽商發(fā)家、文人高中做官后,都會將家鄉(xiāng)的祖宅進行修繕、更新或重建,在封建禮制的制約下,只能將光耀門楣的思想傾注在宅第的“臉面”之上和繁復華麗的裝飾雕刻之中.因此,徽州古民居建筑入口空間裝飾往往被視為屋主人的“門面”,不僅裝飾華麗,通常還體現(xiàn)屋主人的審美品位和意趣.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入口空間構件一般包括有門扇、門框、門罩等三個主要部分(圖1).除少數(shù)祠堂等公共建筑的門扇上有彩畫裝飾外,大多古民居建筑門扇鮮少有裝飾;而徽州古民居建筑的門框通常是墻垣直接砌筑,在此之上也大體無裝飾;因此古民居建筑入口空間中大體的裝飾多是集中于門之上的門罩處[2].因此,入口空間處的裝飾主要是針對入口空間之上的門罩進行研究.
圖1 徽州地區(qū)民居建筑入口組成
作為古民居建筑入口裝飾載體的門罩,通常是由頂部的束腰脊、中部的立體結構以及墻面裝飾三個部分構成的.其中位于門罩頂端的是通過粘土焙燒的青瓦[3];之下是檐下排列有序、圖案多樣的磚雕還有特殊的會有立體的木結構支撐于檐口之下(圖2).
圖2 門罩通常的組成部分
門罩通常根據(jù)形制的不同大體分為門楣式門罩、垂花門式門罩、牌樓式(八字)門罩等幾種類型[4].
門楣式門罩作為工藝較為簡單、造型樸素而廣泛的在徽州地區(qū)古民居建筑中使用.早期的門楣式門罩通常在墻面裝飾部分采用一個水平排列的字匾,上書宅院、庭院名稱等.逐漸發(fā)展到后期,門楣式門罩鮮少再采用字匾,取而代之的是雕刻精美的磚雕,或留下空白僅是幾塊普通的青磚拼接而成(圖3).因其造型和規(guī)格樸素大方又可以反映屋主人的意趣,故而現(xiàn)今所見遺留的明清時期門罩大多是無字的門楣式門罩形式.
圖3 門楣式門罩
垂花門式門罩,又稱垂蓮門,因其墻面裝飾中的檐柱垂過下枋,在底部形成蓮花狀、回紋狀等垂珠而得名.其形式與北方明清時期盛行的垂花門有相近之處,只是將北方的木構立體式垂花用磚雕工藝平面化的反映在入口空間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徽州當?shù)靥厣拇够ㄩT式門罩(圖4).此種門罩制法復雜程度與門楣式門罩相近,形式上更加舒展、多樣,故而在明清時期古民居中也較多被采用.
圖4 垂花門式門罩
牌樓式(八字)門罩,或稱門樓,通常規(guī)模較大較復雜,由“罩”和“樓”兩個部分組成的復雜復合體.根據(jù)其不同的復雜程度又可劃分為單間雙柱式、三間四柱式、五間四柱式等幾種,但通常僅有單間雙柱、三間四柱式是可以用于有皇恩等特殊榮耀的民居建筑之中的.
牌樓式門樓一般采用類似于徽州常見牌坊的式樣,將牌坊立面凸出于墻面中間開門洞而形成門,從而達到一定的視覺沖擊力以及宏偉氣勢感,由于牌樓式門樓是受殊榮的民居才可自行建造,其的規(guī)模也較大、設計及建造過程繁復,因而僅有少數(shù)古民居建筑采用此種門樓形式,如西遞鎮(zhèn)西遞村迪吉堂的門樓(圖5),其檐下磚雕部分通常有縱向排列匾額一副,上書“榮恩”等字樣.
圖5 牌坊式門樓西遞迪吉堂
八字門樓與牌樓式門樓規(guī)模上相近,但在平面上并不如牌樓式門樓一樣為一字型展開,而是一個向外擴展的“八”字型,因此得名.此種門樓造型上有海乃百川,吸引財氣之貌,因而大多為從商人士所親睞,但因其造價不菲,故而相較于門楣式、垂花式門罩來說,在徽州地區(qū)古民居中不占多數(shù).如碧陽鎮(zhèn)關麓村八大家門樓(圖6).
圖6 八字門樓關麓八大家
入口空間中的門罩并不是孤立存在于古民居外墻之上的,通常門罩的尺度都是依據(jù)民居建筑所開的門的尺度而定[5],兩者之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
圖7 門楣式門罩與門的協(xié)調
門楣式門罩一般規(guī)格較小,在測繪的過程中,通過實際測量發(fā)現(xiàn),古民居建筑大多在門洞的基礎上左右各擴100-300毫米左右作為一般的門框,下枋的寬度與門框同寬或略大(圖7),在對宏村鎮(zhèn)屏山村韓鳳英宅、丁寶珍宅、碧陽鎮(zhèn)南屏村抱一書屋、西遞鎮(zhèn)西遞村陳旺明宅等古民居的測繪中,匯總得出下枋與門框之間橫向距離約在0-375毫米(表1).
表1 門楣式門罩與門的關系
垂花門式門罩由于其左右檐柱下垂超過下枋,所以不能如門楣式門罩下枋與門框寬度同寬或者略大,而必須向外擴展,所以整個垂花門式門罩應當更為寬些,在總體比例差距不大的情況下[6],應當整體比門楣式門罩略大些(圖8),在對碧陽鎮(zhèn)碧山村何宅、西遞鎮(zhèn)西遞村居安堂、宏村鎮(zhèn)盧村思成堂、宏村鎮(zhèn)屏山村吳金華宅等古民居的測繪中,匯總得出兩者之間的水平距離在440-680毫米的范圍內(表2).
圖8 垂花門式門罩與門的協(xié)調
表2 垂花門式門罩與門的關系
牌樓式(八字)門樓通常其門樓寬度與門洞的寬度在設計之初就有一定的比例關系,相互之間才有契合協(xié)調之美(圖9),在對碧陽鎮(zhèn)碧山村啟泰堂、湯金寶宅、宏村鎮(zhèn)屏山村舒鎮(zhèn)華宅等古民居的測繪中,通過數(shù)據(jù)的匯總計算出邊柱到門框水平距離均值與門洞寬均值之比約為0.967(表3).
圖9 牌樓式(八字)門樓與門的協(xié)調
表3 牌樓式(八字)門樓與門的關系
門罩與與之相對應的門之間相互契合故然重要,然而我們不能僅憑兩者之間比例、尺度、位置相協(xié)調就認為它是美的入口裝飾[7],組成門罩的各部分構件自身與其他構件的比例相協(xié)調才可能是一個美的構件.
表4 門楣式門罩各構件的比例關系
門楣式門罩大體由束腰脊、屋瓦、五路檐線、元寶梁、匾額、下枋、掛落等組成.通過對碧陽鎮(zhèn)碧山村的汪學英故居、宏村鎮(zhèn)屏山村的丁寶珍宅、碧陽鎮(zhèn)碧山村的方善棣宅和湯金寶宅的測繪(圖10)與數(shù)據(jù)匯總,大體可以看出束腰脊構件的高度與屋瓦高度相近;元寶梁高度約為五路檐線的一半;匾額高表4門楣式門罩各構件的比例關系度約為下枋高度的兩倍;束腰脊構件寬度幾乎與五路檐線一致;五路檐線與元寶梁寬度相差200毫米左右;元寶梁與下枋寬度相差200毫米左右(表4).
圖10 門楣式門罩構件間的比例關系
垂花門式門罩的主要構件包括有束腰脊、屋瓦、五路檐線、元寶梁、匾額、下枋、垂花柱等.通過對宏村鎮(zhèn)屏山村儲來寶宅、宏村鎮(zhèn)盧村思成堂以及宏村鎮(zhèn)屏山村舒克剛宅等古民居的測繪,匯總得出除垂花柱、下枋等構件以外,其他構件的比例關系與門楣式門罩比較相似(表5).
牌樓式(八字)門樓通常要把握樓與樓、間與間以及每個部分之間內部構件的比例關系.通過對碧陽鎮(zhèn)碧山村啟泰堂以及宏村鎮(zhèn)屏山村舒桂林宅等古民居(圖11)測繪,匯總得出通常支樓部分的寬度為主樓部分的一半左右;豎版排列的匾額加上兩邊的磚雕后幾乎成正方形(表6).
表6 牌樓式(八字)門樓各構件間的比例關系
門罩這一入口裝飾中,往往通過墻面上青磚的雕刻來反映屋主人的意趣、志向、抱負與個性,因而雕刻的主旨與內容往往并不是統(tǒng)一的,而是極具個人特色的[8].雖然在同一個門罩中的不同構件雕刻的內容不禁相似,但一般情況下都是共同作用來反映一個相同的主旨,通常有以下幾種:
圖12 入口裝飾中“恩榮”的主題
“恩榮”的主題(圖12).此種主題往往出現(xiàn)于牌樓式門樓之上,用以記載皇帝對家族某位成員的嘉獎與恩賜[9],反映出家族所獲的恩德與榮耀.通常“恩榮”為主題的民居門樓為三間四柱三樓形式,在正中一樓橫枋之下有豎版紅色“恩榮”二字,兩邊各有豎版高浮雕磚雕相襯,內容通常雙龍寓意隆恩,在橫向相隔一段無磚雕的素墻旁,再有兩塊幾何、吉祥紋樣的豎版淺浮雕.
“忠、孝、節(jié)、義”的主題.在徽州受儒學思想影響下,較多的人將此類主題反映在門罩之中.例如“岳母刺字”“蘇武牧羊”“周仁獻嫂”等內容在門罩橫枋雕刻處較為常見.
圖13 入口裝飾中人物的主題
“福、祿、壽”的主題.將三星報喜題材融入磚雕之中也是門罩中較為常見的,通常希望通過此類主題從而帶來好運.
人物主題(圖13).通常為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以期反映對忠孝、忍讓、理、智、光宗耀祖等思想的認同和崇尚.
圖14 入口裝飾中山水花鳥的主題
山水花鳥以及動物的主題(圖14).采用山水、花鳥等形象來反映屋主人的志趣與個性.如梅花象征著堅韌不拔、高潔謙虛;菊花象征孤標亮節(jié)、高雅傲霜等.其他動植物形象如蝙蝠、鹿、壽桃又分別諧音取自福、祿、壽等.此外還有鴟尾等神獸起祈求避免火災的良好寓意.
隨著徽商、文人逐漸崛起以及古徽州地區(qū)營建匠人工藝的純熟,在徽州古民居建筑裝飾中也逐漸呈現(xiàn)出由簡至繁,由粗獷到細膩的過程.
從宋元開始不斷發(fā)展的徽州地區(qū)建筑裝飾,在明朝時期日漸完善,形成了一套工藝簡單,形式樸素大氣的裝飾構件,在此時期徽州地區(qū)大多采用雕琢較少的門楣式門罩;隨著時代發(fā)展,徽州當?shù)刂饾u富裕起來,當?shù)厝藢τ谡诘挠^念更為看重,伴隨著工匠長期實踐的積累,雕刻紋樣逐漸變得繁復、精美、考究[10].
門罩作為宅第入口處相對重要的位置上,雕刻裝飾等也不可避免的變得更加繁復化、精細化,但在匠人營建之時就已選擇好主題與內容,并在設計與雕琢之時將雕刻部分分布均勻,有疏有密,相得益彰,精細的雕刻裝飾在樸素的白墻襯托下如同一幅畫卷躍然于建筑外墻之上(圖15).
圖15 裝飾精美華麗的門罩
自古以來,人們對美的認知一直都是因人而異,具有巨大差異性和個人因素的,但在眾多的審美個性中仍舊有共性可言,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形式美的規(guī)律——比例與尺度、均衡與穩(wěn)定、對比與微差、節(jié)奏與韻律等.徽州門罩位于徽州民居的“門臉”之處,它的美不言而喻,通過對徽州入口空間處的門罩根據(jù)類型的分類進行測量、數(shù)據(jù)匯總等處理,進而向我們展示了門罩美在其具有典型的契合之美、比例之美、題材之美、細致之美.除此,有的民居門罩處繪有色彩鮮明的彩畫,其美學上的造詣同樣值得深層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