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軍紅沙河市政協(xi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边@為新時代政協(xié)工作者的文史資料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7年2月政協(xié)沙河市第八屆委員會履新以來,就高度重視文史資料發(fā)掘整理工作,主席辦公會多次研究搜集、挖掘、整理和編撰全市文史資料事宜黨的十九大后,沙河市政協(xié)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展現(xiàn)新作為。
沙河古稱湡水,早在石器時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首次在沙河發(fā)現(xiàn)了第四紀冰川遺跡,詞壇泰斗喬羽曾三次居住在渡口村體驗生活,創(chuàng)作出多部詩篇,稱之為第二故鄉(xiāng)。這片燦爛的土地既有古文化遺址遺跡,又有紅色文化遺存,既有北武當、廣陽山等物質文化遺產,又有藤牌陣、四匹繒等非物質文化遺產,9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文史資料寶庫。每當談論起我們出生地的歷史文化時,內心就會生發(fā)出一種激情和沖動。“沙河政協(xié)文史工作者有責任把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資料挖掘出來,讓她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和作用。”沙河市政協(xié)主席周勇在機關全體工作人員會議上如是說。
市政協(xié)專門組成由政協(xié)主席任主任的《沙河文史》編委會,這是沙河政協(xié)自1984年成立以來第一次。編委會是我市政協(xié)在文史資料工作方面的重要機構和平臺,旨在組織、指導有關單位和個人挖掘、征集、編撰沙河文史資料,實現(xiàn)留存史料、傳承文化的目的。我作為沙河市政協(xié)教科文史委員會工作人員,能成為《沙河文史》編委會的一名成員,感到榮幸的同時,又深感有壓力,必須盡心盡力投入這項工作。
我們首先在《沙河報》刊登《沙河市政協(xié)關于征集文史資料的通知》,對征集內容上提出要求:一是務必與“沙河本土”有關;二是按照“三親”(親歷、親見、親聞)原則撰寫、搜集;三是堅持實事求是。通知刊登之后,著實讓文史委的工作忙活起來。
隨后,我們把征集和報送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經過幾個月的忙碌,于2017年年底前編印出《沙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一書。該書共收錄國家、省、邢臺市、沙河市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5項以及新挖掘發(fā)現(xiàn)的沙河市級非遺后備項目24項,包含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tǒng)戲劇、曲藝、傳統(tǒng)手工技藝、民俗等10大類,全書融學術性、知識性、文獻性和藝術性為一體,圖文并茂,具有一定的文獻收藏、學術參考和文化普及價值。圖典一經面世,好評如潮,很多單位和個人來電來人向我們索要或借閱,夸我們沙河政協(xié)文史委做了一件好事、實事,我也第一次感受到文史資料的價值和作用。
今年,沙河市政協(xié)的文史工作又有了新的作為。教科文史委的委員在《沙河文史》編委會的直接領導下,把目光和精力投放到沙河市被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的16個村落資料的編寫工作上。這是一項更加繁巨的工作,委員們稱“又開始了地域文化之旅”。
我們馬不停蹄,召開座談會,廣泛征集專家意見建議,擬定編寫提綱;并成立三個工作小組,分工合作,進駐傳統(tǒng)村落;入農家、爬屋頂、鉆橋洞,拍碑文,拉家長、話村史,挖掘潛藏在歷史深處的記憶和第一手資料。截至目前,拍攝圖片800多幅,整理完成8萬余字資料,預計今年7月份前編印成冊。沙河市政協(xié)《沙河文史》編委會主任周勇說:“我們致力于整理編撰我市中國傳統(tǒng)村落資料,就是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指示精神,就要為我們的后人留下根和魂,留下歷史的記憶?!?/p>
走進新時代,沙河市政協(xié)以文史資料立言,以精品力作記事,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地方歷史文化,事小而理深,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