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工學院361021)
在新時期新環(huán)境下,我們要重新思考中國大學校園公共藝術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為當代大學校園公共藝術文化探索新的發(fā)展建設之路。校園是知識文化傳授的重要基地,大學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傳播地,這是作為校園的顯性特征。同時,校園中公共藝術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板塊,起到了的知識和文化的隱形傳播的作用。公共藝術作為大學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它外在表現(xiàn)為具有物質依托的文化藝術作品、雕塑、景觀等,內在蘊含了某一大學、某一地區(qū)、某一國家特有文化藝術特色和精神意蘊。
廈門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科專業(yè)為主體,文、理、工兼容的學校,共有十余個學院,28個本科專業(yè),自建校之初就確定了“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辦學宗旨,在全校實行博雅教育,學校開設了國學經典導讀、傳統(tǒng)文化與文學、藝術鑒賞、學科發(fā)展思想史等一百多門的通識課程,打破傳統(tǒng)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與此同時,豐富的校園公共藝術的建設,也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十九大表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人們的需求不再只局限于物質方面,而是對精神方面的需求增加,大學校園更是如此,所以針對大學校園公共藝術的建設,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的工作比較龐雜,建設方向大多以校領導指示為準,但領導們的藝術觀點存在較大差異,水平層次不盡相同。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難免受到領導意識、資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大大影響了大學校園公共藝術設施的公共性,無法達到建設之初的預期目標?;谶@種現(xiàn)狀,筆者認為我們高校公共藝術建設仍存在比較明顯的不足,仍有很多方面可以努力。下面說一下筆者所看到的校園內部公共藝術建設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前期的設計論證不夠充分。在進行建設之前,調研、調查工作局限于領導觀點、專家觀點,即辦公室這一狹小的范圍內,負責人沒有充分、及時了解廣大學生們、教職工的需求及他們對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的意見,進而造成學校了解到的信息不夠“真”、不夠“廣”。說到底我們是為學生和服務的,我們的工作的根本目的為學生們提供更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公共藝術建設在具體工作中有時會脫離校園調查,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調研、觀察、聽取學生意見,因此造成了不少信息上的錯漏,從而造成工作疏忽、決策失誤、不切合學習生活實際等工作上的問題。所以對高校公共藝術建設工作來說,忽略學生而工作是極不可取的行為。
其次,工作人員素質能力不足,工作效率不高。公共藝術建設的具體工作人員的學歷與專業(yè)性素質水平參差不同,有些甚至沒有接受過專業(yè)性的文化藝術的學習,針對相關人員進行系統(tǒng)的具有規(guī)模性的學習研討會舉辦次數(shù)過少,工作人員對外學習和交流機會也不多,缺乏做好高水平藝術工作的能力。此外,工作效率低和領導意見不統(tǒng)一相聯(lián)系,具體辦事人員少,流動性大,大家要做的工作太多,分工不過明確,在人少的情況還容易造成冗員現(xiàn)象。公共藝術建設負責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fā)言權較小,更加不愿花費時間來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信息整理,這就更加造成了工作效率低的現(xiàn)象。
再次,文化藝術內涵不足。存在對地區(qū)文化和校園文化開發(fā)利用程度不高等現(xiàn)象,很多高校的公共藝術建設沒有特色,模仿痕跡比較重,個性化被忽視。地區(qū)特有的藝術文化等沒有被合理地運用到校園建設中,公共藝術建設與學校的學科性質、校園建筑風格、價值導向、地域文化等沒有有效融合。學校教育大多局限于專業(yè)教育和思想教育方面,并沒有把校園公共藝術建設安排進學校教育的整體環(huán)境之中。
最后,沒有與時代結合。當今社會的信息傳達主要依靠網絡,我們的學生與網絡的接觸越來越多,網上公共藝術建設平臺的搭建被提上日程。在中國,很多大學的校園公共藝術的網絡渠道建設都不夠完善,也沒有招聘專職的網絡的工程師來維護內部網絡運程。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它容易使學生接受網絡上的一些消極的信息,沉迷于虛幻的事物,大學校園網絡公共藝術的建設意義重要,但目前我們所作的工作較少。
以上四點是筆者在對中國高校公共文化建設的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通過對大學校園公共建設的現(xiàn)狀分析,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公共藝術建設在大學校園教育工作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還能了解到出現(xiàn)以上這些問題的而嚴重性,所以我們迫切的需要改變和變革。
近年來中國大學越來越重視人文景觀建設,公共藝術的應用價值逐漸得到社會和各高校的重視。公共藝術建設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吸引力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國高校在不斷創(chuàng)新校園公共藝術外在表現(xiàn)形式,在校園景觀設計、綠化分布、園林建筑以及文化品牌方面投入資金和心力也越來越多。公共藝術建設就是校園影響力,目前中國大學正在走向成熟,對校園公共藝術設施的要求在逐漸增強。值得注意的事,目前中國大學都比較重視校園文化景觀建設,都在加快景觀品牌形成,但在文化藝術內涵方面仍比較貧乏。大學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明顯改善,但建設之路仍任重道遠,事實上仍有很多方面亟需進一步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更好地解決中國高校公共藝術建設工作方面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要從地區(qū)及校園內部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尋求最合適的對策來更快更好的提高公共藝術的建設水平。新形勢下大學公共藝術建設工作和大學生教育工作要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校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提升政治能力和專業(yè)的公共藝術建設業(yè)務能力,充分發(fā)揮校園藝術文化隱性教育作用。
為了更好地解決建設方面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要從本地區(qū)、本校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尋求最合適的對策來更快更好的提高學校建設水平。基于以上的思考和對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建設工作的前景預期,筆者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校園文化是以學校的辦學宗旨為導向,包含了制度文化、教育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景觀等,校園公共藝術是整個校園景觀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校園內公共藝術的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它跟隨著學校的發(fā)展和建設而逐步完善,一般是體現(xiàn)在逐步的增加藝術作品的數(shù)量。在校園景觀的建設中,需要針對后期增加公共藝術作品的可能性做出前瞻性的安排,合理的規(guī)劃區(qū)域,避免后期因建設的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施工改造。同時,新增的公共藝術作品,需符合該校的辦學理念、學科特點,與整體的校園景觀(包括建筑風格、功能分區(qū)、綠化等)相協(xié)調,要融入整體的環(huán)境中,而不是強調單件作品的存在價值。
廈門工學院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在建校之初,就已充分的考慮了整體的校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并制作了大量的公共藝術作品,如孔子廣場、名人雕塑群、校友園雕塑群、百樹園等,尤其是校友園和百樹園,在前期規(guī)劃中已設定了未來新增雕塑和樹木的排列位置,充分考慮了發(fā)展中的潛在性。在后期的建設中,各個項目的設計,充分的結合了校園的整體建設方向,增加了大量的公共景觀內容,豐了校園文化的建設。但是,也有存在新增內容極其不符合學校定位和校園景觀風貌的情況,如散列整個校園的彩色動物雕塑、鋪設仿真綠草坪并設置防護帶等。慶幸的是經過學生、老師、領導們的多次的溝通,將相關的部分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處理。
積極開展地區(qū)藝術文化探索研究工作,推動校園公共藝術建設負責人提高審美意識、文化意識,自覺做校園特色藝術文化和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建設的忠實擁護者與實踐者。深刻領悟地區(qū)特色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意義,領悟其深刻內涵,挖掘其時代意義,探索當代發(fā)展之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廈門工學院自建校以來重要的指導思想,學校內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儒家思想及傳統(tǒng)文化中其他的元素,如新建孔子廣場、用論語中的經典文字作為樓宇的名稱、開設國學經典導讀必修課及相關的通識類課程等等。建校初在校內樹立了一尊高度12米的孔子石雕像,在當時,此為全國高校中最高的一尊孔子像。為豐富校園內的文化內涵,校領導決定在孔子廣場周圍興建數(shù)十長的浮雕墻,今年年底將全部完成,其主要內容為孔子的生平事跡,以此更突顯傳統(tǒng)文化在廈門工學院的校園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以外,學校內還陸續(xù)興建了天工園、天鷺園、音樂港等,這些項目,都是從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向出發(fā),用具象的公共藝術作品來傳遞學校主導思想,傳播傳統(tǒng)文化,使全校師生接受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做好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工作前的職業(yè)技能培訓,首先引導他們確立一定的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增加他們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認同感。設立不同方向的專職工作人員,及時與時代接軌,保持自身的先進性,與本校藝術、文化專業(yè)的教授們保持有效溝通,聽取他們的建議,合理參考學生的建議需求,要樹立大局意識、學習意識、文化意識,站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文化藝術角度來對待日常工作,全心全意對待工作。
公共藝術作品的質量高低,與設計者專業(yè)素質的能力有直接關系,同時,學校內相關負責人的藝術素養(yǎng)水平也會對作品產生重要影響。在過去若干年中,廈門工學院興建的多個公共景觀,參與項目設計方案討論的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較好的藝術教育,缺乏從藝術和審美的角度對待一件作品,常常以價錢的高低選定設計方案和制作團隊,以至于最終完成的作品顯得簡單、粗糙,缺少文化的深度。最近幾年,因學校成立藝術學院,招聘了藝術類專業(yè)的教師,相關專業(yè)的教師介入校園藝術類興建項目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將網絡公共藝術建設平臺與現(xiàn)實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相統(tǒng)一,使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為美好校園添磚加瓦。將網絡公共文化與現(xiàn)實校園公共文化區(qū)分開來,合理劃分區(qū)域,定期維護、增加新鮮有趣的文化藝術內容,增加吸引力。招聘專職的網絡的工程師來維護內部網絡運程。處理好網絡與實體的主次關系,以實體校園為主,網絡校園為輔,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藝術圈,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先進的藝術文化知識。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將學生作為公共藝術建設的主體和服務的主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目前校園公共藝術建設還處在不完備的發(fā)展時期,各高校要從學校的辦學宗旨出發(fā),強調校園文化的整體建設,將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以學生為主體、以全面為目標,積極加強自我建設和自我完善,為提高中國大學校園整體性公共藝術建設水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