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欣[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南國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廣州 510545 ]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胡發(fā)云是一位極具思想力度和洞察現(xiàn)實深度的作家,而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如焉@sars.come》不僅有作者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和美好理想情懷,而且集中體現(xiàn)了其美學追求。本文將從審美的角度對這部作品的美學追求和審美價值進行深入剖析。
真是美的基礎。①追求真實一直是胡發(fā)云塑造小說人物的美學追求之一。而這里所說的“真實”,并不是指一般意義上塑造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人物形象,而是指在小說中對人物的來歷、形象特征以及其思想形成的來路交代清楚,使人物的人生和思想脈絡有來歷可考,從而塑造出一個個更加美麗豐滿的靈魂。因此,在《如焉@sars.come》里,我們幾乎可以在字里行間找到每個人物的出身以及某些特征的形成原因,例如茹嫣大學修讀的是植物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在研究所工作,歷來鮮少動筆,卻對文字有著超常的敏感,甚至勝于文學評論家。然而,這種天賦不是憑空而來的,作者在文中通過某些閑筆交代了它的來歷,“茹嫣上大學時,頭一兩年還有寫作課,寫過一些命題作文,從那之后,似乎再也沒有自主地寫過什么東西。她只是讀,很挑剔,很精致,很有意味地讀”②,“在茹嫣的精神活動中,俄羅斯文學和法國文學占了很大的空間。那是大仲馬小仲馬左拉雨果梅里美的法國”③。另外,作者還突出了母系家庭對茹嫣氣質(zhì)的影響,由于外祖父家是名門世家,這使茹嫣從小便從母親那里受到詩禮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她如古代仕女一般溫婉羞澀、天真單純的性格,并練就了深厚的詩詞功底。再如毛子,在毛子從理想主義者轉變成犬儒主義者的過程中,作者對毛子的思想轉變原因都做出了明確的分析,例如毛子對金錢的強烈渴求來自于少年時代的物質(zhì)匱乏和生活窘迫;他之所以在理想和名利之間痛苦掙扎而不是馬上向金錢投降,是因為他在青年時期從精神導師衛(wèi)立文處受到思想啟蒙,使他對社會和歷史有著清醒的認知。作者正是通過以閑筆的形式交代人物來路以及特征的形成來歷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加強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時代感,從而令人物的形象在讀者的腦海中變得立體而深刻,使讀者能夠順著作者為人物鋪下的人生脈絡,來感受書中人物敏感而多變的心靈與廣闊的精神世界。
胡發(fā)云先生的創(chuàng)作尤為關注人在社會中生存與理想之間所面對的矛盾,通過營造悲劇美學藝術氛圍,揭示對生命追求的哲學思考。他說:“我想在任何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所有的個體都是有局限的。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人最后都可能是一個悲劇……有一種是向光明攀爬的悲劇,向著自己真正的心靈歸去的悲劇,我認為他是很美的?!雹芏度缪葽sars.come》更是如此。這點主要體現(xiàn)在達摩的生活與衛(wèi)立文的病逝等情節(jié)上。
達摩是胡發(fā)云筆下極富有個人精神追求的人物,文中對他的評價是:“他一直生活在底層,過著草根階級的物質(zhì)生活,享受著精神貴族的快樂與痛苦?!雹菟m然只是個星斗市民,早年當過知青、工人和代課教師,后來是電器修理工和電腦專家。但少年時的海量閱讀和衛(wèi)老師的指導使他擁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理性判斷,連茹嫣在只讀其文而未見其人之前,還把他想象成張揚又含蓄、豐富又簡略的智者。他無心去追名逐利,即使學識與稟賦甚高,“西方宗教、明清野史、抗戰(zhàn)、時政、經(jīng)濟、文學、影視……涉獵的范圍很廣,人們據(jù)此猜測他是哪個大學的教授,或哪個研究機構的學者,有的還說他在海外”⑥,但是他沒有傳統(tǒng)儒生那種“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觀念,他沒有考取文憑,也從未想過憑借創(chuàng)作和研究謀生,就連給報刊投稿賺點稿費,他也覺得“總像一匹野馬要套籠頭一樣”⑦。胡發(fā)云曾說:“達摩身上包含著一種情懷?!雹喽P者認為,這份情懷就是達摩對真理的執(zhí)著、對名利的淡泊以及知足。他與汲汲營營的毛子不同,毛子可以在進入社科院之后,為了名利去替領導做槍手,以此換取福利和晉升。但在達摩看來,謀生可以另尋別路,但求真是做人的底線。因此,他甘愿做毛子認為的“底層草民,一個時代的落伍者”⑨。此外,書中曾經(jīng)有過一段關于達摩勞動時的描寫:“達摩干活很沉迷的樣子,不說話,不旁觀,不喝茶,不抽煙,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手邊的工具都不待看的,一伸手便準確輕巧地抓住,用完又準確輕巧地放回原處。拆卸起來,如庖丁解牛,螺釘、墊圈、細碎零件,一樣樣從他手里落下又一樣樣擺放齊整。裝配時,猶如老兵裝槍,那些個零零碎碎自己往上吸去,看那有板有眼的韻律,幾乎是不用眼也不用腦子……一切停當后,順手就將一應工具家雜收拾得干干凈凈,還原成剛剛來時的那一只帆布袋。”⑩就如劉安海所說,此處不是閑筆。?它通過對達摩爐火純青的修理技能的描寫,結合他才華橫溢的特點,不僅顯示出達摩的低調(diào),還體現(xiàn)了他對清貧生活的知足。這種心態(tài)是超乎常人的,因此給人一種崇高之感,而人物精神上的崇高與身份的卑微又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使讀者因為受到強烈的感官刺激不由自主地對人物產(chǎn)生深刻的悲憫,令麻木的心靈重新復蘇。
另外一個體現(xiàn)了這種以悲為美的美學追求的人物是衛(wèi)立文。已是垂暮老人的他從未停止過對社會的思考,年至知天命,他卻仍以普羅米修斯的姿態(tài)活躍在思想文化界,為自己贖回前半生的蒙昧和怯懦。在讀到這個人物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心生崇敬,不得不反省自己的靈魂。而這個閃耀著思想與理性光芒的人物卻因為被禁止轉院而耽誤治療,最后孤獨逝去,其結局不得不讓人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濃厚的悲劇意味。
“悲劇使人們在美善被否定的形式中認識到美善的價值,在丑惡的暫時勝利中看到丑惡的反動本質(zhì)”?。這部作品之所以追求悲劇美,就是為了引導人抵抗世俗的誘惑,勇敢地去追求真理和自由。
情懷一直是胡發(fā)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重點強調(diào)的部分,他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情懷往往比思想更重要,思想有時過于晦澀。很多時候,一個人最高的思想境界會源于最普通的情懷……中國現(xiàn)在缺少很美好、很和善、很高貴的情懷,這是一種悲哀”?。因此,他創(chuàng)作的人物都有著美好而高貴的情懷。比如達摩談起茹嫣所學的植物學專業(yè)時就表達過他對植物生命的崇敬;他認為人應懷有一種對自然生命感恩和敬畏的情懷,否則人類將會自食惡果。此外,達摩身上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的對世俗的超脫和對真理的執(zhí)著,在物欲橫流的商業(yè)時代,這種高貴情懷更是難能可貴。
再如茹嫣,她素來秉持博愛平等的思想,對事物一直有著一種樸素天然的痛感和道義。例如在非典流行期間,狗成了疫病的替罪羊,茹嫣所在的城市掀起了一股殺狗的熱潮,當她目睹小狗被主人拋下樓時她會覺得自己仿佛也死掉了一樣恐懼著,當小狗被保安用帶鉤的長棍活生生撕扯時她會怒斥其為“法西斯”;在得知一個在南方打工的大學生被非法收容后打死時,她會情不自禁地啜泣,因為她感到如同自己的兒子被虐打般劇痛,甚至會驚恐地給遙在法國的兒子打電話傾訴她的擔憂和悲傷。何謂“仁”?孟子曰:“仁者,愛人。”唐代韓愈亦言:“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筆者認為,茹嫣對人類和自然生命的惻隱和關懷,正是一種仁者情懷。
隨著經(jīng)濟的市場化,文學產(chǎn)業(yè)亦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為迎合大眾消費的口味,快餐式的獵奇題材,如:犯罪、變態(tài)、亂倫、同性戀等話題,輪番上陣,一遍又一遍地鍛煉著讀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能夠超越時代局限、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滋養(yǎng)人的心靈的文學作品卻越來越少。因此,要說胡發(fā)云《如焉@sars.come》的永恒價值何在,筆者認為就在于其崇高的美學追求和豐富的人文情懷能夠彌補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商業(yè)時代中被異化的人們所缺失的精神營養(yǎng),激發(fā)靈魂的升華。
① ? 柯漢琳:《美學原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 53頁,第 130 頁。
②③④⑤⑦⑧ 胡發(fā)云:《如焉@sars.come》,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頁,第10頁,第129頁,第64頁,第101頁,第129頁。
⑥⑩ ? 劉安海:《意識到的文學使命和對人的終極關懷—— 胡發(fā)云作品解讀》,《華中人文論叢》2013年第 4期。
⑨? 丁楊、胡發(fā)云:《理想主義應是生活常態(tài)》,《中華讀書報》2006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