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選取了三部好萊塢電影7 Faces of Dr.Lao、《尖峰時刻一》《功夫熊貓一》,分析三部電影中出現(xiàn)的中國洋涇浜英語,提出雖然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角色形象越來越趨向于正面,但作為外語學(xué)習(xí)者和教育者仍需警惕好萊塢電影中出現(xiàn)的新的中國刻板形象,認(rèn)真思考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向西方社會展現(xiàn)一個完整、全面的中國。
【關(guān)鍵詞】好萊塢電影 中國洋涇浜英語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C-0136-03
好萊塢電影一直以其描繪中國角色形象的形式而飽受爭議。好萊塢電影里的中國角色形象建立在一些對中國的刻板形象,而這些對不同時代的中國角色的刻板形象正映射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態(tài)度。本文將以時間順序,從早期的好萊塢電影到現(xiàn)代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角色語言,特別是中國角色所使用的洋涇浜語進行分析。本文將從三部好萊塢影片開展分析,它們分別是7 Faces of Dr.Lao(1964),《尖峰時刻一》(1998),以及《功夫熊貓一》(2008)。從這三部電影中人物語言的分析可以看出過去40年間好萊塢對中國人的刻畫,從而反映出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理解的變化過程,將有助于增進中國英語學(xué)習(xí)者對中國洋涇浜語和跨文化交際的了解。
一、文獻綜述
(一)中國洋涇浜英語定義
歷史上許多研究者給予了中國洋涇浜英語不同的定義。Reinecke(1937)認(rèn)為,洋涇浜英語因其簡單的語法結(jié)構(gòu)、有限的使用環(huán)境而被認(rèn)為是一種“邊緣語言”的體現(xiàn)。其他學(xué)者認(rèn)為中國洋涇浜英語是英語的一種改版形式,主要用于外國和中國商人之間的貿(mào)易用語,首先在1870年代興起于中國沿海的廣東地區(qū),之后逐漸延伸到江蘇、浙江、福建及上海。它還因主要用于外國雇主和中國仆人之間使用而因此被認(rèn)為是一種低下的、粗野的、可笑的術(shù)語。Bolton(2003)認(rèn)為,盡管中國洋涇浜英語迅速地在中國其他口岸流傳開來,它仍被認(rèn)為是一種“惡劣的術(shù)語”和“滿口胡話”“令人生厭的牙牙學(xué)語”。隨著中國和西方國家貿(mào)易本質(zhì)的不斷變化,自189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學(xué)?;蛘咚桔咏邮芰苏?guī)英文教育,洋涇浜英語使用者越來越少。學(xué)者Cannon(1936)指出中國洋涇浜英語在中國受教育群體的日常對話中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這是因為人們認(rèn)為使用洋涇浜英語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一些中國洋涇浜英語殘留的影子還可以在今天的香港英語中找到,但大部分研究者相信中國洋涇浜英語早已不復(fù)存在。
(二)中國洋涇浜英語的特點
中國洋涇浜英語受粵語的影響很大,許多中國洋涇浜英語的發(fā)音、詞匯和句法上都是以粵語為基礎(chǔ)的。Hall(1944) 對中國洋涇浜英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包括語音、語調(diào)、形態(tài)、構(gòu)詞、句型等做了細(xì)致的分類和分析?;贖all的分析,Baker and Mühlh?usler(1990)指出中國洋涇浜英語有以下的特征:一,在中國洋涇浜英語中,以爆破音結(jié)尾的詞通常以[i]代替結(jié)尾;二,v音通常以b 或 p呈現(xiàn),[θ]和[?]音以t和d音呈現(xiàn),z音通常發(fā)音成 j 或 g;三,[s]和[?]音分辨不清;四,以f 結(jié)尾的單詞會加上元音[o]或[u];五,缺少舌邊音[l]以及尾音為[?]通常以o,a 或um結(jié)束;六,r音通常被[l]音取代;七,以l,r和d結(jié)尾的單詞往往會被省略;八,缺少語義格、性別和人稱的變化;九,缺少詞綴,比如單復(fù)數(shù)和時態(tài)的變化。Tryon等(1996)指出在中國洋涇浜英語中第一人稱單數(shù)形式I,me和 my無論是在主語還是謂語位置都會只有me和my兩種使用形式。
二、7 Faces of Dr.Lao,《尖峰時刻一》及《功夫熊貓一》文本分析
(一)7 Faces of Dr.Lao文本分析
7 Faces of Dr.Lao上映于1964年,它是一部根據(jù)1935年奇幻小說The Circus of Dr.Lao改編而成的電影。它講述了一個神奇的馬戲團到訪美國西南小鎮(zhèn),并給小鎮(zhèn)上的人們生活帶來改變的故事。電影開始,Dr.Lao身著長衫,頭戴斗笠,騎著一頭驢子,在驢背上放著一個金魚缸,以這種怪異的方式第一次出現(xiàn)在小鎮(zhèn)上。小鎮(zhèn)的居民看到此景,聚在Dr.Lao周圍議論紛紛,這時,Dr.Lao和村民們的對話開始了:
Villagers:Did you ever see a catfish riding on a yellow jackass before?
Dr. Lao:No,no touch. Him golden ass of Apuleius. Him velly mean. No touch.
從第一段對話中可以看出,Dr.Lao使用了非常典型的中國洋涇浜英語句型no+verb-no touch,此句中的否定表達no+verb是非常典型的粵語“冇”(mouh)和普通話中的“沒有”(meiyou)表達形式。類似的還有“不可以做”(no can do)和“別走”(no go)。除此之外,Dr.Lao使用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him賓格結(jié)構(gòu)作為句子的主語,而不是he。同時,在“Him vally mean”這句話中,謂語動詞is被省略,very中的r替換成了l。
電影中的第二段對話發(fā)生在Mr.Cunningham的印刷鋪,Dr.Lao需要為即將到來的神奇馬戲團進行廣告宣傳,他與Mr.Cunningham的助手對話:
Dr.Lao:Excuse,prease(但沒有得到回復(fù),因為助手正在忙著印紙,因此Dr.Lao不得不使用魔法將印刷機暫停)。
Helper:Who are you?
Dr.Lao:Name Lao,Dr.Lao.
Helper:Aint nobody sick here,unless you know how to remedy the machine.
Dr.Lao:Whassa matta you,big wise guy?Ollo time make joke,make fun of old Chinese fellow…Who you?Who you?
第二段對話中,Dr.Lao再次把[l]代替了[r]的發(fā)音 please–prease,當(dāng)助手并不理睬Dr.Lao而錯把他當(dāng)成了醫(yī)生的時候,Dr.Lao勃然大怒道whassa matta you(What is the matter with you),在這里,Dr.Lao使用的是非常中式的表達方式“你這個人有什么問題”,但因受到中國洋涇浜英語的影響,介詞“with”被省略,matte[r]的發(fā)音也被省略。短語all the time變音成了ollo time,是因為中國洋涇浜英語中特定以輔音結(jié)尾的詞匯(主要是動詞),通常會以人為添加的元音結(jié)尾-通常是i,有時候是e,a,o或者u,比如,wifoo即是wife,在Dr.Lao的例子中,即是ollo-all。
第三段對話發(fā)生在Dr.Lao和Mr.Cunningham討論著要在報紙上為即將到來的馬戲團刊登廣告的事宜:
Dr.Lao:Oh,vally small matta,I like to lun advertisement…Excuse,in newspaper. Something long?You sick maybe?How much?
Mr.Cunningham:Well that depends. You want a full column or…
Dr.Lao:No no no,big big big,full bage. lun two days. Start light away,chop-chop.
從這段對話中,除了之前所提到的[l]代替[r]音:lun- run,long-wrong和 light-right;同時,還出現(xiàn)了[b]音代替爆破音[p]音,如bage-page。除此之外,Dr.Lao在對話中使用的“Something long(wrong)?you sick maybe?”是對Mr.Cunningham在印刷業(yè)不景氣的情況下,還對Dr.Lao一個奇異穿著的東方人,提出如此高價的廣告宣傳而感到震驚的回應(yīng)。這是一個非常中式的直譯表達方式,類似于中文里說的“怎么了?你不舒服嗎?”當(dāng)Mr.Cunningham問起Dr.Lao他希望廣告宣傳的版面的規(guī)模時,Dr.Lao可笑地回應(yīng)道:“No no no,big big big,full bage. lun two days.”在對話的末尾出現(xiàn)了一個中國洋涇浜英語特有的詞匯“chop chop”,它的本意來源于粵語,意思是盡快完成一件事情,不要拖延。
本電影中的最后一段對話發(fā)生在Mr.Cunningham來到Dr.Lao的馬戲團,謝謝Dr.Lao用魔法幫助他的印刷鋪恢復(fù)常態(tài)。這時,Mr.Cunningham發(fā)現(xiàn)Dr.Lao在一條沒有河水的溝谷中,使用一條沒有誘餌的魚竿釣著魚:
Ed:I hate to tell you this Doc,but there aren't any fish in that river. In fact,there isn't any river.
Dr.Lao:That's ok. Me no use bait.
Mr.Cunningham:I want to thank you for what you did…
Dr.Lao:whassa matta you?Ollo time talk!Scare away fishee!
當(dāng)Mr.Cunningham問Dr.Lao為什么他要在沒有河水的溝谷中用沒有誘餌的魚鉤釣魚時,Dr.Lao使用了中國洋涇浜英語中非常典型的以第一人稱單數(shù)形式me這個賓格形式作為句子的開頭而不是I。同時,前文提到的no+do的形式在這里再次出現(xiàn),由于受到中文表達的影響,原意為I do not use bait(我不用誘餌)變成了Me no use bait。這段對話中還出現(xiàn)了中國洋涇浜英語的另一個特征,即詞尾加元音字母a,e,i,o,u,在上述對話中,fish因此變成fishee。
從這一部1964年的好萊塢電影中可以看出,好萊塢電影對中國人物形象刻畫有著非常嚴(yán)重的刻板現(xiàn)象,首先,這部電影的主角Dr.Lao這一位中國角色是由好萊塢著名白人影星Tony Randall所扮演的,這種佩戴“黃種人面具”(Yellowface)的種族歧視性角色扮演方式在當(dāng)時的好萊塢還是非常流行。其次,Dr.Lao這個中國人物在電影中是一個小丑般的角色,他性格古怪無常,時常持著滑稽可笑的中國洋涇浜英語回?fù)糁S刺他的村民,時而又轉(zhuǎn)為標(biāo)準(zhǔn)地道的美式英語,向村民傳授所謂的中國式儒家智慧。再次,電影中塑造的Dr.Lao形象是標(biāo)準(zhǔn)的清朝中國長衫、八字胡、具有神秘力量等,都是對中國角色的刻板印象。雖然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凸顯Dr.Lao的多面形象,但歸結(jié)以上的觀點,7 Faces of Dr.Lao是一部帶有種族歧視的、丑化中國人的好萊塢電影。
(二)《尖峰時刻一》文本分析
《尖峰時刻一》(Rush Hour 1)是一部1998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由中國影星成龍和美國黑人影星克里斯·塔克主演。電影背景設(shè)定在美國加州的洛杉磯,電影講述了李督察(成龍飾演)受中國駐美代表韓大使的委托,到美國洛杉磯尋找韓大使被綁架的女兒。不過,由于這個案子事關(guān)敏感的政治話題以及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的顏面,洛杉磯警局便派遣一個說話速度快、傲慢滑稽的警官——詹姆斯·卡特(James Carter,克里斯·塔克飾演)進行協(xié)助,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兩人發(fā)現(xiàn)各自被高層所利用,他們便決定自行追查案情,兩人一同直搗賊窟去解救大使之女的故事。同時,這部電影的成功也分別在2001年和2007年催生了續(xù)集《尖峰時刻二》和《尖峰時刻三》。相比7 Faces of Dr.Lao而言,這部電影在對中國角色的刻畫上有了一定的進步,然而,成龍所飾演的李督察這一角色在電影里還是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形象于一身。片中的李督察被描繪成一個對西方文化一無所知,缺乏異性吸引力,擅長武術(shù),雖然可以用語法正確的英語與他人交流,卻帶著濃重的香港口音,偶爾也會夾雜一些中國洋涇浜英語。以下的對話節(jié)選自李督察和James Carter在車?yán)?,李督察因向美國政府求助受挫,憤憤不平地對James Carter抱怨道:
Lee:Why would they not want my help?
Carter:Cause they dont give a damn about you.
Lee:I dont care,I here for the girl.
從上面這段對話可以看出,成龍扮演的李督察在英語使用上語法錯誤較少,并且可以發(fā)出大部分英語單詞的輔音。唯一的錯誤出現(xiàn)在最后的“I here for the girl”,此句應(yīng)該是因受到母語的影響而省略了謂語動詞am。
以下第二段對話發(fā)生在李督察前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面見韓大使尋求信息,但沒想到被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的警探們圍堵:
Guards:May I help you?
Lee:I mus see the consul.
Guards:About what?
Lee:Please. It is velly importan.
在以上的對話中,李督察把must和important兩個單詞詞尾的[t]省略,并把very中的[r]音變成了[l]。
電影《尖峰時刻一》啟用成龍作為主角,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度得到了提高。然而,這部電影還是延續(xù)了好萊塢一貫的對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電影不得不淡化成龍的硬漢形象,讓他操著一口濃重的香港口音英語并精通武術(shù)。試想,假如這部電影里成龍持著一口標(biāo)準(zhǔn)的英語口音,完全不會武術(shù),想必這部電影不會像當(dāng)初那樣賣座。不管怎么說,成龍在《尖峰時刻一》中多處施展功夫的表現(xiàn)也使好萊塢中國元素主題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紀(jì)元,同時好萊塢電影也塑造了一個中國文化新的刻板印象,即中國人都擅長武打,都是功夫高手。
(三)《功夫熊貓一》文本分析
《功夫熊貓一》是好萊塢于2008年上映的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動畫喜劇電影,影片中融入了很多中國元素,影片的主要情節(jié)是主人公—— 一只叫做“阿寶”的熊貓立志要成為功夫大師“神龍大俠”,并最終打敗生性殘忍的“大龍”,保護和平谷的安全。此電影自上映以來,好評如潮,不僅贏得了全球6.3億美元的票房,更包攬了第三十六屆動畫奧斯卡安妮獎的十項大獎。與7 Faces of Dr.Lao和《尖峰時刻一》進行相比,《功夫熊貓一》在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角色的刻畫上還是相對準(zhǔn)確,沒有明顯的刻板形象。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持著一口標(biāo)準(zhǔn)的美式英語,表達流暢地道,不帶任何的中國口音。然而,繼之前提到,功夫是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新的刻板形象,這一部電影的主題又正好圍繞著功夫而展開。文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的洋涇浜英語,出現(xiàn)了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英文短語和詞匯,這些短語和詞匯更像是中國英語,而不是洋涇浜英語,比如:quit,dont quit,noodles,dont noodles;we are dead,very very dead;noodle folk. 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英文詞匯和短語的使用更多的是為了博人一笑,凸顯出喜劇電影的主題。
好萊塢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從其電影中可以折射出社會現(xiàn)實,映射出對各個國家、各個文明、各個種族的刻板形象。同時,好萊塢電影既塑造了這些刻板形象,又被這些刻板形象所塑造。從1964年的7 Faces of Dr.Lao到1998年的《尖峰時刻一》,再到2008年的《功夫熊貓一》這三部電影,從滑稽可笑、滿腔洋涇浜英語的Dr.Lao,到《尖峰時刻一》中精通武術(shù)、工作認(rèn)真一絲不茍、說著一口濃重的香港口音英語的李督察,再到《功夫熊貓一》中憨厚可愛、勵志維護和平的阿寶,可以看出,這40年來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斷加深,對中國形象的刻畫越來越趨向于正面,中國角色在好萊塢電影中的戲份越來越多。但是,雖然過去那些穿著長衫、留八字胡、具有神秘力量的中國刻板形象刻畫現(xiàn)在在好萊塢電影中已經(jīng)難覓蹤跡,然而一股新的中國功夫描繪熱卻又在好萊塢電影中興起。雖然好萊塢大片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中國形象在好萊塢影片中的呈現(xiàn)本質(zhì)上仍依舊屬于美國化的產(chǎn)物,有著鮮明的美國意識形態(tài)烙印,本能地按照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去塑造中國角色,這就形成了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角色刻板形象。如何轉(zhuǎn)變當(dāng)下好萊塢影片中對中國角色的刻板印象想必將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任務(wù)。但作為中國的教育者和外語學(xué)習(xí)者,作為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消費者,我們應(yīng)當(dāng)時刻留意好萊塢影片中出現(xiàn)的中國元素,認(rèn)真思考中國文化和中國角色的描繪和刻畫是否失之偏頗,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向西方社會展現(xiàn)一個完整、全面的中國。
【參考文獻】
[1]Baker,Philip & Mu?hlhusler,Peter.(1990).From business to pidgin.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1(1)
[2]Bolton,Kingsley.(2003).Chinese Englishes:A Sociolinguistics History.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3]Cannon,P. S.(1936).The ‘Pidgin English of the China Coast.Journal of the Army Educational Corps 13:137-40
[4]Hall,Robert A.(1944).Chinese Pidgin English Grammar and Tex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5]Ji Hoon Park,Nadine G.Gabbadon and Ariel R.Chernin.(2006).Naturalizing Racial Differences Through Comedy:Asian,Black,and White Views on Racial Stereotypes in Rush Hour 2.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Kaina Zhu,Qihua C.(2006).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in Hollywood Martial Arts films.Bachelors thesis,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Informatics,University West
[7]Nelvius,John.L.(1872).China and the Chinese.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Reinecke,John E.(1937).Marginal languages:A sociological survey of the creole languages and trade jargons.Yale University,Ann Arbor UMI
[8]Shi,Ding Xu.(1991).Chinese Pidgin English:Its origin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1).1-40
[9]Tryon,Darrel,Mu?hlhusler,Peter & Baker,Philip.(1996).English-derived contact languages in the Pacific in the 19th century (excluding Australia). In Stephen A.Wurm,Peter Mu?hlh.usler & Darrel Tryon (eds.),Atlas of languag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acific,Asia and the Americas,471-495.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作者簡介】林智利(1993— ),女,碩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xué)國立教育學(xué)院實習(xí)生,研究方向:語篇分析,社會語言學(xué)。
(責(zé)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