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龍舟”應該是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一項節(jié)日活動了。每逢陰歷五月初五慶祝端午佳節(jié)的時候,人們包粽子、贈香包、賽龍舟……紀念堅貞不屈的詩人屈原,對抗烈日炎炎的暑氣,也傳達情深意摯的相思。但中國人或許不太了解的是,在印度居然有和我們一樣的“龍舟”比賽的傳統(tǒng)。當然,印度古代文化里沒有龍,所以這個比賽不叫“龍舟賽”,而是“蛇船賽”。
乍聽上去,“蛇船”和“龍舟”似乎不在一個重量級,不能相提并論。但如果你在每年8-9月間前往印度的北部地區(qū),就有機會看到和我們賽龍舟一樣聲勢浩大、震耳欲聾的“船賽”。瓦拉姆·卡利在印地語中的意思正是“船賽”。盡管和中國的龍舟相比,印度船賽的船只體積都更加小巧輕盈,裝飾也顯得簡單質樸,但是幾十名槳手整齊劃一地高喊著號子、揮舞船槳的場面,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的龍舟盛事。
當然,僅僅是姿勢一樣并不算什么,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船賽的船只和中國的龍舟樣式幾乎如出一轍:細長的船身或是兩頭翹起,或是一頭翹起,船頭上多會懸掛一些紅紅綠綠的裝飾,顯得十分喜慶。雖然沒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龍船頭,但印度人還是為他們的船只找了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蛇船。“蛇船賽”也就變成了一場當地特有的節(jié)日 “蛇船節(jié)”。
比賽的蛇船一般長3-4米。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一條船一般容納100名槳手。所以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蛇船比賽,的確難免有人滿為患之虞。而蛇船的滑行速度的確如蛇行一般敏捷。不過千萬不要以為印度的船比較袖珍簡單,就覺得或許他們借用了我們的節(jié)日。
印度的蛇船起源于13世紀岑巴卡瑟里的國王德瓦納拉亞納。由于當地河流廣布,水戰(zhàn)不少,不太擅長的岑巴卡瑟里的士兵損失慘重。于是,國王下令要重新修造一批戰(zhàn)船,并指派民間的能工喬匠來專門負責此事,旨在一雪前恥,挽回戰(zhàn)敗失去的面子。據說有人突發(fā)奇想,設計了這樣一批骨架精瘦、短小精悍的船只,修造好后就被命名為“蛇船”。或許是取船身靈活輕盈、能如蛇一般在水中快速穿梭、來去自由之意;又或許是因為造船技巧如蛇一般靈巧敏銳,傳聞說國王的對手刺探到了造船技藝,卻沒有成功造出一樣的船只,可見工藝極為高深精細??傊吧叽钡拿嗍窍笳餍缘囊馑?,其造型和蛇談不上有什么直接關系。而這批新造的船只果然不負眾望,為德瓦納拉亞納立下大功。
幾百年來,岑巴卡瑟里地區(qū)的印度人繼承了當時造船的技藝,并在每年通過比賽的方式好把這一技藝不斷發(fā)揚光大。每當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季風來臨的時候,同處南部印度一帶的克拉拉邦的人們就會涂繪五顏六色的船身,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競賽,重溫當年靠蛇船贏回的國威。
蛇船節(jié)逐漸演變成了該地的文化名片,也被更多人所熟知。在不同地區(qū)、規(guī)模各異的二十多個比賽里面,阿勒佩龐納姆達湖的尼赫魯獎杯賽、琶伊琶德湖的雅羅察瓦姆賽、帕姆帕河的阿蘭姆拉賽和岑巴卡瑟里河的姆拉姆賽,如今變?yōu)樽钬撚惺⒚乃拇筚愂隆?/p>
姆拉姆賽是“蛇船賽”的發(fā)源之地,歷史最為悠久,而尼赫魯金杯賽則是四場活動中最刺激的。顧名思義,這場賽事以印度的著名總理而命名。1952年,時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訪問了阿勒佩地區(qū)。他被蛇船賽事的熱烈氛圍所感染,特別捐贈了一所金杯送給這場比賽,也贏得了比賽冠名權。當地傳統(tǒng)的蛇船賽就變成了現(xiàn)在印度最有名的尼赫魯金杯賽。每年前來觀戰(zhàn)的人們絡繹不絕,甚至要花上100盧比才能買到一張入場券,在臨時搭起的竹桌上有個站的地方。而一張舒服的VIP坐票需要花費300盧比,對普通印度人來說可不算便宜。
雖說蛇船只是形狀似蛇,但印度的確是一個以蛇崇拜而聞名的國家。在印度的寺廟里,都有蛇神或者是蛇像的雕刻。崇拜毒蛇的風俗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代,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故事。
早在600多年前,印度人就已經在馬哈巴利普蘭(Mahabalipuram)建造了一座高10英尺、背上有7條巨大眼睛蛇的神像,奉為神明。而在印度神話里,四大天王中的廣目天王也是以一個紅臉紅袍的巨蟒形象出現(xiàn)的。到了18世紀,濕婆神像除了手執(zhí)蓮花,還會拿著一條蛇。而1992年法新社的一篇報道里提到,在新德里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人們在一顆菩提樹下發(fā)現(xiàn)了一條蛇,就覺得這是神的意思,允許他們在當地修建印度教的廟宇,甚至不惜為此與當地的穆斯林發(fā)生沖突,竟有十多人傷亡。
相傳在印度神話里位列三個天神之一的“可怕的希瓦”曾化裝成流浪者,來到距離孟買兩百多公里外的希拉爾村,受到村民的熱情招待。有感于村民的熱情,希瓦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提出為村民做一件事。由于希瓦爾村經常收到毒蛇的攻擊,有上百個村民被毒蛇咬死,村長就提出請?zhí)焐裣M弑Wo村民們不受毒蛇之害。于是希瓦揮了揮手,毒蛇對人的敵意就被消除了,村民從此和蛇和睦共處。
有趣的是,被希瓦揮過大手的蛇同意讓村民每年捕捉一次,這就是“那伽盤奇米”節(jié)日的由來。在節(jié)日前夕,婦女會在家守齋戒、祈禱,男人則去野外捕蛇。太陽升起的時候,人們便會帶著捕捉的神開始節(jié)日慶典。他們會聚集在神廟中,放出自己捕捉的蛇,而這些蛇一看到人就會擺出直立的姿勢。上百條蛇一起嘶嘶吐出信子,圍成一道可怕的蛇墻。這個時候,婦女們會端著盛滿了奶和米粒的托盤,并且手中捧著花,輕拂蛇的頭,寓意健康如意、子孫興旺,人與蛇互不傷害,友善共處。
所以在印度人眼里,蛇并不是狡猾、兇殘、劇毒的動物,相反,它通情達理,熟悉人性,甚至具有超自然的能力。每年8月,印度不同地方都會舉行各式各樣的節(jié)日來慶祝對蛇的崇拜。除了上文提到的蛇船節(jié),還有大蛇女神節(jié),祭祀黑蛇雕像的節(jié)日等等。
這樣看來,印度人年復一年的“蛇船節(jié)”或許也離不開其傳統(tǒng)文化里有蛇崇拜的傳統(tǒng),就好像中國的“龍舟”也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巧合的是,根據季羨林的研究,中國的龍王們從籍貫來說,應該都來自印度。而印度的龍王又是經過了一番進化歷史,要說出身,誰也想不到這些龍王最初也是蛇神?!爸凶g佛經里面的龍字實際上是梵文naga的翻譯。naga的意思是蛇。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佛教傳入以后,龍的涵義變了。佛經里,以及唐代傳奇文里的龍王就是梵文nagarāja,nagarāj或nagarājanā的翻譯。這東西不是本國產的,而是由印度輸入的。”
沒有龍王,或許也不會有龍舟。龍王如今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海神。不過要說中國最古老的海神,龍王確實得甘拜下風。早在《山海經》里就提到“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是惟海神?!边@應該算是中國神話傳說里最早出現(xiàn)的海神。而世異時移,海神也更名換姓?!短沤饏T》記載了一個傳說,在一個下著大雪的陰冷之日,有五個人來拜見周武王,武王本不愿接見。但姜子牙觀察片刻后斷定是圣人來訪,果不其然乃是“東海之神曰勾芒,南海之神曰祝融,西海之神曰蓐收,北海之神曰玄冥?!蔽渫醢輹笤儐栔T神有何指教,回答說:“天要討伐殷國,建立周朝,我們都是走馬上任的?!?/p>
而龍王取代中國本土的海神則是漢代以后的事了。隨著佛教的龍王概念進入了中國的海神傳說,土生土長的中國神仙們搖身一變,穿上了龍袍,頭長犄角,手捋龍須,大搖大擺地興風作浪起來。這么說來,印度的大小蛇神或許也是受了中國龍崇拜的影響,由于和水域關系密切,這些傳統(tǒng)的蛇神逐漸開發(fā)出了不同的崗位,衍生了不同的責任,有看守天宮的,有決江開瀆的,有保護奧義的,還有興云致雨的,逐漸演化成了印度龍王的前身。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印度來的龍王也成功取代了中國本土的海神們,享用起漁民舟子的香火來。北宋末年,朝廷正式認可并冊封民間流行已久的龍神。大觀二年(1108年)冊封天下五龍神:“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風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從此以后,中國東南西北的海洋正式由龍王接管,它們成為海洋世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年復一年地見證著人們對屈原的賣力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