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守口堡位于大同市陽高縣。明長城由天鎮(zhèn)縣水磨口向西進入陽高縣十九墩村界,然后向西南方向經鎮(zhèn)門堡過虎頭山、乳頭山至守口堡,繼續(xù)向西經鎮(zhèn)宏堡,過長城鄉(xiāng)抵鎮(zhèn)邊堡,向西出陽高進入大同市新榮區(qū)界。陽高縣境內明長城計49098米,多沿山坡和平地修筑,少部分沿著山脊攀升,有磚砌敵樓、土夯墩臺、城堡等共154處。
根據《三云籌俎考》記載,守口堡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設,隆慶六年(1572年)磚包,周長“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東有一門,明時在此駐守備,分守長城十三里,邊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本堡為陽和肩背,內尖山兒等溝極沖,邊外威寧海子等處,酋首都都恰等朝庫兒倘不浪等部落駐牧,又把林臺吉于黃河一帶趁草,在本口貢市。隆慶間虜從此入犯,全鎮(zhèn)告急,自設市口羈縻,又有靖虜鎮(zhèn)門二堡為羽翼,標下兩掖為彈壓,聲勢像倚,足堪保障云?!边@段話記載著明代該地區(qū)發(fā)生過的事。“極沖”指地形的作戰(zhàn)軍事價值,意思是“極為險要的前沿陣地”,與之對應的還有“緩沖”,意思是“比較險要的”,還有一級是“腹里”,指能全部控制的后方區(qū)域?!疤炔焕恕薄芭_吉”,是蒙古語中貴族身份的稱謂,大體相當于漢語中皇家駙馬、王子,他們成家后各自帶著部族生活在自己的領地范圍里。隆慶和議后,蒙古貴族前來長城沿線指定地點做馬市交易,分別有不同的勢力范圍。這段話指出的是,在守口堡附近率領部族駐牧的王室女婿名叫“都都恰等朝庫兒”,前來做馬市交易的王子名叫“把林”。如今守口堡的城堡已毀,附近的馬市口遺跡也已經湮滅,但村內依然保存著不少破敗的明清民居,顯示出這里曾經的輝煌。
與守口堡同一時間修筑的,還有鎮(zhèn)門堡,兩堡之間的長城約15公里,沿著長城有小路,都在緩慢的坡上,是一條風光極好、難度卻不大的長城徒步道?!版?zhèn)門堡(嘉靖二十五年設,隆慶六年磚包)本堡雖小而堅,大小鵓鴿峪極沖,邊外鵝溝等處,酋首熬不艾鐵木兒等部落駐牧。嘉靖二十四年,虜由小鵓鴿峪入犯,幾不可支,所幸去軍門為近,聲援易及,不至于危。議者謂邊外舊墻久廢,遺墩尚存,乘閑修復,俾使與鎮(zhèn)寧、鎮(zhèn)口數堡,皆可藉以守了,是亦一策也。”如今的鎮(zhèn)門堡當然早已經失去了兵戈鐵馬的熱鬧,只是一個落寞的貧困小山村。
守口堡地處狹小的山口,傍著黑水河,兩邊抬頭就是山,長城也依山腳而筑,到了守口堡的位置陡然直上,修到了陡峭的山尖,俯視著山下的隘口。這個“口”過去曾為通往蒙古牧區(qū)的要道門戶,也是馬市口岸。這一帶的山是陰山余脈。陰山主脈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長約1200公里,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東西走向,屬古老斷塊山,西起狼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東為大馬群山,南為涼城山、樺山。其中陰山南支一直延伸到山西省的天鎮(zhèn)縣和陽高縣境內,該余脈與大同盆地相接的一側,山勢陡峭,拔起幾座山峰,守口堡附近的云門山即是其中的一座,主峰海拔2269米,因山高入云而得名。然而歷史上的云門山,名字卻是“雁門山”?!渡胶=洝分杏浭稣f:“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弊T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戰(zhàn)國卷中也可以看到雁門山在高柳北部。高柳即在陽高。趙武靈王時率軍大破林胡、匈奴諸部,拓地千里,北至大漠,西及河套,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設立雁門、云中、九原三郡,其中雁門郡之得名,即來自雁門山。今天的明長城“雁門關”也位于“雁門山”,但此山位置在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為“外三關”。今天的雁門山已經與守口堡旁的云門山沒有了關系,中間有著各種滄桑風云歷史變遷,但也沒有離了長城文化的地理范圍。
說到高柳,不得不提一個鮮為人知的史實,今大同市陽高縣在漢朝時期曾作過短暫的都城。史念海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古都概說》中明確指出:“高柳,漢帝盧芳都。建武十六年(40年)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共2年?!北R芳是匈奴支持下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先是建都九原,后遷移于高柳。盧芳以高柳為都城和大本營,多次發(fā)動戰(zhàn)事,與東漢政權搶奪地盤,皆失利。建武十七年盧芳向劉秀請降,被劉秀封為代王。自此盧芳結束了他14年的割據皇帝生涯,而陽高作為政權都城的歷史,也只有短暫的2年。今附近地區(qū)曾修筑過漢長城,《后漢書》“王霸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派杜茂、王霸二人,于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三年(37年)從代郡到平城“筑亭障”300余里。
守口堡邊黑水河的水量比較豐沛,如今在守口堡村北正在修建一座水庫,將在當地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因有了這條河,附近的土地較為肥沃,果木成林,尤其是大面積的杏樹,每到春天杏花大片盛開,山川、田野、長城反倒成了花海的點綴,景色格外壯美,已經連續(xù)幾年舉辦杏花節(jié)。這一帶因為地形起伏較大,可以拍攝出很多景觀壯闊的大片,已經逐漸有了一些名氣。不過少有人知的是,杏樹林在秋天的時候會變成濃郁的紅色,漫山遍野紅艷艷的,映著金燦燦的太陽、高遠的藍天,景色格外令人迷醉。這里杏樹多,自然杏子就多,各種特色產品已經頗具規(guī)模,杏脯、杏干、杏汁、杏仁露等都很受大家歡迎。
杏花開的時候,當地民間曲藝也在守口堡展演,最有特色的就是“二人臺”。這是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內蒙古情韻,兼容多種劇種的表演特色,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過年過節(jié)和農閑時,一些鬧紅火的人聚在一起,在院落、村頭設地攤演唱民間小曲小調,如《過大年》《刮大風》等,稱為“打坐腔”。到清末民初“打坐腔”吸收了秧歌、高蹺、旱船、道情等藝術的一些元素,開始化妝、加入舞蹈動作,發(fā)展為“二人班”。隨著劇目《走西口》開始,道路歌、受苦歌和思念歌作為重要的內容產生了,“二人臺”成型至今。2008年,“陽高二人臺”入選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與二人臺同樣重要的陽高獨有民間藝術還有“賽賽”,也叫“鰲石賽戲”,起源于古老的“鄉(xiāng)儺”儀式,演員面戴玉皇、真武大帝、天官、道人、鬼判等面具,上演求神鎮(zhèn)邪、消災避禍、因果報應的固定戲碼,以古老的儀式進行祭祀,祈禱風調雨順、人壽年豐。2010年,“鰲石賽戲”也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守口堡一帶頗具神秘的訪古,還有對“參合陂”的探幽?!皡⒑馅橹畱?zhàn)”是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戰(zhàn)役,發(fā)生于公元395年,北魏消滅后燕,然后迅速崛起,中國北方從此走向統(tǒng)一,對中華文明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參合陂之戰(zhàn)距今已1600余年,可這場戰(zhàn)爭究竟發(fā)生在什么地方?史書沒有明確記載,研究者中有兩種意見,一說在山西的陽高縣,一說在內蒙古的涼城縣,長期爭論不休。秦漢之際陽高稱高柳,其西與平城(大同),東與參合、延陵都是防御匈奴的邊疆重鎮(zhèn)。北魏建都平城,參合陂屬于京畿范圍之內,《魏書》有“京畿東至參合”的明確記載。山西考古界的前輩,原雁北文物工作站的考古學家張暢耕老先生,曾就此問題做了大量研究和實地考察,依據黑水河(古稱雁門河)、云門山的位置,以翔實資料,明確指出參合陂古戰(zhàn)場的位置就在陽高縣北部。
今天歷史的硝煙散盡,史書中的迷霧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如今的守口堡已經逐漸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熱點,山不甚高,路亦并不艱險,很適合隨意徒步溜達著游玩。天宇遼闊,長城綿遠,墩臺巍峨,古老的小村莊,一派原汁原味沒有任何修飾的北國特有的鄉(xiāng)野風光,非常養(yǎng)眼。守口堡附近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巍巍的云門山下長城蜿蜒,漫坡以南有多家溫泉度假村,游泳洗浴水上娛樂設施一應俱全,是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