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向/ 文
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應該是國家建立和執(zhí)行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質量體制框架的總稱。計量、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之間是什么關系?如何對質量發(fā)揮作用?這是本次報告主要想表達的。
計量是貿易達成的基礎,標準引領質量提升,合格評定是傳遞信任的手段,檢驗檢測是判定符合性的有效工具。沿著這一條線上去,是從質量基礎設施到質量提升,為企業(yè)服務,為消費者服務。講了質量基礎設施,那么質量到底是什么?我們看看質量的定義: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是品質卓越程度的統稱。按我的理解,質量應該是特定主體對某一客體特性期待的滿足程度。這個解釋,普通人還是聽不懂。其實主體就是消費者,消費者對于目標消費的品質期待滿足程度,就是質量。這個定義是我最喜歡的。不是說一個產品可以多用十年就比多用五年的質量要好,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的感受,也就是主體心理預期。
在我看來,中文的“質量”二字,比英文的“質量”更準確。所謂“質”,是一個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規(guī)定性?!百|”是通過屬性表現的,“量”是事物的規(guī)模程度、運動速度快慢、顏色深淺等,是可以量化的規(guī)定性。質量是一組量化的屬性特征、性能等,這些參數表征客體內在本質和外在的表象,實現主體滿足程度的可量化、可比較、可評價,進而實現可控制、可改進,這是我對質量從哲學層面的理解。當然,我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討論這些,我最終還是要落腳到實現主體滿足程度的可量化。有了可量化,才可比較、可評價,進而實現可控制、可改進。這是我定義“質量”的目的。
我們怎么進行質量提升?其實,哲學層面的思維和方法早就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從量變到質變,從而實現品質的飛躍。量變是什么?量變指的是事物數量的增減變化,質變指的是事物規(guī)定性的變化。其實量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事物數量的增減,一種是事物構成成分的排量組合和結構形式的變化。這里面就涉及到標準問題。比如,某種食品是否安全,是隨著里面有害成分含量的逐步升高來判斷的,當達到一個臨界值的時候,安全食品就會變成有毒有害的食品,這就是標準。這里面衡量的是什么?就是量,給出的這個標準就是度。所以我認為,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要解決的就是量和度的問題。量是根本的科學方法、科學手段。因此質量提升,歸根結底就是要做到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我們知道,歐洲人普遍持有這樣一種哲學觀點:凡是不能量化的事物,通常都是不能或者難以被控制的事物。這也是我們在推進質量提升工作時首先要解決量的問題的原因所在。以量為前提,我們看看質量基礎設施技術屬性到底是什么?計量是解決量的準確性問題,標準歸根結底解決的是量的統一性問題,認證認可解決的是量的可信性問題,檢驗檢測解決的是量的符合性問題。質量基礎設施的前提基礎,就是計量。那么,標準是什么?是基本準則。而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則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再來看看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對于質量怎么發(fā)揮作用?計量具有明顯的先導性和基礎性,標準具有引領性和貫穿性(它是貫穿始終的),認證認可是解決可信性和可靠性,檢驗檢測的最大特點是市場性和服務性,同時它對質量的貢獻也體現在控制質量的水平、引領質量的提升、傳遞質量的信任和提供判斷符合性的依據。
有一個例子。1982年起,國際上有一個關于新材料標準的凡爾賽科研計劃(VAMAS),由各個國家的計量院組成,主要是為了應對新材料發(fā)展中的技術壁壘,解決新材料測量方法的一致性問題。實際上,現在在一些相關技術委員會,已經給出了一個明確要求,就是在相關領域標準通過、變成ISO標準之前,首先要通過凡爾賽組織的批準,才能夠成為ISO標準。
對于質量的作用,質量提升價值鏈是如何體現?我用了這么一句話概括:通過建立計量溯源性,獲得可靠的結果,過程可復現,通過信心的傳遞實現人們對于質量的信賴,完成一個質量提升的周期。實際上,從計量到標準,到檢驗檢測,最后到合格評定,是一個全鏈條。
中國古代早有質量基礎以量為基礎決定質量的理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漢書?律歷志》里把權、衡、規(guī)、矩、繩、準這六個計量的特征詞連到一起,形成質量控制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計量是什么?計量就是解決量的準確性,就是關于測量及其應用的學問。測量是為了確定量的操作,量是在操作過程中滿足準確性、一致性,法制性、溯源性策略成就了計量。
計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經常用天平來代表公平和正義,只有準確的計量才能真正體現社會的公平。公平正義是中國法制的基本價值取向。計量也是創(chuàng)新的引擎,這里我就不多說了。計量還是科技工業(yè)革命的前提,回頭看看以往的三次工業(yè)革命,每一次工業(yè)革命都和計量的進步息息相關。其中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與原子時的誕生和量子策略的引入密切相關。它們帶來了精度的大幅度提升和測量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我們常說,科學的計量檢測、先進的工藝裝備、優(yōu)質的原材料是現代工業(yè)的三大支柱,只有測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有測得準才能做得精,這就是計量對質量的貢獻。
新一輪的工業(yè)革命、科技革命已經開始,計量現在遇到了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挑戰(zhàn)是要求計量更加精準,更加快速。同時,我們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就是計量單位的重新定義。到2018年,7個基本量要全部實現,用基本物理常數和量子重新定義。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實現無處不在的復現,最終實現無處不在的最佳測量。
再說一下計量、標準、合格評定等如何融合發(fā)展。我提出這么一個想法,還是以三條主線來實現。第一條主線是量的主線,計量解決量的準確性,標準圍繞一致性,認證認可輸出可信性,檢驗檢測提供符合性;第二條是標準化的主線,重點是在“化”上做文章,計量是標準化的前提,標準是標準化的載體,合格評定以標準為依據;第三條是信任傳遞的主線。圍繞這三條主線,可以促進合格評定的標準。最后,用一句話結束討論:精準鑄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