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堂 / 文
自漢代以來絲綢之路二千余年的歷史上,敦煌由于處于東接中原、西鄰西域的 “咽喉之地”,不僅成為中西商業(yè)貿易的中轉站,而且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佛教文化的圣地。
莫高窟從公元4~14世紀,經(jīng)過千年的持續(xù)營造,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佛教石窟群。至今仍保存洞窟735個,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構窟檐5座。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畫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不僅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與藝術,而且體現(xiàn)了與印度、希臘、羅馬、波斯、中亞等多元文明交融薈萃的特征,成為絲綢之路上中西多元文明交流、融合的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藝術不僅為研究古代絲綢之路文化藝術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而且對于當代世界多元文明和平共處、交融互鑒,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常書鴻
敦煌莫高窟這樣一份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自創(chuàng)建以來已歷經(jīng)1650余年,不斷承受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如何消除或減緩自然和人為因素給莫高窟帶來的諸多威脅,使之長久保存,永續(xù)利用,是敦煌研究院自1944年成立以來,幾代員工不懈追求的神圣事業(yè)。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王旭東等為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74年來在大漠戈壁的艱苦環(huán)境中,秉持“堅守大漠,勇于擔當,甘于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為推進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事業(yè)的發(fā)展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努力。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敦煌研究院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與蓋蒂保護研究所、東京文化財研究所、東京藝術大學、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美國梅隆基金會、美國西北大學、美國敦煌基金會等在人才培養(yǎng)、敦煌學研究、文物保護修復、數(shù)字敦煌、敦煌文化弘揚等領域開展了優(yōu)質高效的合作,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面旗幟。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敦煌研究院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遺產管理特色的“基于價值完整性的平衡發(fā)展質量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莫高窟文化遺產管理、游客服務的質量,獲得了中國質量獎。
敦煌研究院“基于價值完整性的平衡發(fā)展質量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管理者和員工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或者通俗點說就是以匠心從事莫高窟文化遺產工作,完整地保存文化遺產的價值,負責任地向游客傳播弘揚文化遺產的價值。具體說來,主要體現(xiàn)在莫高窟文化遺產保護、遺產價值弘揚兩個方面。
保護方面:建立了基于“目標導向”的文物保護科學技術應用與評價管理體系。
高質量的文物保護,就是要做到干預最小,保持文物本體及其賦存環(huán)境的真實性、完整性。
為了保持文物本體及其賦存環(huán)境的真實性、完整性,中國敦煌研究院以安全性和有效性作為文物保護科技手段的測評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在文物保護領域建立了集詳細的莫高窟保護管理制度、基于風險管理的文物監(jiān)測預警體系、標準的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范、精細的保護技術和工藝操作流程、嚴格的保護結果觀測評估為一體的文物保護科學技術應用與評價管理體系,對文物保護調查、科學研究、保護實踐、保護結果監(jiān)測評估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實施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管理,確保用于保護文物的各項實踐和科學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
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莫高窟第85窟保護項目,堪稱文化遺產有效高質保護的典范,也可以說是中國壁畫保護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項目。這個項目作為《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試點,用來檢驗準則在壁畫保護領域的適應性。它通過價值評估、現(xiàn)狀調查評估、環(huán)境監(jiān)測、病害機理分析、保護修復材料與工藝研發(fā)、保護修復實施到保護效果評價、長期監(jiān)測等手段,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莫高窟空鼓壁畫、酥堿壁畫保護的難題,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比較科學的壁畫保護工作程序。項目形成的成果已推廣應用到了包括敦煌石窟在內的許多石窟寺、殿堂、墓葬壁畫的保護實踐中。
弘揚方面:建立基于觀眾類型的“針對性分類”弘揚管理體系。
高質量的弘揚是在科學保護管理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莫高窟的價值來實現(xiàn)可持續(xù)利用,讓不同類型、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社會大眾能看得好、聽得懂、記得住、講得出莫高窟。因此,我們建立了基于觀眾類型的“針對性分類”弘揚管理體系。
對來到莫高窟的游客,我們始終堅持負責任的文化旅游態(tài)度,既保護文化遺產,又不斷提升服務游客水平。我們借鑒世界先進遺產地管理理念和經(jīng)驗,在中國率先開展了文化遺產地游客承載量的國際合作研究,以此作為制定莫高窟旅游開放政策的基礎;我們通過國際合作,持續(xù)多年開展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和共享的數(shù)字化技術探索,建立了“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莫高窟數(shù)字展示中心。在此基礎上,我院在莫高窟建立了以“總量控制+網(wǎng)上預約+數(shù)字展示+洞窟參觀”相結合的旅游開放新模式,既緩解了過量游客對莫高窟文物保護的壓力,又豐富和改善了游客的參觀體驗,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文物保護與旅游開放的平衡發(fā)展。
為了讓莫高窟文化遺產惠及更多不能來莫高窟游覽的中外民眾,我院勇?lián)鐣熑?,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齡段、不同知識結構的公眾,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敦煌藝術傳播活動。我院建立的網(wǎng)上“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中英文版先后于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線開放,實現(xiàn)莫高窟30個洞窟的全球共享;以數(shù)字技術和網(wǎng)絡為支撐,開展網(wǎng)上洞窟虛擬展示;多年來,在中外數(shù)十個城市舉辦了敦煌藝術臨摹作品展覽和敦煌藝術數(shù)字高精度復制作品展覽;開發(fā)了基于數(shù)字技術的創(chuàng)意產品和衍生產品。通過上述多種途徑和形式,向中外公眾傳播敦煌文化遺產價值,滿足中外公眾了解和欣賞敦煌藝術的需求。
莫高窟的保護管理、旅游開放經(jīng)驗被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精心保護、科學管理的典型案例,在2010年巴西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會議上,向各國世界遺產地推薦分享。
未來,中國敦煌研究院將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胸懷,繼續(xù)保持并擴大國際、國內合作的力度,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質量管理模式。我們將持之以恒地用匠心呵護莫高窟文物本體和賦存環(huán)境,長久保存莫高窟藝術寶藏;我們將為國內外游客提供更優(yōu)質的旅游服務,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在國內外舉辦更多內容豐富的敦煌藝術展覽,并開發(fā)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讓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分享莫高窟文化遺產價值,讓這份人類共有的珍貴文化遺產為當今世界的和平發(fā)展、文明交流互鑒做出貢獻。
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探討壁畫修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