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文實先生年譜及學術貢獻探討

        2018-07-09 08:36:14柏春梅
        柴達木開發(fā)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顧頡剛年譜貢獻

        柏春梅

        摘要:李文實先生是西北地方史研究專家,本文追述了李文實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和學術經(jīng)歷,探討了李文實先生的重要學術貢獻。

        關鍵詞:李文實;顧頡剛;年譜;學術;貢獻

        李文實先生是西北地方史研究專家,是青海省著名的學術前賢,他學識淵博、才思敏捷,治學嚴謹、功力深厚,為人質樸、敢于求真。道德文章,都堪為師表,是青海省學界的泰斗。

        李文實先生是學術大師顧頡剛先生的得意門生。他致力于西北歷史、文化、地理、風俗的考察和對青海地方史志的整理編纂,在中國古代西北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學術代表作《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就是一部學術信息密集且凸顯治學精神的著作,榮獲國家圖書一等獎和青海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于1986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

        李文實先生精通文史知識,通曉多種民族語言和文字,博聞強識且又謙虛隨和,具有亦師亦友的大師風范。他崇尚實踐,多次親臨西陲古地,跋山涉水,檢點、辨析、統(tǒng)一地理命名稱謂,老而彌堅,筆耕不輟,治學嚴謹。他在極度挫折困頓的近30年歲月里,焚膏繼晷,校點史書典籍,自強不息。在生活中樂觀豁達,淡泊名利,與人為善,寵辱不驚。

        李文實先生以高尚的師德,過人的睿智,淵博的學識,博大的愛心和特有的人格魅力,為廣大師生樹立了光輝典范。

        一、人生歷程

        (一)幼年經(jīng)歷

        李文實(1915—2004年),名得賢,字文實,以字行,青海省化隆縣甘都鎮(zhèn)人。

        李文實先生屬兔,生于1915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二日,按公歷紀年當為1915年2月25日,為唐沙陀李晉王之后。祖上自明由西寧遷至今化隆縣甘都鎮(zhèn)。其父曾任縣政府通事,精通藏語,曾在班禪去朝覲皇帝時擔任過翻譯。李文實先生家中兄弟姐妹6人,其兄曾任貴德商會會長,李文實先生排行老五;12歲時母親去世,一直跟隨父親長大成人。幼年因騎毛驢跌傷,右臂骨折,沒有及時醫(yī)治,留下傷殘,無法正常握筆書寫。

        李文實先生自小就聰慧好學,曾受教于家鄉(xiāng)化隆甘都鎮(zhèn)甘都街的村私塾學習,其間老師稱文實先生識字能力很強,學業(yè)第一。后去鄉(xiāng)同仁小學,從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同時也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化隆為回族、漢族、藏族、撒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小學里回族、藏族、撒拉族等學生居多,李文實先生幼年時期,也稍懂得一點藏族和撒拉族語言。后來在上高中時,學了兩年藏文。對西北回、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認識。

        李文實先生雖出身邊鄙之地,但天資優(yōu)越,學習又十分刻苦。1935年李先生20歲,獲得了保送出省求學的機會。當時,由青海省社會團體、教育部門保送到外地求學的學生,人數(shù)只有300多人。這些人中,能在特定專業(yè)領域有較高造詣者為數(shù)不少,而能得到名師垂青、扶助者,僅一兩人而已,李文實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二)與顧頡剛先生的交誼

        顧頡剛(1893—1980),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李文實投師門下,并最終成為其優(yōu)秀的學術傳承人之一。師生二人一生學術往來,過從甚密。

        顧頡剛先生與李文實的師生交誼深厚,并對李文實先生一生的學術研究起到了重大影響,他們的交往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1937至1940年為二人相識階段

        1937年2月,22歲的李文實與顧頡剛先生最初相識是在南京蒙藏學校。

        1937年2月1日,顧頡剛先生受邀出席蒙藏學校開學典禮,作講演并參觀。他為學校中生氣勃勃的風貌而感動:“這許多不同民族的人民,在從前是漠不相關的,而今日竟能在‘團結為一個國族的目標之下一起努力邁進,這真是一個大覺悟,前途有無盡的希望”。顧頡剛先生在學校見到學生李文實,得知其來自青海,熱情給予鼓勵,并囑其搜集有關青海民俗資料。

        相識以來,顧頡剛先生對這位來自民族地區(qū)的青年才俊十分關注,曾向其他弟子談及勤奮好學的李文實,史念海先生曾回憶說:“在未識文實先生之時,已數(shù)聞頡剛先生道及。頡剛先生門下學侶輩出,頡剛先生獨稱道文實先生,已知其不凡。”時年李文實24歲,顧先生45歲。

        1937年7月,李文實畢業(yè)后回西寧從教。

        李文實先生在西寧蒙藏師范附小和回族中學擔任教師。他曾供職的回族中學,始建于1933年2月,初建時只有初中一、二年級兩個班,1936年設立高中,成為完全中學,后改名為“昆侖中學”。

        2.與顧頡剛先生重逢

        1937年10月,顧頡剛先生去西寧考察教育情況,24日抵達西寧,與當?shù)亟逃缛耸繒?,并考察教育設施,參觀各校,演講,與李文實先生重逢。李文實向顧先生介紹學界情況,受到顧先生賞識,二人感情日篤。李先生回憶說:他們三人在演講中“闡述青海在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略地位和抗戰(zhàn)中的重要性,是青海建省后第一次接待專家學者的講學,為青年學生們開闊了眼界” 。

        1938年8月17至27日,顧頡剛先生再次來到西寧,與王文俊等商議創(chuàng)辦湟川中學之事,顧老等人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創(chuàng)辦了當?shù)仡H為出名的湟川中學。其間,又與李文實先生會面兩次。顧頡剛先生寫聯(lián)贈予他:“萬山不隔中秋月,百年復見黃河清”。這幅被李先生珍藏的對聯(lián),可惜在后來的變遷中與顧頡剛先生贈予他的立軸橫幅一起遺損了。

        3.與顧頡剛先生的學術交流

        1940至1951年,顧李二人交往密切,師生情誼濃厚。

        1940年,顧頡剛先生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同年青海省保送一批師生,到四川、云南報考大學和邊疆學校,李文實先生亦到成都準備報考齊魯大學。6月1日,他們到成都的齊魯大學參觀時,顧頡剛先生聽說有一批青海學生來,便與齊大教授張伯懷一起迎接大家。顧頡剛先生在當年6月1日日記中寫道:“到研究所待青海學生,與伯懷談。青海學生40人余至,開一簡單之歡迎會,到校中飯?zhí)贸燥垺裢硗阂⒚?、王少夫夫婦、李得賢(李文實)、魯宗寶、韓華、劉志純等人(以上客)張伯懷,予(以上主)……送之至萬里橋而別?!崩钗膶嵪壬貞浾f,顧頡剛先先與張先生在歡迎會上發(fā)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勉勵大家努力學習,建設邊疆。

        自此,二人聯(lián)系日趨緊密,顧頡剛先生日記中屢次載有文實先生拜訪顧老,一同用餐,顧老至他的公寓,二人通信等事。

        4.李文實先生的大學生涯

        1941年,李文實先生26歲,考入成都齊魯大學歷史社會學系。

        1945年,李文實先生正式授業(yè)于當代著名史學大師顧頡剛先生。顧頡剛先生任教于成都齊魯大學期間,培養(yǎng)了數(shù)名史學俊秀,其中,最為出色且與顧老關系甚為密切者,唯李文實。

        李文實先生在齊魯大學學習時,成績優(yōu)秀,一些學科達到97分、95分。李文實先生不僅學習優(yōu)秀,顧頡剛先生所授“中國地理沿革史”課,李先生的成績是九十五分,在班上名列第一,而且他與顧頡剛先生在學術上多有交流,相知甚深。其為人、學業(yè)深得顧頡剛先生稱贊。

        1941年,顧頡剛先生和一批史地、考古、人類、民族、宗教、社會、語言專家在成都組織中國邊疆學會。顧頡剛先生發(fā)起組織中國邊境協(xié)會,認為當時可用邊疆人才41人,包括王樹明、費孝通、韓儒林、李文實等,多是國內外重要學術人物。

        李文實師從顧頡剛先生從事西北古史地研究,后對青海、甘肅乃至西北歷史、文化、地理、民族、風俗的考察和研究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1944年11月中旬至年底,顧頡剛先生在齊魯大學講授“中國地理沿革史”“春秋史”“學生有李文實、方詩銘等。”1945年5月31日在日記中記錄了齊魯大學學生成績,其中,“中國地理沿革史”一課共9人,“李得賢95分”,為最高。顧老還在1946年年底日記中記有“整理古文籍”“整理史書”“創(chuàng)作史書”的學人名單,文實先生列入“創(chuàng)作史書”類。同年,《中國邊疆》雜志有關“西北史地”文章由李文實先生集稿。

        5.李文實先生參加工作

        抗戰(zhàn)勝利,李文實先生受顧先生邀請,去北碚修志館工作,與當時在該館工作的史念海先生結為好友。史先生高度評價李文實先生,“數(shù)聞頡剛先生道及”,“獨多稱道”,“已知其不凡”,相識后,“獲聆其娓娓言辭,仿佛泉涌,而又頭頭是道,不僅為之心折?!贝撕螅櫹壬盅钗膶嵢ソK徐州女子師范學校任教,并為顧先生整理文稿。

        6.1945至1951年左右,文實先生主要從事明清史研究

        顧頡剛先生在1945年6月22日日記中記有“看李得賢《義和團》稿”。1946年9月11日記中記有“讀李得賢《清代傳記文選》”??梢姡钗膶嵪壬忻髑迨贩矫娴恼撝?,其中,《清代傳記文選》可能是為寫清末人物左寶貴傳記而做的資料匯編。可惜的是,這些佳作己散佚。

        1945年底,文實先生正式參加工作。第二年至1947年8月,顧頡剛先生又邀李文實赴江蘇徐州任徐州女子師范學校教導主任兼代校長。

        1946年春,顧先生離重慶飛北平整理藏書,此后即安家于上海,兼任蘇州社會教育學院與復旦大學教授。顧先生在重慶期間,夫人殷履安女士病歿,后經(jīng)人介紹,與張靜秋女士結為伉儷。張靜秋女士畢業(yè)于北平女子師范大學,熱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她受聘擔任徐州女子師范的校長,因養(yǎng)育子女家累甚重,難以顧及,亟需得力之人代理校務工作。顧先生夫婦首先想到的合適之人即李文實,特望李先生助其一臂之力。于是李文實先生欣然就職于徐州。1946年2月,顧頡剛先生離川。同年10月30日,李文實先生至上海,寫信給在蘇州老家的顧老,“不日來蘇轉徐”,并于11月1日至蘇州。是年10月30日《日記》載:“得李得賢書,知已到滬,不日來蘇轉徐,靜秋聞之喜,甚望因彼之來,使靜秋得輕其責任也?!盵1]

        11月1日《日記》載:“李得賢自青海來,談,留宿?!盵2]師生二人再度相會于上海,做竟夜之談。次日,又同游怡園、妙玄觀等處,晚飯后,又長談。3日,李文實先生赴徐州就任教務主任職。[3]

        李文實先生在徐州女師主持教務工作一年后,決意辭職,欲回西北,后赴蘭州大學歷史系任教。[4]《日記》載,1947年10月6日“李文實赴京轉蘭”。行前,顧先生寫信給蘭大校長辛樹幟、歷史系代主任史念海,托其轉致。[5]隨后李文實即開始了在蘭大歷史系教書的生涯。[6]

        1947年8月—1949年9月李文實先生任蘭州大學出版部主任、歷史系講師、副教授、代系主任,對蘭大歷史系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蘭大歷史系成立于1946年,第一任系主任是顧頡剛先生。

        1948年6月17日,顧頡剛先生飛抵蘭州,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主持系務與講學半年時間,并開“上古史研究”課,講授古籍源流及古史中主要問題十余端。能從繁忙的社會活動中脫身,專注于自己的學術工作, 9月17日日記:感到“自九一八以來,17年中,無如今日之心胸開朗者”。師生二人共事于蘭州大學。此半年時間,是文實先生跟隨顧先生進一步系統(tǒng)梳理中國古史的重要時期。顧頡剛先生想通過此次講課把自己30年之研究組成一個系統(tǒng),并將學生的聽課筆記交李文實先生整理,待自己改定后便可編為《古史鑰》一書付印。后因顧頡剛先生返滬,計劃中斷,《古史鑰》一書竟無法完成?,F(xiàn)在《顧頡剛全集·古史論文集》卷七《上古史研究》,便是顧頡剛先生在蘭大所講,其中第一篇“序論”,即出自李文實先生的記錄稿。顧頡剛先生在蘭州大學歷史系講授《中國古代史》課程時,李文實聆聽了該課,所記《中國古代史研究序論》后由王煦華先生整理,發(fā)表于《文史》雜志2000年第四輯上。

        1948年7月,李文實先生之子出生。在蘭大期間,顧先生住教員第四宿舍,與李文實為近鄰,他的生活全由李家照料,一日三餐即由李文實夫人整備,“早晨一盤新鮮牛奶,一個雞蛋。午晚兩餐都是要面食,菜味甚好。”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在此期間文實先生長子出生,滿月時,顧先生為其起名維皋,號鶴九。顧頡剛先生在家信中多次談到李先生的關照,說“他為人太好,肯幫人”。

        1948年12月,顧頡剛先生回滬后,史念海先生受聘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赴西安任職,經(jīng)顧先生提議,李文實先生任蘭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代系主任。顧先生離開蘭州之前一日深夜,尚伏案“寫囑文實諸事?!盵7]兩人通信不斷,聯(lián)系緊密。一年半之后,1950年5月兩人再度相會于上海。

        1950年5月8日,李文實先生來上海。顧頡剛先生5月10日記:“李文實自西寧來?!盵8] 據(jù)文實先生回憶,此次赴上海,是因為1950年,顧先生在上海寫一本有關西北古代歷史的專著,來信約我去上海幫他整理材料。1950至1951年,李文實先生任顧頡剛先生學術助手。后因各種原因,二人失去聯(lián)系,長達28年之久。

        1977年,李文實先生回家探親之際,受到青海民族大學盛情邀請,留在學校代課。

        (三)1979年至1980年,師生間恢復書信往來。

        1979年4月14日,李文實已66歲。他在不斷寫信給顧頡剛先生,希望余生能夠繼續(xù)跟隨顧先生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年已87歲的顧先生復以長信。顧先生聽到了文實先生的消息及境況,即復信給他提出了一個很具體的學術任務。

        1979年4月14日的顧老日記中記有“寫李文實長信,囑其編《南明史稿》?!睂钗膶嵪壬袚斯ぷ骷囊院芨咂谕Q:“《南明史稿》得君整理?!辈⒏嬉裕骸拔遗c劉起釪同志合作,對《尚書》一經(jīng)作一徹底整理,只望我年登九十,足以實現(xiàn)此一志愿矣。”然而,翌年年底顧先生逝世,由他介紹文實先生整理《南明史稿》一事也作罷。

        李文實先生與顧頡剛先生之交往情形,在顧先生日記中多有反映,粗略統(tǒng)計,日記中明確提到李文實先生的,達253處之多。其中最多的是與李文實先生之相互來往。他們之間是真正的學術交往,而絕少一般的閑聊談天。因此,他們的交往也可以說是君子之交,是真情與誠心之相與呈達。也可以從日記中看出,顧先生與文實師之關系已經(jīng)超過了一般的師生關系,情同父子。

        1981年11月,李文實先生受聘于原青海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工作,直至1990年8月。這一年李文實先生66歲。他先后承擔漢語言文學系本科生中國文學史、少語系碩士研究生中國古典文學課程及輔導講座,并編寫了幾十萬字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輔導講話》《中國史籍舉要》《詩經(jīng)》《楚辭》等講稿。特別是對西北的歷史、文化、地理、風俗的考察和對青海地方史志的整理編纂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文實先生為本科生開設有“《詩經(jīng)》與《楚辭》比較研究” 等課程。按照當時中文系的課程設置,古代文學史分為先秦、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個階段,分別由四位老師接力上課,而李先生這門課顯然是一門專題性很強的課程,打破了歷年四階段分別講授的習慣,增加了帶有專題性質的課程。唯其專題,才能夠深入講解,也才能顯示講授者深厚的學問。這門課雖然只開了一學期,但是留給當時上課的學生極深的印象:“首先讓我們欽服的是李先生驚人的記憶力,他在授課時幾乎不看作品選(當時有古代文學史和作品選兩種教材),詩經(jīng)和楚辭所有內容都裝在腦子里,講到哪兒,吟誦到哪兒,令同學們心服口服。其次,他在吟誦這些古老的詩歌時,語氣中帶有很濃厚的青海方言味兒,并且節(jié)奏較慢,十分好聽。其三,在講授這些內容時,先生完全脫離教材中的闡釋。李先生講課常常是引經(jīng)據(jù)典,縱橫捭闔,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視野”。

        1982年,在李文實、趙盛世、吳均、張定邦等先生的努力下,青海地方史志研究會于當年三月正式成立,在首屆年會上李文實先生當選為會長,趙盛世、吳均等先生當選為副會長。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青海地方史志研究》會刊,內容涉及地方史、地方志、民族史、宗教史和西北歷史地理等。對每一篇稿件,李文實先生和趙盛世先生親自把關審稿,保證了刊物的質量。該會刊交換到全國各高校和相關學會,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對保證和提高青海地方志編纂水平和質量,培養(yǎng)地方志編寫人員隊伍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4年6月,青海地方史志研究會年會,李文實先生請來了他的同門學友史念海先生前來講學。此年李文實先生69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按照虛歲的算法,70高齡的李文實先生發(fā)表的《吐谷渾族與吐谷渾國》《西陲古地甄微》《黃河九曲新考》等學術論文和《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獲青海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他的文史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他潛心校注了《西寧府新志》和《西寧府續(xù)志》,除了標點、??蓖猓€為《新志》增寫了弁言,為《續(xù)志》作序,使青海這兩部志書錦上添花,大大提高了其學術品位和實用價值。

        青海師大歷史系多次請李文實先生給研究生、本科生開古文獻學、目錄學講座,1985年,在青海師大為歷史系攻讀青海地方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講授《青海地方史》。他以他淵博的學識,深厚的國學根基,厚積薄發(fā),深入淺出,講得有聲有色、如數(shù)家珍。而且長于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文學。文實先生文獻功底深厚,治學嚴謹,歷史見解深刻。在講史過程中,既看史源,又重積累;既鋪陳文獻,又結合田野。不僅可信度高,而且啟發(fā)性強,深受學生歡迎。講史時文實先生要求結合《資治通鑒》《通典》《文獻通考》和有關的地方史志,來把握青海社會的歷史發(fā)展大勢。當時文實先生的研究生姚繼榮講:“這個思路,于我有很好的教益。后來,我做《青海史史料學》(西苑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應該說是這種思路的一次堅定接力”。

        這其間,李文實先生除了給中文系本科生授課以外,還招收了碩士研究生,授課任務逐年增加。他先后承擔青海民院漢語言文學系本科生中國文學史、少語系碩士研究生中國古典文學課程及輔導講座,并編寫了幾十萬字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輔導講話》《中國史籍舉要》《詩經(jīng)》《楚辭》等講稿。

        1980年以來,先后在《青海社會科學》《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讀〈青海地方史略〉瑣議》《再談〈青海地方史略〉》《青海地方史札記》《吐谷渾族與吐谷渾國》《有關吐谷渾歷史上幾個問題的探討》《西陲古地甄微》《黃河九曲新考》等著作、論文。

        《西寧府新志與楊應琚》一文,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獲青海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1985年獲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統(tǒng)戰(zhàn)部頒發(fā)的青海民族問題五種叢書榮譽獎,1986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

        1987年9月,張廷銀于西北師范學院(西北師范大學前身)時與安海民,以及己為青海民族學院教師之阿忠榮、時在青海交通學校任教之呂慶端,相攜投考李文實先生門下,開始了魏晉南北朝文學專業(yè)的三年碩士學習。李文實先先在講授中國文學史和訓詁學等課程時,時常提到顧頡剛先生。

        20世紀80—90年代,青海地方史研究隨著各種方志的出版,在學術界非常活躍。那時,李文實先生還幫助省地方志辦公室、西寧市方志辦、樂都縣、循化縣、化隆縣、民和縣、平安縣、門源縣、祁連縣、湟源縣、湟中縣等州縣方志辦校訂方志,為完成青海地方志的撰寫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實先生還曾先后任第六屆、第七屆青海省政協(xié)委員。

        1990年9月李文實先生退休。

        1994年2月25日,正值李文實先生八十大壽,學生馬成俊、谷曉恒、馬均、程凱、張廷銀、安海明、阿忠榮、盧海英還有蒲文成等幾位同學定制了一個碩大的蛋糕,前往李文實先生家里,為他祝壽。事前,同學們請著名書法家李海觀先生專門寫了一幅字,是“溫柔敦厚,古今文章”,總共八個字,但是內涵非常豐富,其中前四字是對先生的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的概括,后面四個字則是對其錦繡文章和鴻篇巨制的總結。

        1995年,李文實先生學生張得祖完成省級社科項目《歷代開拓西部人物選傳》,先生熱情應承,抱病寫序,序中多勉勵之言。后又撰寫《青海通史》,也得到李文實不少可貴的指導和幫助。

        2001年,李文實先生出版《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一書。該書深化了利用語言學知識在邊疆史地領域內進行辨?zhèn)蔚睦碚撆c方法,堪稱是顧老中晚年史學工作的一種延續(xù)。

        1998年5月19日,李文實先生去信顧潮說:“從古地名義一端寫了十幾篇文章,實與剛師所著有所聯(lián)系”,其中《吐谷渾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考察》,即是受剛師《羌戎》一文論述西秦所設沙州即在澆河郡境內的啟發(fā),具體考定沙州故址即在今青海貴南縣,但“可惜先生已不及審定了”。李先生對“河源問題”的研究,在顧頡剛先生1998年6月29日日記中也有記載:“看文實所寫《隋唐元明之河源問題》?!边@篇長文對李先生有很大影響,他晚年在《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自序》中談到當時所受啟發(fā):“我生長在多民族地區(qū),幼年時代也稍懂得一點藏族和撒拉族的語言。后來上高中時,學了兩年藏文,等到上大學時,才發(fā)現(xiàn)《史記》《漢書》所載西徼古地名,多從音譯,但還不知道這里還存在著個古今音之異讀”。讀了此文后,得到新的啟發(fā)。便提出《禹貢》雍、涼地名,多名從主人,而后世注家,多未曉其義,概以漢義為解,殊未得實。先生聽了大喜,囑為撰文,并勉勵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只要開好頭,以后便會得做深入的研究。

        從上面引述的“尤其高興的”“聽了大喜”等語,反映出當時顧頡剛先生是何等欣喜,他為得到李先生的幫助而高興,也為李先生選定了研究方向而高興。

        李文實先生將這以前所寫論文編為《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一書,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寄贈顧潮一冊留念,他自謙此書“與剛師當年的期望是差得很遠的”(1998年9月27日信)。史念海先生為此書撰寫序言說:“頡剛先生教人,每因其特性,為訂從事有關課題。文實先生籍隸河湟之間,命其鉆研西陲”。史念海先生稱贊此書:“如頡剛先生長壽至今,文實先生大著是會受到特殊稱道的”。

        2004年春節(jié),李文實先生重病在青海省第二人民醫(yī)院住院。其間,學生張廷銀前往探望,李文實先生說話的口齒已經(jīng)十分模糊,幾次貼近諦聽,大致聽出來是“錢玄同文集”幾字,張廷銀立即寫出來給先生看,他點頭表示肯定?!跺X玄同文集》是李文實先生臨終提到的一部書,但它不是為自己而訂,而是專程為另一學生張晟訂購,并囑其細讀先賢們研究古漢語的著述,而且再次指明進行漢藏語的同源研究,首先要搞清漢語古今變化,希望張宸將其研究進行到底。

        2004年3月8日,李文實先生在老家化隆縣甘都鎮(zhèn)歸隱道山,享年90歲。

        根據(jù)先生生前的遺愿,在謝佐先生的倡導下,正在籌建“古羌文化研究會”。他的學術造詣在青海民族大學堪稱翹楚,他的人格境界更是青海民族大學的一面旗幟,他的治學精神給予我們、給予時代的啟示意義,甚至超過了著作本身的價值。他激勵青海廣大文史工作者為振興文教、繁榮社會科學,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青海努力奮斗。

        二、李文實先生學術成就及其貢獻

        李文實先生撰寫了一大批有關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qū)地理地望方面的考證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收編于《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一書。

        縱覽這些論文,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地名和故事進行了獨特的研究,得出了與前人不同的結論,在中國邊疆歷史學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學術影響力。他充分運用古代文獻和民族語言學的知識,論證嚴密,篇篇能夠自圓其說。他的研究路數(shù)和研究方法,秉承了自鄭樵、姚際恒、崔述、康有為、胡適、錢玄同、王國維、羅振玉等歷史學家以來的疑古傳統(tǒng),特別是深受乃師顧頡剛先生古史辨派的學術風格的影響,秉承和弘揚了顧門實證研究的優(yōu)良學風。研究對象是區(qū)域史地,研究方法是史料實證,可他看問題既不拘于一隅,又不囿于成說,而是把青海史地放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上予以考察發(fā)明。彌補了西北史地研究的許多空白,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開創(chuàng)了一條嶄新的學術研究路徑。

        李文實先生是青海地方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尤其對青海、甘肅乃至西北歷史、文化、地理、民族、風俗的考察和研究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李文實先生熱愛鄉(xiāng)邦,在其文中,隱藏在地理考證的大量文獻之下,有一個最為明顯的主題,是在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鼓與呼。這也是秉承了乃師顧頡剛先生的學術精神的。

        三、主要著作及學術經(jīng)歷:

        (一)1941—1951年著作及學術經(jīng)歷

        李文實對顧先生的學術研究成就有很深的認識,他在1944夏給顧先生的信中談道:“先生研究古史,懷疑古籍,考訂舊籍,獨開風氣……就生所知者言,先生考據(jù)之作,論《易》如《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論《詩》如《詩經(jīng)在春秋戰(zhàn)國間的地位》《論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論《老子》如《從呂氏春秋》推測老子成書年代,論經(jīng)今古文如《五德終始說下之政治與歷史》諸文,均體大思精,卓絕千古……后生學子轉而從彼,是先生發(fā)蒙振聵之功未竟也??紦?jù)定讞,而一般之述說仍舊,是先生系統(tǒng)整理之事未竟也。尊作未嘗單獨印行,購求不易,無由暸解,是先生倡說宣揚之事未竟也。蓋先生所振者為鴻綱,而世俗所議者為末節(jié),摧此譏誚,息此末議,與其深責于人,毋寧返求諸已。至祈先生稍拒社會應酬,俾得專力完此盛業(yè),不勝切盼”。

        李文實先生在對顧先生的考據(jù)學術貢獻有著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對顧老文章的深入閱讀,深刻領悟,使他能夠以在讀本時便可論當時的學界泰斗之學術,并且能夠提出“發(fā)蒙振聵之功未竟”“倡說宣揚之事未竟”的評論和“稍拒社會應酬,俾得專力完此盛業(yè)”的建議。足以凸顯出文實先生之厚實的學術功底,認識全面。

        顧先生閱此信后即記云:“此論甚是……文集之編固不容緩也?!痹趶臀膶嵭胖刑岬溃骸笆穼W書局欲為剛編印一文集,已許之。王樹民兄來碚,本交之編輯,無如彼精神頹憊,竟不能為,只得由剛自己動手矣。此書印出,當可使人見剛之整個面目。至于剛理想之成就則遠不止于此,而十年以來人事紛紜,不但無暇作文,亦復無暇讀書,終日所忙者唯見客與寫信,開會與赴宴,上課與改卷,此實為剛致命之傷,表面上是得到社會地位,而實際上則是失卻社會地位,此不可不改弦易轍者。然今日手頭無錢,不能羅致人才,作一事業(yè)的組織,以分剛之責任。將來倘有所憑借,第一即當從事于此,庶剛可以騰出時間,繼續(xù)從前之研究生涯,不為百世以下所痛惜。兄知我,幸他日助我成之?!弊鳛楸究扑哪昙墝W生的李文實在顧先生的眼中已成為可以助其完成考據(jù)文集的合適人選。李文實的學術功底與見識在大學時期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1945至1951年左右,根據(jù)顧頡剛先生日記記載可知文實先生主要從事明清史研究,并且曾有:

        1945年6月22日,《義和團》稿。

        1946年9月11日《清代傳記文選》,這可能是為寫清末人物左寶貴傳記而做的資料匯編。

        1951年1月20日《石達開偽詩考》這些都屬于明清史方面的論著。

        可惜的是,這些佳作己散佚。

        1950年以來,李文實先生主攻西北史地,其研究興趣的轉向也與顧老的影響有關。顧老在上海海光圖書館寫作《昆侖傳說與羌戎文化》一書。該書引言中提到李文實對他的幫助,“尤其高興的,李得賢君來到上海,幫助我搜集和整理材料,他是青?;∪?,了解那邊的歷史、地理、語言和風俗特別多,給我以不少的啟發(fā),使我不致冥行迷路。”顧老研究西北史地的影響,李文實先生從此后把主要精力放置到這一領域,并取得了相當?shù)某煽?。在任顧老助手及個人研究過程中,李文實練就了獨到的研究方法,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jīng)驗,這都為他1979年以來的史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1979年以后的著作及學術歷程

        1979年,師生二人恢復聯(lián)系后,往來書信的主要內容仍是學術探討。

        在學術研究方面,李文實先生從事的西北史地研究及其成果,堪稱顧老中晚年史學工作的延續(xù),他將古史辨派疑古、辨?zhèn)?、考信的史學理論與方法運用于西陲古地及民族歷史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學術成就。李文實先生整理、點校方志材料之法也實從顧老點?!妒酚洝芳爸鞒贮c校二十四史的基本方法。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為人處世,李文實身上處處體現(xiàn)著“顧門遺風”。二人的師生交誼與學術傳承是近現(xiàn)代學術史的重要內容之一。

        1981年始,李文實先生受青海人民出版社委托,點校《西寧府新志》《西寧府續(xù)志》。他建議出版社將上述方志以標點出版,“如新刊《二十四史》那樣。”他還在《西寧府新志·弁言》中說,“這次我對《新志》《續(xù)志》的點校,標點略以中華書局校印《二十四史》為標準,??眲t根據(jù)我個人的時間、條件和能力隨文加以校訂?!崩钗膶嵪壬矸街局ㄒ蛞u了顧老點校《史記》及主持點校二十四史的基本點校方法。

        1980年以來,他先后在《青海社會科學》《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讀〈青海地方史略〉瑣議》《再談〈青海地方史略〉》《青海地方史札記》《吐谷渾族與吐谷渾國》《有關吐谷渾歷史上幾個問題的探討》《西陲古地甄微》《黃河九曲新考》等著作、論文。其中,《西寧府新志與楊應琚》一文,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獲青海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1988到1994年,7年間,李文實先生共為《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撰寫了7篇論文,是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發(fā)表學術論文最多的作者之一。這7篇論文分別是:

        1.《〈禹貢〉織皮昆侖析支渠搜及三危地理考實》(1988年第1輯)

        《〈禹貢〉織皮昆侖析支渠搜及三危地理考實》主要討論《尚書·禹貢》所記昆侖、析支、渠搜三個地名的來歷和其所在三危地理問題,作者主要運用音韻學和漢藏古今語音對轉的方法論證了《禹貢》所說的昆侖、析支、渠搜三地都是當時衣皮之民,而以毛織物為貢品的,織皮并非地名或部落名。

        2.《噶斯池與噶斯口》(《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2輯)

        主要是通過語言學和地名學方法,通過歷史文獻的記載,梳理這一地區(q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變化。

        3.《吐蕃一名的由來》(1990年第2輯)

        主要運用音韻學方法闡釋吐蕃名稱的來源,認為吐火羅、大月氏、懨噠、突厥和滑都是形成吐蕃族的主要成分,也就是他們的先民,現(xiàn)在的藏族是宋、元間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是吐蕃族的流,而吐蕃又是羌族的流。

        4.《門源訪古記》(1990年第3輯)

        這是李文實先生1988年7月應《門源縣志》編委會之約在座談會期間對門源境內一些歷史遺址的考察記錄,厘清了學術界的一些模糊看法。

        5.《〈尚書·禹貢〉雍州地理今繹》(1992年第3輯)

        《〈尚書·禹貢〉雍州地理今繹》是繼《〈禹貢〉織皮昆侖析支渠搜及三危地理考實》之后,專就雍州西徼地理部分,繼續(xù)加以論證。在此基礎上,李先生對民族、語言與地理的關系進行了闡述,不僅將《禹貢》有關雍州地理部分梳理得更為清晰、可信,而且指明了部分學術研究路徑。

        6.《夏禹傳說與大夏地理》(1993年第4輯)

        《夏禹傳說與大夏地理》論證了古史的神話傳說與文字記載的關系,通過夏民族淵源的分析,對《禹貢》九州、大夏與臺駘等大夏地理進行了闡釋,并從“夏”字的音義討論了華夏民族的形成問題。

        7.《西陲地名的語言學考察》(1994年第3輯)

        是通過對一些西陲地名的考察實例,說明語言學方法在古地名考察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地名學不僅與歷史地理學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文化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中,第1至5和第7篇署名“李文實”,第6篇則署名“李得賢”。7篇文章中除第7篇《西陲地名的語言學考察》外,其余6篇都收入2001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論文集《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中。

        以上7篇論文討論的都是關于我國西部內陸地區(qū)尤其是青藏高原歷史的,這也是顧頡剛先生早年的安排。

        上述文章的相繼發(fā)表,不僅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得以按期出版,更重要的是填補了歷史地理學界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指明了語言學方法和實地考察對于西部內陸地區(qū)特別是青藏高原地區(qū)歷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意義,示范了語言學方法和實地考察在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具體運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歷史地理》是我國歷史地理學兩大專門的學術刊物,在此發(fā)表有關研究的論文寥寥可數(shù)。

        此外還有:《讀〈青海地方史略〉瑣議》《再談〈青海地方史略〉》《青海地方史札記》《白蘭國址再考》《吐谷渾族與吐谷渾國》《有關吐谷渾歷史-幾個問題探討》《隋煬帝西巡道路中幾個地名的考實》《西陲古地甄微》《黃河九曲新考》。

        2001年,李文實先生出版《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一書。該書深化了利用語言學知識在邊疆史地領域內進行辨?zhèn)蔚睦碚撆c方法,堪稱是顧老中晚年史學工作的一種延續(xù)。李文實先生在其著《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一書中深情地回憶道,“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到上海,顧頡頗剛先生正寫有關古地的論文,我讀了以后,得到新的啟發(fā)。便提出《禹貢》雍、粱地名,多名從主人,而后世注家,多未曉其義,概以漢義為解,殊未得實。先生聽了大喜,囑為撰文,并勉勵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只要開好頭,以后便會得到做深入的研究。”

        李文實先生始終懷著一顆淡泊名利、熱衷學術之心,他的史學研究歷程中始終流淌著的是顧氏疑古辨?zhèn)蔚膶W術血脈,顧老的古史辨思想借文實先生的研究撒播至河湟地區(qū)。如今,這一學術傳統(tǒng)不僅在此地生根發(fā)芽,而且有日益茁壯之勢。文實先生還是位古道熱腸的學界前輩,曾無私幫助過很多晚輩后生,謝佐、趙宗福等當代青海文史名家也曾受益于文實先生??梢姡膶嵪壬膶W術研究與道德品格處處展現(xiàn)著“顧門遺風”。

        顧老和李文實先生的人生際遇是無涯史海中的蒼涼點滴,而一部完整的顧門學術史,應當包括顧老與李文實先生的師生交誼與學術傳承。

        李文實先生在有生之年為西北地區(qū)歷史地理和民族文化研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給學術界留下了十分寶貴的遺產(chǎn),他的學術探索精神和崇高的學術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本論文為青海民族大學2016年度校級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批準號:2016XJRS012

        注釋:

        [1]《顧頡剛日記》卷五,第738頁。

        [2]《顧頡剛日記》卷五,第739頁。

        [3]《顧頡剛日記》卷五,第740頁。

        [4]《顧頡剛全集》《顧頡剛書信集》卷五,《致張靜秋》,第118頁。

        [5] 《顧頡剛日記》卷六,第138、133頁。

        [6]《顧頡剛全集》《顧頡剛書信集》卷五,《致張靜秋》,第127頁。據(jù)載,文實先生于1947年9月18日赴南京購票,當為購返回蘭州機票。

        [7] 《顧頡剛日記》卷六,第386頁。

        [8] 《顧頡剛日記》卷六,第598頁。

        參考文獻:

        [1]《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 [M]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6

        [2]《顧頡剛日記》 [M]中華書局,2011.1

        [3]《顧頡剛全集》 [M]中華書局,2011.1

        [4]楊林坤《顧頡剛先生在蘭州大學講學活動考實(上)》[J] 《蘭州大學學報》,2012,(6)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顧頡剛年譜貢獻
        證肇經(jīng)先生年譜(續(xù)8)
        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偉大貢獻
        新發(fā)現(xiàn)三則顧頡剛佚文考略
        為加快“三個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貢獻
        讀《郭沫若年譜長編》的幾點思考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58
        是我的運氣不好
        做人與處世(2019年4期)2019-04-03 03:17:14
        貢獻榜
        朱彝尊年譜新考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4:25
        海洋貢獻2500億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7
        《清錢編年譜》(英文原版)訂購方法
        中國錢幣(2016年4期)2016-05-17 06:11:55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久久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人妻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优一区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91九色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av麻豆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美女叉开双腿让男人插| 国产91久久麻豆黄片|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午夜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亚洲男同志gay 片可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亚洲欧美日本| av大片在线无码永久免费网址| 91成人国产九色在线观看| 午夜理论片yy6080私人影院 | 国产精品黄色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又爽又粗又猛又黄|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久久九九青青国产精品|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网站|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 东京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址|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 久久亚洲欧洲无码中文|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av网站永久|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