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言昌
謠言:某某人群不需要防曬
真相:這種說法特別常見,比如男人不需要防曬、孕婦不需要防曬、皮膚黑的人不需要防曬、嬰兒不需要防曬,等等。究其原因,是對防曬理解有誤解。
防曬防的是紫外線,更準確地說,防的是中波紫外線和長波紫外線。中波紫外線穿透力差,一般只能到達表皮基底層,但是能量強,倘若劑量足夠,可以直接傷害細胞的蛋白質和遺傳物質,引起細胞損傷甚至皮膚癌變;長波紫外線穿透力強,可以穿過表皮、直達真皮淺層,不過能量小,只能通過產生自由基等有害物質,間接傷害皮膚,引起皮膚色素沉著、加速皮膚衰老。
在傷害皮膚這件事上,紫外線是徹底的,也是一視同仁的。不管是誰,只要接受了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就有可能出現(xiàn)日曬傷、光老化,甚至皮膚癌。研究表明,正確運用防曬品,可以顯著減少皮膚癌發(fā)病率。所以,防曬不分人群,不論男女老幼。
不過,嬰兒特殊一些。防曬品上市之前,需要做毒理測試,而這些測試,通常以成年人為主要對象。加上嬰兒皮膚嬌嫩,使用之后,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意料外的副作用,比如皮疹。因此,對于6個月以下的嬰兒,應該以物理防曬為主,避免陽光直射是第一原則。即使不得不出門,也應該挑選日曬不強的時間段、細心挑選衣物、使用遮陽傘。
謠言:SPF越高越好
真相:根據原理,可以把防曬成分分為兩類:一類是紫外線遮蔽劑,一類是紫外線吸收劑。前者,好比科幻作品里經常出現(xiàn)的防護罩,可以把紫外線擋在皮膚之外;后者,則像很多軍事演習里出現(xiàn)的誘導彈,犧牲自己,把紫外線攔截下來。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兩類防曬成分都不斷增多,該怎么評價一款防曬品的效果呢?有兩個指標。一個是SPF,一個PA。SPF對應的是中波紫外線。中波紫外線可以引起紅斑,而紅斑的出現(xiàn),與中波紫外線的劑量有關。假如,裸露皮膚接受A劑量的中波紫外線后出現(xiàn)紅斑,涂抹某款防曬品后,出現(xiàn)紅斑需要的紫外線劑量變成了B,那么,B/A,就是這款防曬品的SPF值。PA對應的是長波紫外線,長波紫外線可以導致皮膚變黑。PA的測量與SPF類似,只不過把“最小紅斑量”改成了“最小持續(xù)性黑變量”,其結果,同樣是一個比值。
所以,SPF當然是高一點好,但不是高了就好。一方面,要注意PA值,能同時阻擋中波和長波紫外線的防曬品,才可以為皮膚提供全方位的防護;另一方面,SPF關注的是紫外線照射劑量,而不是時間,要學會根據日照情況,靈活選用。
謠言:只要涂了防曬劑,就不用擔心曬黑
真相:還要看是怎么涂的。每平方厘米的皮膚涂抹2毫克防曬品,是最佳劑量,多了浪費,少了則不足以保護皮膚。有研究顯示,其實多數人使用的劑量都不達標,實際獲得的防護力可能只有產品標識的20%~50%。也就是說,你買了個SPF30的防曬劑,如果涂得太少,實際效果可能只有SPF6。
所以,要舍得用,并涂抹均勻,不放過任何一寸裸露的皮膚——要牢記,SPF和PA都是根據紫外線劑量計算的,如果外出時間較長,必須根據紫外線強度適當補涂。
謠言:長期使用防曬劑會導致維生素D和鈣缺乏
真相:理論上是這樣。人體可以在中波紫外線的照射下,把膽固醇轉變?yōu)榫S生素D,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吸收。反過來說,如果長期使用防曬品,把中波紫外線擋在外面,人體不就沒辦法合成維生素D,進而導致缺鈣嗎?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多次大規(guī)模調查顯示,使用防曬劑,不會影響維生素D的水平。原因有二:第一,正常的飲食,可以提供足量的維生素D,供人體使用;第二,多數人可能并沒有正確、足量運用防曬品。
謠言:口服防曬劑可以代替外用防曬劑
真相:前面我們提到,有紫外線遮蔽劑、吸收劑兩類防曬成分。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物質,也能為皮膚提供保護。這些物質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羅卜素,以及火爆“朋友圈”的白絨水龍骨提取物,等等。它們的原理是相似的,都可以清除自由基、減少紫外線對人體的損傷。換句話說,這些物質好比是飛機上的機師,通過快速修復,使飛機正常飛行。
那么,問題也就來了。首先,修復應該是最后一步,論防護,能量罩應該是第一位的;其次,這些物質雖然顯示出了一定的防曬能力,但是防曬效果不明確、不突出,有些研究認為口服它們對防曬的意義不大,有些則認為,通過提升劑量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好消息是這些物質并沒有什么毒性,多一個研究方向總是好的。具體怎么選擇,就看諸位讀者了。
謠言:陰天不用涂防曬
真相:首先,防曬防的是紫外線。陰天紫外線也可以透過云層直接照射到我們的皮膚上,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我們依舊會被UVA曬黑被UVB曬傷。防曬霜一般是在出門前的15分鐘擦好,因為防曬擦完15分鐘后才會起作用。只要是會暴露在陽光下的皮膚都要擦防曬。
晴朗無云的天氣,紫外線的輻射強度是2 000,則多云天氣可能是1 000,陰天約300,雨天則在100左右。200以下的才不需要防護,所以陰天也要做好防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