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學生感覺尋求對網絡成癮的影響:互聯網娛樂服務偏好的中介作用

        2018-07-07 04:51:54劉宇平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8年6期
        關鍵詞:大學生服務研究

        劉宇平 郭 笑 趙 輝 張 卓 楊 波

        (1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北京 100088)(2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 100088)(3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088)

        1 引言

        1.1 網絡成癮

        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大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同時也使許多人無節(jié)制地使用網絡,荒廢學業(yè)事業(yè),不思進取。網絡成癮最早被美國學者Goldberg(1996)當做一種行為成癮提出,強調過度使用互聯網對個體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造成的損傷。此后的研究表明,網絡成癮會給成癮者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學業(yè)水平下降(張志松, 李福華, 2011; Akhter, 2013)、心理健康水平降低(Young & Rogers, 1998; Lai, Mak, Watanabe, Jeong, Kim, Bahar & Cheng, 2015)、攻擊性增強(Ko, Yen, Liu, Huang, & Yen, 2009)、親子關系緊張(Lin & Tsai, 2002)等。中國大學生由于學業(yè)壓力較小,管理較為寬松,網絡成癮者的比例很高(顧海根, 2007)。大學生又擔負著未來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建設的重任。因此,研究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成癮問題,無論對于大學生個人,還是國家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網絡成癮的成因,近年來的研究更多從成癮者自身的角度入手。首先,網絡成癮者的腦結構與正常人存在著差異,表現在額葉、扣帶回、海馬、獎賞系統等區(qū)域(賀金波, 洪偉琦, 鮑遠純, 雷玉菊, 2012),這表明網絡成癮可能存在著一定的生物學基礎。其次,低自尊(Senol-Durak & Durak, 2011)、高沖動性(Cao, Su, Liu, & Gao, 2007)、低自我控制、高孤獨感(?zdemir, Kuzucu, & Ak, 2014)等人格特點也是影響網絡成癮的重要因素;再次,個體的其他特點,如家庭教養(yǎng)方式(蔣敏慧, 萬燕, 程灶火, 2017)、消極情緒(周芳, 劉儒德, 郭明佳, 蔣舒陽, 2017)等也會影響網絡成癮。最后,互聯網使用時間(張錦濤, 陳超, 王玲嬌, 劉璐, 劉鳳娥, 2014)、網絡社交使用頻率(金盛華, 于全磊, 郭亞飛, 張林, 朱一杰, 吳恭安, 2017)等個體在互聯網使用過程中表現出的特點,也會影響個體的網絡成癮水平。其中,人格因素是研究較多、研究歷史較久、研究范圍較廣的一類因素。

        以上的研究,大多是從個體自身因素或互聯網使用特點因素入手的,將二者進行結合的研究較少。雷靂等(2006)提出,網絡成癮更可能是由用戶特點與互聯網自身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并開展了一系列將青少年人格與互聯網使用偏好相結合,探求網絡成癮原因的研究。但十余年前的互聯網處于起步階段,當下的互聯網環(huán)境、用戶特點和使用習慣與當時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青少年與大學生在心理發(fā)展水平、學業(yè)壓力、經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研究將人格因素和互聯網使用因素相結合,探求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人格特點、互聯網使用特點及網絡成癮的關系。

        1.2 感覺尋求與網絡成癮

        在諸多與網絡成癮相關人格特質中,感覺尋求是影響成癮行為的重要人格特質之一(楊波, 2005)。感覺尋求是指對多變的、復雜的、新異的和強烈的感覺和體驗的尋求,并通過采取生理上、社會上、法律上和經濟上等方面的冒險行為來實現這些體驗的愿望(Zuckerman, 1994)。一些研究已經證實個體的感覺尋求水平與網絡成癮存在很強的相關關系,網絡成癮者往往伴隨著較高水平的感覺尋求(Lin & Tsai, 2002; Rahmani & Lavasani, 2011)。Wang等(2012)的研究表明,高感覺尋求者往往沉迷于網絡中刺激的內容,如網絡游戲、網絡暴力等。對此,賀金波等(2017)給出的解釋為,按照Zuckerman的最佳喚醒理論,高感覺尋求者需要更多新奇刺激、有誘惑力的事物來使個體達到最佳喚醒水平,而網絡世界中復雜多樣、新鮮刺激的內容,恰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這一需求,進而吸引高感覺尋求者。

        同時,高感覺尋求個體具有較高的參與吸毒(Donohew, Hoyle, Clayton, Skinner, Colon, & Rice, 1999)、賭博(Coventry & Brown, 1993)、高危性行為(Donohew, Zimmerman, Cupp, Novak, Colon, & Abell,2000)等“黃賭毒”活動的傾向,也更有可能卷入違法犯罪和暴力行為中(Horvath & Zuckerman, 1993)。這種破壞公共治安、社會穩(wěn)定的行為,也是網絡成癮諸多后果中,國家和公眾最為關心和擔憂的,對于網絡成癮者自身來說,也是最為嚴重的。因此,研究感覺尋求與網絡成癮的關系,不僅有助于理解網絡成癮的成因,還為日后探究網絡成癮與違法犯罪行為的關聯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此外,已有的研究更多關注感覺尋求總分對于網絡成癮的影響,但是,感覺尋求的各維度對網絡成癮的影響存在差異。一般認為,感覺尋求包括去抑制(disinhibition, DIS)、興奮與冒險尋求(thrill and adventure seeking, TAS)、尋求體驗(experience seeking, ES)和厭惡單調(boredom susceptibility, BS)四個維度(Zuckerman, Kolin, Price, & Zoob,1964)。一些國內學者的研究表明,去抑制和興奮與冒險尋求的兩維度模型更適合中國的學生群體(趙閃, 2004; 陳麗娜, 張明, 金志成, 趙閃, 梅松麗, 2006)。王潔等人(2013)對感覺尋求與網絡成癮的關系進行了元分析,結果發(fā)現,去抑制維度與網絡成癮的相關最高,興奮與冒險尋求維度則與網絡成癮相關最低,在一些研究中甚至出現了負相關的結果。因此,探求感覺尋求對于網絡成癮的影響,不僅應該從感覺尋求整體入手,對各維度分別進行探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3 互聯網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

        互聯網服務偏好是指互聯網用戶對互聯網的某項服務或功能的偏好(程建偉,2008),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互聯網的自身特點。楊洋(2006)提出,在研究互聯網服務偏好時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是從微觀角度入手,將單一的某個互聯網服務作為研究對象,如網絡視頻,網絡小說等;二是從宏觀入手,將所有的互聯網服務功能根據其共同點分為幾類,如交易服務,社交服務等?;ヂ摼W服務的分類是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Young(1996)提出互聯網服務分為交互式和非交互式兩類。Hamburger(2000)將其分為社交服務、娛樂服務、信息服務三類。此后,國內外學者又先后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交易服務這一類別(雷靂, 柳銘心, 2005; Kaynar & Amichai-Hamburger, 2008)。

        國內使用較多的測量互聯網服務偏好的問卷是由雷靂等人(2005)以中學生為被試編制的,共17個項目,分為“信息”、“交易”、“娛樂”、“社交”四個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但近十年內互聯網服務偏好研究領域并沒有出現信效度很高、使用較為廣泛的相關量表,鑒于在這期間互聯網的服務結構和使用群體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其中“BBS”、“聊天室”等內容明顯不再適合當下的網絡環(huán)境。因此有必要修訂一個最新版本的互聯網服務偏好問卷。

        以往研究表明,娛樂和社交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存在正相關,信息和交易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相關不明顯(Leung, 2004; 雷靂, 楊洋, 柳銘心, 2006),但隨著社會和互聯網的發(fā)展以及互聯網服務結構的變化,這一結論有待最新研究的驗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網絡服務偏好強調和關心的是使用者對網絡中某一種服務的偏好,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是對不同維度分別進行討論研究(楊洋,雷靂,2007)或單獨選擇某一維度進行研究(姜永志,白曉麗,2015),本研究也將沿用上述方式。

        1.4 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三者的關系

        感覺尋求和互聯網服務偏好分別是人格角度和互聯網自身角度對網絡成癮影響的重要因素。高感覺尋求者對網絡中新奇刺激的內容,如網絡游戲、暴力內容更有興趣,這說明感覺尋求很可能影響個體的互聯網服務偏好,李勇(2012)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部分互聯網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又存在著相關關系。因此,互聯網服務偏好很可能在感覺尋求和網絡成癮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求感覺尋求及其他各維度對網絡成癮的影響并探索互聯網服務偏好在二者間的中介作用。但鑒于當前缺乏良好的互聯網服務偏好問卷,本研究首先修訂出一份更符合當下互聯網背景的互聯網服務偏好問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后續(xù)的研究。

        2 方法

        2.1 研究對象

        在三所高校(中國政法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中,以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由輔導員組織班級同學集體施測,要求被試依次完成《互聯網服務偏好問卷》、《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量表》和《大學生感覺尋求量表》。由于各班人數不同,每次施測人數在15到50人不等,被試共需10-15分鐘完成作答,當場回收問卷。共發(fā)放問卷335份。剔除未完成問卷和規(guī)律性作答問卷后,剩余319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5.2%。被試的性別分布為:男生141人,女生178人,年級分布為:大一77人,大二63人,大三75人,大四104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互聯網服務偏好問卷

        自編問卷。采用5點計分,包括3個維度,共計15個項目,在某一維度得分越高,表明對該互聯網服務功能越喜愛。總分和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4,0.80,0.73,0.67。該問卷的編制過程如下:

        (1)項目來源

        參考雷靂等人(2006)編制的中國網民互聯網使用偏好問卷的編制過程,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于2016年發(fā)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用戶經常使用的網絡服務/功能”部分作為主體確定問卷項目(CNNIC, 2016)。刪除“互聯網理財”和“互聯網炒股”兩項與大學生無關的項目后,共15個項目。15個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均大于0.3,且達到了顯著水平。故將15個項目全部保留。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221份以大學生樣本的數據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互聯網服務偏好包括娛樂服務偏好(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信息服務偏好(網絡新聞、搜索引擎等)、延伸服務偏好(電子郵件、網絡支付等),三個因素共可解釋51.15%的變異量。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

        項目因素負荷延伸服務信息服務娛樂服務共同度旅行預訂0.760.66網絡支付0.710.55網上銀行0.690.59電子郵件0.670.51團購0.640.56網絡購物0.460.39搜索引擎0.750.67即時通訊0.720.54網絡新聞0.700.55網絡音樂0.530.42空間、博客0.510.50網絡文學0.650.46網絡游戲0.640.41刷微博0.600.41網絡視頻0.580.49

        (3)驗證性因素分析

        利用AMOS20.0,另取200份大學生的數據進行的驗證性顯示,根據溫忠麟等人(2004)提出的有關結構方程模型擬合水平檢驗的建議進行擬合度的檢驗:χ2/df=2.35<3,IFI=0.91,NNFI=0.89,CFI=0.91,均大于或接近0.90,RMSEA=0.08,證明擬合度良好。

        2.2.2 大學生感覺尋求量表

        選用趙閃(2004)編制的中國大學生感覺尋求量表,該量表分為去抑制和興奮與冒險尋求兩個維度,兩維度各18個項目,共36個項目,采用三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感覺尋求水平越高??偭勘砗蛢蓚€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8、0.89、0.85。

        2.2.3 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量表

        選用雷靂編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共38題,6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網絡成癮水平越高,總分大于等于120分,即均分大于3.15分者可被界定為“網絡成癮群體”。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達到0.95(雷靂, 楊洋, 2007)。該量表以我國文化為背景編制,且包含許多關于學業(yè)、同學關系等題目,更適合我國大學生群體的使用。

        3 研究結果

        3.1 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和網絡成癮的性別差異

        對男女大學生的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以及網絡成癮程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男生感覺尋求總分及兩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女生,且在娛樂服務偏好上,顯著高于女生;但二者的網絡成癮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表2 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網絡成癮的性別差異

        男(n=141)MSD女(n=178)MSDtdfpCohen s dCohen s d 95%CI網絡成癮91.7828.6587.5028.441.333180.1840.15[-0.07,0.37]感覺尋求總分58.6111.2853.9310.243.87318<0.001 0.44[0.21,0.66]興奮與冒險尋求35.238.4133.467.761.963180.050?0.22[0.00,0.44]去抑制23.385.2920.484.845.10318<0.001 0.58[0.35,0.80]延伸服務19.115.2519.635.58-0.853180.396-0.10[-0.32,0.13]信息服務18.293.7617.563.791.713180.0880.19[-0.03,0.41]娛樂服務12.483.1110.753.364.71318<0.001 0.53[0.31,0.76]

        注:**p<0.05,**p<0.01(下文皆同)

        3.2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檢出率與性別差異

        在319名被試中,符合網絡成癮入組標準,即APIUS得分達到120分的被試為55人,占比為17.24%;其中,178名女生中符合入組標準者27人,占比15.17%,141名男生中符合入組標準者28人,占比19.86%。對不同性別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入組分布進行χ2檢驗,結果表明,二者之間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χ2(1,N=319)=1.21,p=0.27。

        3.3 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網絡成癮的相關分析

        對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進行相關分析,得到的結果如表3所示。感覺尋求總分、感覺尋求的去抑制維度及三種互聯網服務偏好均與網絡成癮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感覺尋求總分、去抑制維度和興奮與冒險尋求維度與娛樂服務偏好存在正相關。感覺尋求中的興奮與冒險尋求維度與網絡成癮不存在相關,并且感覺尋求總分及其兩個分維度與延伸服務偏好、信息服務偏好均不存在相關。

        3.4 互聯網服務偏好在感覺尋求和網絡成癮間的中介作用

        相關分析顯示娛樂服務、去抑制、網絡成癮三者之間均存在相關關系,滿足中介作用的前提條件。采用溫忠麟(2014)提出的中介效應分析方法,驗證娛樂服務偏好在去抑制和網絡成癮之間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以去抑制為自變量,網絡成癮為因變量做線性回歸,得出回歸系數c。

        第二步:以去抑制為自變量,娛樂服務偏好為因變量做線性回歸,得出回歸系數a。

        第三步:以去抑制和娛樂服務偏好為自變量,以網絡成癮為因變量做線性回歸,得出二者對網絡成癮的回歸系數,分別記為:c’和b。

        表3 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網絡成癮的相關矩陣

        中介作用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第一步所得回歸系數c顯著(B=2.05,95%CI[1.49,2.61],SE=0.28,t(318)=7.22,p<0.001,R2=0.14);第二步所得回歸系數a顯著(B=0.21, 95%CI[0.14,0.27],SE=0.03,t(318)=6.03,p<0.001,R2=0.10);第三步所得回歸系數b顯著(B=2.64, 95%CI[1.77,3.51],SE=0.44,t(318)=,5.95,p<0.001,R2=0.16),所得回歸系數c′顯著(B=1.51, 95%CI[0.95,2.07],SE=0.29,t(318)=5.29,p<0.001,R2=0.07)。結果表明,娛樂服務偏好在感覺尋求去抑制維度和網絡成癮間起部分中介作用。5000次自抽樣(Bootstrap)結果顯示,中介效應成立(B=0.54,95%CI[0.32,0.80],SE=0.12)。

        表4 娛樂服務偏好在去抑制和網絡成癮間的中介作用檢驗

        變量方程1(網絡成癮)Bt方程2(娛樂偏好)B t方程3(網絡成癮)Bt去抑制2.057.21 0.216.03 1.51 5.29 娛樂偏好2.645.95 R2 0.140.100.23F52.06 36.30 46.57

        4 討論

        4.1 大學生感覺尋求、互聯網服務偏好、網絡成癮的性別差異

        不同性別大學生感覺尋求水平差異檢驗的結果表明,男生的感覺尋求水平顯著高于女生,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吻合,這一差異可能由兩性體內睪酮素含量不同所導致(Arnett, 1994; Zuckerman, Eysenck, & Eysenck, 1978)。男生較女生更偏好互聯網娛樂服務,這一差異很大程度上來自對網絡游戲的偏好,男性比女性有更強的網絡游戲使用動機(張錦濤, 陳超, 劉鳳娥, 趙會春, 王燕, 方曉義, 2013)。當下的網絡游戲往往畫面精美,操作難度較高且競技性很強。男性普遍更具有爭強好勝的特點,游戲的競技性和挑戰(zhàn)性能更好地吸引男生。大學生網絡成癮比例為17.24%,這一比例與楊玲等人(201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網絡成癮的得分及檢出率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任心宇(201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在十余年前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僅為12.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畢玉, 蘇文亮, 孫雅峰, 曹慧,王建平, 2005)。這些結果共同說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比率有所上升;同時,互聯網的功能也日趨全面,更能吸引女生的明星八卦、流行網劇等內容發(fā)展迅速。因此不同性別大學生的網絡成癮差異在逐漸縮小。

        4.2 感覺尋求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感覺尋求中去抑制維度對網絡成癮有顯著正相關,興奮與冒險尋求維度與網絡成癮不存在相關。去抑制維度指的是個體追求不受社會規(guī)范限制的欲望(Zuckerman, Kolin, Price, & Zoob, 1964),往往與毒品使用等不法行為相關(Acton, 2003)。這樣的欲望在現實社會中由于道德、法律等規(guī)則的限制,往往只能被暫時壓抑。而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他們的這些需求可以得到“替代性滿足”,從而使個體獲得大量的滿足感。因此,網絡能夠很好地吸引去抑制水平高的個體,增加其網絡成癮的風險。而興奮與冒險尋求維度與網絡成癮不存在相關,這與(Lin & Tsai, 2002)的研究結果一致,也符合王潔等人(2013)的元分析結論。興奮與冒險尋求是指個體尋求冒險與刺激的欲望(Zucekman, 1964),網絡世界的內容固然豐富,但畢竟具有間接性,很難給使用者帶來直接的刺激和體驗。興奮與冒險尋求維度中包括的“登山”、“探險”、“周游中國”等活動,在互聯網中均無法得到滿足。另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互聯網對于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已經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再是一種能夠滿足興奮和好奇的新鮮事物,所以很少有人通過網絡這一途徑來尋求冒險。

        4.3 娛樂服務偏好在去抑制與網絡成癮間的中介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互聯網娛樂服務偏好、感覺尋求去抑制維度、網絡成癮三者之間均存在相關關系,娛樂服務偏好在去抑制維度與網絡成癮間存在著部分中介效應。

        一方面,本研究中,互聯網娛樂服務包括“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文學”和“刷微博”四個項目。這四種網絡活動,均伴隨著新鮮的內容、豐富的情節(jié)、刺激的體驗。尤其是網絡游戲和網絡文學都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虛擬世界,使其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去抑制”欲望得以滿足。因此,去抑制與大學生互聯網娛樂服務偏好存在顯著正相關。

        另一方面,以網絡游戲為代表的娛樂服務的另一特點便是時間投入量大,趣味性強,有47.9%的網絡成癮都是網絡游戲成癮導致(高英彤, 宮倩, 蔡冬, 2013)。上網時間與網絡成癮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張錦濤, 陳超, 王玲嬌, 劉璐, 劉鳳娥, 2014),一旦個體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互聯網當中,且在其中獲得了大量快感,難免會對互聯網的使用形成一種“日久生情”的習慣性依賴,從而更加容易產生網絡成癮。因此,娛樂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存在顯著正相關。

        綜上所述,去抑制水平較高的個體,為滿足其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的需要,會對互聯網的娛樂服務有更多的偏好;而娛樂服務偏好會占有個體較多的時間,同時帶給個體豐富的體驗感,從而導致網絡成癮。

        4.4 研究不足與啟示

        (1)感覺尋求的兩個不同維度對于網絡成癮的影響不同,而兩個維度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尋找正確的教育引導方式,將感覺尋求中有悖于社會規(guī)范且易導致網絡成癮的去抑制需求以健康積極的形式(如登山、運動等)得到滿足。

        (2)個體如果偏好包括網絡游戲、視頻、小說在內的互聯網娛樂服務,那么就容易引發(fā)網絡成癮。另有研究表明,網絡游戲成癮與攻擊性存在較高的相關(Kim, Namkoong, Ku, & Kim, 2008)。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加強互聯網,特別是網絡游戲、網絡小說中內容的監(jiān)管,避免其成為滋生違法犯罪的土壤。

        (3)互聯網服務偏好問卷包含多個維度,以往的研究和本研究都是對各個維度分別使用,關心各分維度的得分,而很少使用總分。實際上,總分的高低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被試對互聯網各項功能的綜合喜好程度,今后可以使用其總分開展相關的研究。

        (4)本研究僅為問卷研究,從嚴格意義上講,無法得到確切的因果關系。因此今后可采用行為學實驗或縱向研究的方式來考察網絡成癮者的成長歷程、心理特點及發(fā)展趨勢。

        5 結論

        (1)大學生網絡成癮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2)感覺尋求的去抑制維度能夠正向預測網絡成癮,興奮與冒險尋求維度則與網絡成癮無顯著相關。

        (3)大學生互聯網服務偏好問卷分為三個維度:延伸功能、信息功能、娛樂功能。其中,互聯網娛樂服務偏好在去抑制和網絡成癮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畢玉, 蘇文亮, 孫雅峰, 曹慧, 王建平 (2005). 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心理行為特點的在線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3(2), 170-172.

        陳麗娜, 張明, 金志成, 趙閃, 梅松麗 (2006). 中小學生感覺尋求量表的編制與應用.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2(4), 103-108.

        程建偉 (2008). 青少年的互聯網使用偏好、信息技能及其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

        高英彤, 宮倩, 蔡冬 (2013). 青少年參與網絡游戲的特點, 趨勢及成因分析. 東北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 159-162.

        顧海根 (2007). 上海市大學生網絡成癮調查報告. 心理科學, 30(6), 1482-1483(1499).

        賀金波, 洪偉琦, 鮑遠純, 雷玉菊(2012). 網絡成癮者的大腦異于常人嗎?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33-2041.

        賀金波, 祝平平, 聶余峰, 應思遠 (2017). 人格對網絡成癮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綜述.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5(2), 221-224(236).

        姜永志, 白曉麗 (2015). 大學生人格特質對手機移動互聯網社交服務使用偏好的影響:沉醉感的中介作用.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 24(4), 296-302.

        蔣敏慧, 萬燕, 程灶火 (2017).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網絡成癮的影響及人格的中介效應.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5(5), 907-910.

        金盛華, 于全磊, 郭亞飛, 張林, 朱一杰, 吳恭安 (2017). 青少年網絡社交使用頻率對網絡成癮的影響:家庭經濟地位的調節(jié)作用. 心理科學, 40(4), 885-891.

        雷靂, 柳銘心 (2005).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與互聯網社交服務使用偏好的關系. 心理學報, 37(6), 91-96.

        雷靂, 楊洋 (2007). 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量表的編制與驗證. 心理學報,39(4), 688-696.

        雷靂, 楊洋, 柳銘心 (2006). 青少年神經質人格、互聯網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心理學報, 38(3), 375-381.

        李勇 (2012). 感覺尋求、時間管理傾向與中學生互聯網使用偏好的關系研究及教育建議. 碩士學位論文, 天津師范大學.

        任心宇 (2017). 大學生同伴關系對網絡成癮的影響: 核心自我評價的中介效應. 心理技術與應用, 5(9), 521-529.

        王潔, 陳健芷, 楊琳, 高爽 (2013). 感覺尋求與網絡成癮關系的元分析. 心理科學進展, 21(10), 1720-1730.

        溫忠麟, 侯杰泰, 馬什, 赫伯特(2004).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擬合指數與卡方準則. 心理學報, 36(2), 186-194.

        溫忠麟, 葉寶娟 (2014). 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 心理科學進展,22(5), 731-745.

        楊波 (2005). 人格與成癮. 北京:新華出版社.

        楊玲, 曹華, 馬雪, 耿銀鳳, 徐景, 付亞楠 (2016). 大學生童年創(chuàng)傷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術與應用, 4(12), 732-737.

        楊洋 (2006). 青少年“大五”人格、互聯網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

        楊洋, 雷靂 (2007). 青少年外向/宜人性人格、互聯網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3(2), 42-48.

        張錦濤, 陳超, 劉鳳娥, 趙會春, 王燕, 方曉義 (2013). 網絡游戲動機量表在中國大學生中的初步修訂.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1(1), 13-16.

        張錦濤, 陳超, 王玲嬌, 劉璐, 劉鳳娥 (2014). 大學新生網絡使用時間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有中介的調節(jié)模型. 心理學報, 46(10), 1521-1533.

        張志松, 李福華 (2011). 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調查. 教師教育研究, 25(2), 44-48.

        趙閃 (2004). 大學生感覺尋求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東北師范大學.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2016). 第三十七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

        周芳, 劉儒德, 郭明佳, 蔣舒陽. (2017). 青少年消極情緒對網絡成癮的影響:幸福傾向的調節(jié)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5(2), 208-212.

        Acton, G. S. (2003). Measurement of impulsivity in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personality traits: implications for substance use. Substance Use & Misuse, 38(1), 67.

        Akhter, N. (2013).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8(19), 1793-1796.

        Arnett, J. (1994). Sensation seeking: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and a new sca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2), 289-296.

        Cao, F., Su, L., Liu, T., & Gao, X.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 European Psychiatry, 22(7), 466-471.

        Coventry, K. R., & Brown, R. (1993). Sensation seeking, gambling and gambling addictions. Addiction, 88(4), 541-554.

        Donohew, L., Zimmerman, R., Cupp, P. S., Novak, S., Colon, S., & Abell, R. (2000). Sensation seeking, impulsive decision-making, and risky sex: Implications for risk-taking and design of intervent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6), 1079-1091.

        Donohew, R. L., Hoyle, R. H., Clayton, R. R., Skinner, W. F., Colon, S. E., & Rice, R. E. (1999). Sensation seeking and drug use by adolescents and their friends: models for marijuana and alcohol.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60(5), 622-631.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Diagnostic criteria. Retrieved Janurary 20, 2018, from http://users.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Hamburger, Y. A., & Ben-Artzi, E.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and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4), 441-449.

        Horvath, P., & Zuckerman, M. (1993). Sensation seeking, risk appraisal, and risky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1), 41-52.

        Kaynar, O., & Amichai-Hamburger, Y. (2008). The effects of need for cognition on Internet use revisited.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2), 361-371.

        Kim, E. J., Namkoong, K., Ku, T., & Kim, S. J.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game addiction and aggression, self-control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European Psychiatry, 23(3), 212-218.

        Ko, C. -H., Yen, J. -Y., Liu, S. -C., Huang, C. -F., & Yen, C. -F. (2009).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d online activiti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4(6), 598-605.

        Lai, C., Mak, K., Watanabe, H., Jeong, J., Kim, D., Bahar, N.,... & Cheng, C. (2015).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depression, social anxiety,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six Asian countri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pproach. Public Health, 129(9), 1224-1236.

        Leung, L. (2004). Net-generation attributes and seductive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s predictors of online activiti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3), 333-348.

        Lin, S. S., & Tsai, C. -C. (2002).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4), 411-426.

        ?zdemir, Y., Kuzucu, Y., & Ak, S. (2014). Depression, lonelin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How important is low self-contro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4(4), 284-290.

        Rahmani, S., & Lavasani, M. G. (20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dependency with sensation seeking and personalit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0(30), 272-277.

        Senol-Durak, E., & Durak, M. (2011). The mediator rol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between the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the cognitive symptom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03(1), 23-32.

        Wang, J. -L., Jackson, L. A., Zhang, D. -J., & Su, Z. -Q. (201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self-esteem, narcissism, and sensation-seeking to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use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6), 2313-2319.

        Young, K. S. (1996).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 Addictive use of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ogical Reports, 79(3), 899-902.

        Young, K. S., & Rogers, R. C.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Zuckerman, M. (1994).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uckerman, M., Eysenck, S. B., & Eysenck, H. J. (1978). Sensation seeking in England and America: Cross-cultural, age, and sex comparison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6(1), 139-149.

        Zuckerman, M., Kolin, E. A., Price, L., & Zoob, I. (1964). Development of a sensation-seeking scale.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8(6), 477-482.

        猜你喜歡
        大學生服務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人妻| 国产av自拍在线观看| 职场出轨的人妻中文字幕|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久久精品亚洲牛牛影视| 亚洲高清美女久久av|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孕妇|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尤物9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99热久久只有这里是精品| 成人久久黑人中出内射青草|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伊人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亚洲精品成人无百码中文毛片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AV激情一区二区二三区| 亚洲第一页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 天天干成人网|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六月婷婷亚洲性色av蜜桃| 男人进去女人爽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福利| 亚洲色图偷拍自拍亚洲色图|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乱码| 在线va免费看成| 国产欧美日本亚洲精品一5区|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无亚洲人成网站77777|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 成人亚洲av网站在线看| 风流老太婆大bbwbbwhd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区一区一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首页在线| 久久青青热| 亚洲素人av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综合 在线 精品| 成人免费毛片内射美女-百度|